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部委專題--商務部 > 正文
 

停車設備發展遇瓶頸 業內人士呼吁政策支持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4日 10:52 商務部網站

  最近,又有一批國外客商到我國幾個沿海城市調查城市停車行業的現狀,同時,國際上的強勢資本和先進技術已經悄然涌入珠三角的停車設備市場,這其中就包括歐洲最大的停車設備專業生產商。

  目前,有效解決泊車難已成為一項民心工程,各地政府紛紛出招,包括增建地上地下停車庫。許多國外的停車設備生產商普遍認為,越早進入中國市場將意味著越早獲得豐厚的
利潤。但那是不是有了好的市場前景,就表明停車設備行業能迅速發展壯大呢?情況好像并非如此。

  投資立體車庫也有瓶頸

  以廣州市這個停車產業比較發達的城市為例,停車設備行業雖然還不太成熟,卻是廣州市經委重點扶持的行業。廣日電梯工業有限公司耗資3000萬元引進日本排名第二的新明和株式會社的停車設備核心技術,雖然市場已啟動了一段時間,但該公司人士表示,無論是企業本身還是這一新興行業的發展都遭遇瓶頸有待突破。

  首先受資金困擾。雖然已經開始實施的《廣州市停車場管理辦法》明確鼓勵單位和個人在廣州投資興建停車場,但與傳統車庫相比,立體車庫面臨著前期投入資金龐大的問題。廣州市客管處運輸服務科有關負責人認為,用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措施如果能相應出臺,則會降低機械式立體停車場的成本,吸引民間資本投資興建,從而進一步增加機械式立體停車場的數量。

  關于資金問題,廣日公司的一高層主管建議,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立體停車場建設可以采取BOT等方式進行。前期投資可以通過社會投入的方式,將一些立體停車場建成后,管理好這些基礎設施同時獲得收益,若干年后再作為公共設施由政府收回處理。

  再有就是建設資源問題。面對資源稀缺,廣州市客管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利用老城區危(舊)房改造的機會,騰出部分空地建設機械式立體停車場是上策。事實上,在擁擠的城市中心興建立體停車庫本身就發揮了其節約空間的優勢。但是由于廣州早先沒有建設立體車庫的規劃,到現在許多地下停車場都受高度限制根本無法改造興建立體車庫,因此白白浪費了商機。

  發展立體機械停車場的另一個瓶頸是,目前這一行業剛剛起步,設備供應市場有魚龍混雜的現象。雖然此前發布了《升降橫移類機械式停車設備行業標準》,但仍有一些小的廠商為了獲得更多的訂單以各種方式壓低成本,生產出質量不合格的產品也就再所難免。而這種情況就進一步擾亂了停車設備市場的正常競爭。

  亟需政策推動

  國內外停車產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停車庫的不斷發展已成為推動一個國家停車產業健康發展的加速器。而只有政企合力,才有可能真正推動立體停車行業的進步,促進停車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大連星瑪電梯有限公司(原LG電梯)停車設備部韓國總經理安熙國認為,中國大城市目前的停車狀況與早期的韓國很相似,而目前韓國各大城市的停車難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他表示,韓國的停車產業政策使得除了LG以外的很多韓國大企業開始進入停車產業。停車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停車難的問題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在韓國,低價道路停車的改變和停車費的提高,吸引了很多民間的資金投入到了停車場的建設和經營中,大大地降低了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

  事實表明,停車產業要想快速發展,僅僅依靠政府投入人力和財力是不可能實現的。政府只有出臺相應政策,把停車產業引入市場機制,利用市場的手段來解決問題才是根本辦法。

  業內專家建議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當前的停車難問題:提高停車位和建筑面積的比率;鼓勵民間資金在停車場的投資;減少路邊停車及提高停車費;提供相關優惠政策(相關建筑法規、稅金等);強化非法停車的監管力度。另外在初期,政府可以先出資投資建設一些公共停車場,以顯示解決停車難問題的決心,同時出臺一些優惠政策扶持相關停車企業的發展。

  據了解,此前很多民間資本曾躍躍欲試想進入停車行業,但苦于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夠,惟恐投入不見收益,因此望而卻步。

  可以預見,未來兩三年,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停車難問題將會更加嚴重。業內人士呼吁盡快完善出臺與停車庫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資源占用少、環境污染小、綜合效率高的機械式立體停車設備的產業扶持力度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

  (信息來源:機械電子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