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
2003年3月21日,美國在伊拉克戰爭的第一次軍事行動中,一支海軍突擊隊強行登陸伊拉克一個石油平臺。第二天,《紐約時報》的一名記者就興奮地寫道:“海軍突擊隊在夜晚對波斯灣突然發起進攻,今天早晨拿下了兩個伊拉克石油集散地,輕松地征服了伊拉克軍隊,獲得一場兵不血刃的勝利。”
軍事、政治與經濟在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各階段總是錯綜復雜地扭在一起。美國對中東的野心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仍然是石油。美國本土的已知石油儲量只有世界的2%,但每年要消耗世界產量的25% 。
現在,美國輸入的石油大約24% 來自中東,并且預計這個比例還會在短期內迅速上升。隨著對伊拉克的占領,美國石油大亨們已經在開始屈指盤算:有朝一日回到伊朗時,如何搶得更好更多的地盤。正如Anadarko 石油化學公司的董事長羅伯特·艾利生所說:“我們用金錢收買了卡塔爾和阿曼,算是在中東占了一席之地……當有一天伊朗再回到‘國際家庭’的懷抱后,我們可要趕緊占一個更好的位子。”
而另一個解不開的結是地緣政治。伊朗是美國真正最終建立中東軍事基地集群,并打通與在西亞、中亞和東歐國家軍事基地的聯系的一個“地緣釘子”。同時,價值觀上的相似性,使得伊朗政權與和中東地區反美宗教組織之間的關系異常復雜。在美國相繼占領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伊朗有成為中東地區激進的反美宗教組織藏身和發起對美攻擊的一個戰略中心的可能。
顯然,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說,美國均必須控制伊朗。而歐盟、俄羅斯等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做法表明,美國傳統中東政策中,倚賴與地區各國建立雙邊關系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逐漸削弱。就像萊弗里特在《中東:宏觀思考》一文所說:“如果布什總統想在對外事務中取得重大建樹,他就應該從宏觀角度思考中東問題。”
因而美國目前正在尋求在廣闊的中東地區使用同樣的戰略:將反恐戰爭、穩定伊拉克、遏制伊朗、尋求巴以和平、鼓勵民主改革融為一爐,以整合后9·11的中東安全棋局。美國國務卿賴斯上周的中東之行除了強調進一步介入巴以和平進程、與阿拉伯盟國修復關系外,還大力倡導“大中東民主計劃”即為美國試圖整合中東大棋局的證明。
很顯然,在能源、地緣政治、安全方面對于美國均具有很大作用,但文化、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又都迥異于美國的伊朗,是這整個環節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而新上臺的強硬路線者內賈德如果在核問題、對美關系等關鍵問題上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將使未來一段時間的美伊關系充滿更大的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