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健康是空調消費的必然趨勢。近兩年來,國內廠家在這兩方面的技術改進上確實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就目前市場來看,國內品牌在健康、節能的宣傳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炒作成分。
節能健康多為概念炒作
逐個掃描國內健康空調,其健康技術炒作無外乎殺菌、抽濕、恒溫、恒濕幾方面,而殺菌凈化空氣主要技術支點也無外乎負離子凈化、紫外線殺菌、防塵過濾網等一些在空調制造上非常普遍的技術。
在改變居室環境的質量指數上,國家有相關的標準。國內空調產業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其市場競爭與技術工藝已開始高度同質化。很多企業只能在這些已經非常普及的行業技術里強加入一些附加功能,或者偷梁換柱地取些非常概念化的名稱大肆炒作。所謂的健康空調實質上在引導行業朝著不健康的競爭方向發展。
空調節能領先于世界?
當國家能效標準就要下發的最后期限一天天逼近時,僅短短的半年時間,國內空調產品的能效比從3.4、5.6、7.0飛速升級,以至打破空調節能世界紀錄。那么,是什么在驅使中國空調企業幾乎空前絕后地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如果是炒作,透過這種浮燥的行業態勢,我們應該如何為中國空調節能定位,其技術突破又在哪里?
國內空調業對節能技術的高度關注與重視,應該說是從2003年歐盟對出口空調能效指標出臺后開始的。日本能源緊缺,電器節能一直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其1999年新能源法規定制冷量小于2500W的分體式空調的能效比要達到5.27以上;2500W—3200W的分體式空調器的能效比達到4.90以上。國內空調對節能產品的研發起步相比之下要晚很多,而且能效標準相對偏低,而且中國空調的節能制造工藝主要還在借鑒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
節能技術瓶頸在于系統優化
在討論節能技術時,我們首先要知道,能效比并不是衡量空調節能好壞的標準。就技術而言,空調制造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達到節能目的:一是增加熱交換器面積。二是采用優化管道設計、高效風機等方法提高熱交換系數。三是采用高效冷媒、壓縮機和高效電機等。
目前市場上大多數國產節能空調是通過單一的加大熱交換器面積或采用高效冷媒等方法來提高能效比。單一采用增大熱交換器達到省電效果的同時,空調單臺制造成本也隨之增加30%至60%,市場價格要上浮300至1000元之間,實質上增加的成本還是由消費者自己掏錢,如此說來,國產空調省電并不見得節能了。
畢業于清華大學的李進博士是中國惟一一位獲得國際制冷學會卡諾獎的制冷專家,近年來他一直致力于節能空調、新能源空調的研發。李進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空調節能技術的瓶頸在于系統優化,中國節能空調的工藝制造必須直面原材料不合理耗費的現實。
空調的能效水平與壓縮機、換熱器、電機、風機、風系統、制冷劑、控制系統、系統匹配等眾多因素有非常密切的作用關系,提升能效水平是優化這些系統的綜合工程,而比較重要的一點是能效比值的提高必須與原材料的耗費控制在一個科學、合理的比例上。
阻礙中國空調節能研發進程的系統優化工程,其基礎條件是必須有強大的技術支撐,這也是中國空調業在節能產品研發方面一直晚步于日本、歐美國家的主要原因。
市場上有某些空調宣稱“終身高效”,不管是否存在炒作成分,但其所提及的方向性概念至少給國內空調節能研究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議題:節能技術的穩定性。據了解,目前空調市場上的節能產品使用兩三年后便不節能了,國家能效標準不過是廠家想方設法應付的一紙文書。系統優化是空調節能技術發展的趨勢,而品質更大意義上決定了這種技術的發展進程。
《市場報》 (2005年07月04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