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慧
“我們的宗旨就是弘揚民族精神,聯合各方力量,打造民營石油航母,開發海外油氣資源,補充國內石油供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6月29日上午9點,人民大會堂,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民營石油聯合企業——長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聯”)的掛牌儀式上,公司董事局主席龔家龍向到會的所有人這樣宣稱。
至此,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長聯終于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在一片質疑與肯定的爭吵聲中,首家民營石油航母毅然起航了。既然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它的起航必然吸引著眾多人的關注。
信心十足
公司董事局主席龔家龍無疑是這幾天公司最忙的人。除了會議日程安排的工作以外,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接受有意入股的各地民營油企代表的咨詢。而據他介紹,即使在這個會議期間仍不斷有公司的代表與其接觸,提出入股長聯的設想,并且咨詢公司的相關業務。
之所以有這樣多的人對此感興趣,用龔家龍的說法就是因為這對全國大、中、小各類民營石油企業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平等參與、合作共贏的平臺。
這絕對不是一個自詡的說法,長聯有著一個長遠的規劃:采取逐步擴大的發展模式,吸納更多的石油企業加盟,通過民營石油企業資源的聯合,依托現有的網絡,決意在三至五年內,經營資產達到人民幣5000億元以上,成為以石油上、中、下游產業鏈為一體的大型跨國石油集團公司,并且在最快的時間內拆分其產業鏈上的業務,形成最佳組合,在國、內外同時上市。
據了解,長聯石油的主營是石油勘探開采、煉油化工、進口貿易和批零銷售,涵蓋整個石油產業鏈。目前已經有30多家民營油企加入了長聯石油,其中核心股東約有15名。
長聯這樣一副志在必得的勢頭,那它真的如他們介紹一樣對國內民營石油企業有很大的吸引嗎?
一位來自江西的民營油企代表對記者透露,他們目前還沒有投資長聯,但是在全國工商聯成立石油商會時他們就是積極參與者,今年4月24日還參加了發起人會議和長聯石油第一屆股東大會。今天通過再次與長聯親密接觸,在傾聽了多位股東和專家的意見后,投資意向已經明朗。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單打獨斗肯定是不行的!”來自寧夏興俊實業集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長聯石油股東這樣斷言。他告訴記者,長聯最大的優勢在于它給民營油企提供了平等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民營油企有著共同的發展志向,通過走資本聯合的道路,增強實力,實現共贏。
前途未卜
“當然,盡管我們很有信心,但我們還需要取得國家政府相關的政策支持。”在滿懷興奮之余,龔家龍表示出這樣的擔心。
的確,盡管長聯石油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民營石油企業開始從分散走向聯合,通過聯合做大做強,將會成為中國石油產業領域的又一支重要力量。當然,盡快發展、壯大民營石油企業也是民營企業所考慮的唯一目標。但是,據了解,盡管這艘“航母”已經大張旗鼓的起航了,但其還有4張油品許可證未到手,即成品油批發許可證、成品油零售許可證、成品油/燃料油進口許可證以及最關鍵的國內礦產勘探開發許可證。而目前,國內政策不允許民營資本進軍上游勘探開發業,對成品油批發的資質也一再抬高,長聯石油今后成長之路上最大的門檻就是來自政策的限制。
更讓人擔心的是,中國實行的是石油資源的國家所有制,《礦產資源法》及對外合作開采海洋、陸上石油資源條例等配套法規,從法律上對石油上游行業的準入做出了嚴格的限制。按照有關規定,從海外進口的原油必須擁有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發放的排產計劃,否則不許入境。這些民營油企只能選擇將進口配額轉讓,或者將進口代理轉交。
對于這些問題,公司新聞發言人認為其可以把勘探和購買原油的目光放在國外。但是據有關專家分析,開采的這些油品卻未必能順利進入國內市場。因為國辦1999年頒發的《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見》38號文件規定,國內各煉油廠包括社會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必須全部交由兩大集團的批發企業經營,各煉油廠一律不得自銷成品油。
問題是,即使這種限制被打破,但由于石油勘探行業屬于高投資、高風險的行業,進入該行業的企業仍將會面臨資金和命運的考驗。據了解,中石化2004年勘探開采投入高達212.34億元,而中石油更是高達1163億元。況且資金雄厚、聯合開發也不能保證一定獲得利潤。
此外,據有關人士透露,公司內部經營管理層人員還沒有確定。對此,長聯新聞發言人告訴記者,將會從國外引進一些人才來進行公司的管理。
“我們的人力財力現在的確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有信心來做好這一切。”長聯新聞發言人這樣說。
然而,光有信心未必能保證前途。長聯此行,注定不會風平浪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