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在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中,“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加強,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之一。這里面包含以勞資關系為核心的就業和管理制度問題。
這幾年來,關于勞資關系失衡的信息越來越尖銳。中央政府一再強調要加強干預,并直接為農民工討薪就是一例。高法積極準備進一步介入勞資爭議處理是又一例。而在2003年出版的《中國私營經濟年鑒》中,全國性的調查表明,在民營企業中,工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雇主的侵犯現象相當普遍,其中突出的問題包括勞工的工資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經常長時間加班,還拿不到加班費,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勞動者的人身財產安全無法保障等等。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陷入一定程度的經濟緊縮,老百姓就業困難,民營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依靠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情況下,民營企業的勞資關系問題就成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
在這種背景下,能否建構一種新型的、積極的勞資關系,就成為我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順利建立的關鍵因素之一。
那么,怎樣才算是新勞資關系的模式呢?我們以為,這種模式大致上可概括為: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將企業主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從簡單的雇傭關系逐步發展成為以股權激勵為核心、多種激勵形式為紐帶的事業共同體關系,使個人利益與企業的長遠發展緊密結合,使員工行為保持長期化。其次,從以利益為勞動關系的連接點,發展成為以感情為勞動關系的連接點,創造人性化的企業文化氛圍。再次,從以管理約束為手段維系的勞動關系,發展成為以企業遠景激勵為手段維系的勞動關系,讓員工從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使命中感受到自己的責任。第四,從以滿足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為主的勞動關系,發展成為以滿足個人發展需要為主的勞動關系。這樣,就可以使企業主和員工平等合作,實現共同創造財富的“雙贏”。
當然,通向這種新勞資關系的道路有很多,比如,可通過員工持股、員工參與管理、建立工會、實行勞動保障制度等方式,實現融洽勞資關系,朝著建立一種新型生產關系的方向邁進。同時,視員工為有價值的重要資源而非成本,以人為本而非以事為本。這是新型勞資關系的最大特點。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才是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發展最關鍵的因素。而建設具有開放性、凝聚力的企業文化氛圍,則是調動廣大員工積極性的最為有效的手段。
當企業主想員工所想、謀員工所需,為員工辦了好事實事之后,員工當然也會產生出與企業福禍相依、同舟共濟的歸屬感,有了一種“企業發展我發展”的意識。由此,業主、員工雙方的利益就會在差異中找到了共同點,勞資關系進一步交融,各自的積極性都有可能得到充分發揮。
這樣和諧的勞資關系,就為社會整體實現長期、穩定、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報評論員 閔軒
(觀宇/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