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堅冰難破民營油企海外尋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2日 11:35 證券時報 | ||||||||
6月29日,多次推遲也多次受到質疑的長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聯石油”)終于蹣跚而來。 盡管長聯石油野心勃勃宣稱,欲“以民營企業石油資源為主體,打通石油領域上、中、下游產業鏈”, 但有關專家認為,這是“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因為目前沒有跡象表明政府會對民營資本開放國內上游,民營石油企業要作為平等市場主
在尷尬的處境面前,以萬向集團為代表的民營企業不得不獨辟蹊徑,走出了一條從海外“曲線”進入石油上游行業之路。 政策困惑 事實上,中國民營石油資本進入上游的話題一直未曾斷過。 去年以來,國際油價的高企使中國石油工業利潤呈現向上游集中的趨勢,石油上游已經成為有超額利潤的領域。“雖然是高風險,高投入,但50美元以上一桶的價格使所有加入者有利可圖,”一位市場人士稱。但目前我國石油產業仍處于由幾大國有企業壟斷的局面,只有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團享有國內陸上、海上的石油勘探權。 2005年2月24日,《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非公經濟36條”)正式公布。該意見第二條明確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在國家統一規劃的前提下,除國家法律法規等另有規定的外,允許具備資質的非公有制企業依法平等取得礦產資源的探礦權、采礦權,鼓勵非公有資本進行商業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 這曾被業界視為允許非公資本進入石油行業上游,為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開綠燈的強烈信號。 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龔家龍當時躊躇滿志地宣稱,希望整合國內的民營石油資產,建立一家擁有煉油廠、石油運輸、加油站等產業鏈較完整、資產規模上千億的私營石油公司,并通過上市融資,進軍上游石油勘探開采。 盡管現在長聯石油已經啟航,其發展并不被業內專家看好。據了解,長聯石油的四張油品許可證還未到手,即成品油批發許可證、成品油零售許可證、成品油/燃料油進口許可證以及最關鍵的國內礦產勘探開發許可證, 安邦集團分析師賀軍認為,“非公36條”雖然明確了民營企業可以參加游戲,但游戲規則和民營企業扮演的具體角色都還不清楚。這將造成一些部門在民營企業的進入、資質審查、經營等多方面百般挑剔。 油源之痛 由于不能自己掌握油源,民營油企在石油下游領域的發展也處處顯得捉襟見肘。 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見》(38號文) ,規定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之外,不允許獨立的成品油批發企業存在。2001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又轉發了國家經貿委等五部門《關于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成品油市場秩序的意見》,重申了兩大集團的批發專營權———成品油由中石油集團、中石化集團集中批發,并進一步賦予兩大集團以零售專營權———各地區新建的加油站,統一由中石油、中石化全資或控股建設。 這兩份文件改變了中國成品油批發零售市場的生態,而在此前的1994年至1998年期間,由于國家放松成品油批發市場準入限制,中國成品油煉制、批發和零售市場幾乎處在一種自由競爭的狀態。 “38號文件”將成品油批發權集中于兩大石油巨頭,使民營企業的成品油批發、零售受制于兩大巨頭。由于沒有油源,民營企業擁有的加油站只能以更高的價格從中石油、中石化手中買油,在油荒時,甚至拿不到油。因為無穩定油源,處境艱難。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東北三十多家民營石油企業因不堪困苦,聯名寫信上訪。為了求生,實力較小的機構只有以合作參股或加盟連鎖的方式掛靠這兩大公司,但即便這樣,亦不能完全保證得到油源,許多民營加油站最后還是賣給了兩大公司。 由于成品油的實際批發權掌握在中石油與中石化兩大集團手中,民營油企往往要以高于所規定的價格才能從兩大集團拿到油;而由于成品油零售價又受到政府嚴格控制,民營石油企業經營中的油價倒掛現象便出現了,即民營企業的成品油批發價格反而高于其零售價,這種情況給民營石油企業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虧損。 油源緊俏,“批零倒掛”現象嚴重,利潤空間被一擠再擠,使得許多民營石油企業難以為繼。 忌談“打破壟斷” 除了政策壁壘,民營油企自身的缺陷也為日后能否打破壟斷堅冰投下了陰影。 石油上游市場進入的門檻很高,比如資金。中石化2004年勘探開采投入高達212.34億元,而中石油更是高達1163億元。缺錢,對于號稱要進入石油勘探開發等上游業務的長聯石油而言是非常尷尬的事情。“此外,技術力量弱、規模小、起步晚等都是其致命弱點。”有關專家稱。 在現實的困境面前,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人士的語言已經開始變得微妙起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們開始忌談“打破壟斷”,避談與三大石油企業的對抗,而是轉向談合作。為了避免和國有石油企業的正面爭利,長聯石油成立之際,就稱其“中長期發展目標則是在國內,積極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國內大型石油公司結成戰略聯盟。” 不過,隨著國家石油行業市場準入的不斷開放,在壟斷“夾縫”中成長起來的民油企對上游仍有夢想,正展開大規模的聯合行動。 2004年12月11日,全國100多家民營油氣及相關企業發起成立了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這是民營油企聯手的第一步。新疆石油業商會也正在積極籌建中,據新疆石油業商會籌備組組長、新疆都邦高新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環英透露,該商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聯合民間資本進入上游打井。而從廣東傳來的消息稱,盡管對是否能順利合并的政策放行還心存顧慮,一些企業主還是開始討論起合并事宜來。 “新的民營資本正在聚集力量,準備在上游尋找更大的商機。”一位業內人士評論。 全國工商聯的一位負責人則指出,希望各民營油企能夠真正聯合起來,因為如果民營油企不能實現聯合,未來將無法生存。 海外尋油之路 其實,在“非公經濟36條”公布之前,國內民營油企謀求進入利潤豐厚的石油上游行業的大背景之下,萬向集團早已悄然從美國德州的100口油井開始了其海外石油故事。 據萬向集團美國分公司(簡稱萬向美國)總裁倪頻介紹,萬向美國在2001年就獲得了美國德州6個區塊的開采權,成功進入了石油采掘業。2004年,它的投資達到了1000萬美元,進行了100口油井的鉆探。這些項目的運營分別由6家萬向美國控股的項目公司負責,其年回報率都保持在50%-60%左右。 “幾年來這塊業務為萬向美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倪頻稱。 萬向集團正在國內投資石油儲運項目。因此,有業內人士猜測,在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在國內石油、石化工業上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的情形下,后進入的企業很難再尋找發展空間。萬向有可能采取了先發展國外,待時機成熟后再進入國內市場的戰略。 龔家龍似乎也對海外找油的模式情有獨鐘。在中國石油業商會成立之際,他就宣稱,將聯合有關部門和會員企業,在香港或境外注冊一個相當于1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石油產業基金,意欲在中東乃至全球范圍內進入石油上游產業。日前,他還表示,新成立的長聯石油其中一個戰略思路是緊盯海外資源。“由于民營企業的靈活性,國外一些石油生產國組織或企業更愿意與我國的民營企業合作。如果能夠走出國門,可以與現有三大國有石油企業互為補充。” 據悉,2003年以來,已有不少民營油企在加拿大、沙特以及國內內蒙古等地不斷尋找適合投資的油田。 看來,海外找油已成為民營油企“曲線”進入石油上游行業的蹊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