自2004年中央關于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下發以來,國家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加農民收入和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特別是隨著二減免三補貼政策的落實與兌現,對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日漸提高。那么在此基礎上,如何才能使農業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呢?就此記者走訪了多位農機專家,他們一致認為,從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來看,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除了產品、產量、品質和市場等因素外,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不斷地改變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效率,
降低生產成本。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加快農業機械化的進程,對于吉林省來說,無疑是一個最現實的選擇。
吉林省有關部門曾算過這樣一筆賬:該省從2000年開始對部分鄉鎮實行全程農業機械化項目試點,其中10個達標的鄉鎮通過走農機化之路,使糧食生產成本每斤降低了0.1元。如果吉林省各鄉鎮都能達到這一水平,按該省糧食常年產量225億公斤計算,僅此一項,全省農民就可實現增收45億元之巨。那么全國呢?其增收效果將更為顯著。
農機化整體水平低
有數據顯示,十五以來,吉林省農業機械的保有量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截至2004年年底,全省農機固定資產總值已達88.9億元。1999~2003年的5年間,僅推廣機械深松、深翻、化肥機械深施和精少量播種等10項農機新技術,該省就節約良種1.2億公斤,節約化肥6.8億公斤,增產糧食137億公斤,減少投入15.2億元,增收112億元。
但從現實的需要和長遠的發展來看,與發達省區相比,吉林省的農機化整體水平仍很低,農機化的進程依舊太慢。主要表現在:一是小型拖拉機多,大中型機具少;二是糧食作物機械多,經濟作物機械少;三是耕整地機械多,收獲、加工機械少。據該省農機局提供的資料,截至2004年年底,全省擁有的大型農機具數量仍十分有限,且在大型農機具中有60%運營時間超過了10年,若再不更新換代,吉林省農機化的發展后勁有多大可想而知。
三大難題亟待解決
有關專家認為,就吉林省農機化的現狀和平均水平而言,當前有三大矛盾亟待引起有關部門的極大關注,并應盡快予以解決。否則,將嚴重制約該省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是資金問題。近年來,雖然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均逐步在加大對農機的投入和補貼力度,但從當前對農機事業發展的需求來看,投入的資金還遠遠不足。據吉林省農機局局長趙耀介紹,吉林省98%以上的農機具是農民自籌資金購買的。鑒于目前農民的實力,買小型農機具還勉強能應付;但對于大型農機具,現在他們大多數還買不起。為此,他建議,應盡快建立起以農民和集體投入為主體,政府資金扶持為導向,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體制。尤其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采取貼息、參股、補助和擔保等形式,有效地吸引和聚集社會資本,增加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
二是土地經營分散,嚴重制約著農機化發展進程。自我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由于農民分田到戶,一家一戶進行小塊經營,使部分農民對實行農機化興趣不大。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加上國家允許土地轉包,使土地集約化經營的苗頭已開始顯現。鑒于此,專家們建議,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因勢利導,通過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積極研究解決土地流轉問題,盡快制定出農民土地承租權和使用權分離的法律程序和操作辦法,盡早實現土地規;⒓s化經營。只有土地歸了堆,農機化才有用武之地,才會有大發展的堅實基礎。
三是一些地區農機工業的發展明顯滯后,這其中吉林省尤為典型。昔日的農機大省吉林,曾擁有長春拖拉機廠、四平聯合收割機廠等知名的大型農機生產企業?扇缃,不僅該省的農機產值從10多億元下降到僅1億多元,長拖、四聯已停產多年,全省無一家上規模的農機企業。這一現狀,無疑不能適應農業機械化的需要。盡管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農機生產與服務的社會化已成為現實,農民需要的絕大多數農機具都能在當地買到,并能享受到良好的售后服務,但不少用戶還是希望企業能開發出符合當地農藝要求、適銷對路的產品來,不少吉林省農機業的有識之士也期盼著能早日實現吉林農機業的振興。
有鑒于此,記者采訪過的幾位知名專家一致認為:作為吉林省,應充分利用機械工業的良好基礎和條件,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盡快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努力推進吉林省農機工業的第二次創業,從而為全省農機化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務。
(信息來源:機械電子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