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國際化路徑轉向當美國百年家電企業美泰傳出出售的消息時,競購者名單中赫然出現海爾的名字,一下子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目光。一向奉行依靠自有品牌戰略走出去的海爾,采取的策略是先搶占歐美市場,先難后易,完成自己從一個中國企業到全球跨國公司的轉變。依靠這種方式,在美國,海爾設立了自己的工業園,做到在美國本土生產本土銷售。但是中國企業接連發生的國際化并購浪潮,似乎最終讓海爾還是坐不住了。最初傳出海爾有意收購的信息后,海爾先是以“海爾非常關注美泰的收購事件,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作出任何
決定”來回應。到美國時間6月21日,海爾最終亮出了自己的初步收購方案,聯合美國兩家私人投資基金共同加入了競購美泰中,并且出手大方,愿意以每股16美元的價格收購美泰公司,比此前已經與美泰簽署協議的利普物德(RipplewoodHoldings)開出的每股14美元的價格高出了14%,除要掏出12.8億美元現金,還要幫助美泰償還9.75億美元的債務,為此,海爾等企業要付出22.55億美元的總收購價。如此高的收購報價,顯示了海爾對美泰強烈的興趣和必勝的信念。如果能競購成功,這將是中國電子行業至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跨國并購案,超過此前聯想收購IBMPC業務的17.5億美金收購案。海爾并不是一家“趕時髦”的企業,其國際化路線也顯得特立獨行。1999年,海爾在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州開辦了一家家電組裝工廠,盡管在美國辦廠成本很高,風險很大,盈利預期也不明朗,但是海爾還是毅然這樣做了。按照海爾自己的說法,如果能夠在最難攻占的美國市場都取得成功,那海爾在全球其他市場則一定也能夠取得成功。海爾在美國市場的努力也算得到了部分回報,海爾的小冰箱在美國市場很暢銷,其大尺寸的冰箱、窗式空調以及便攜式風扇在市場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分別達到2%、16%和8%的市場占有率。此后海爾集團CEO張瑞敏在不同場合對海爾的國際化路線“多次推介”。但是海爾的模式至今沒有一家中國家電企業效仿。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雖然海爾品牌在美國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其美國業務至今仍然處于虧損狀態,這可能是其他中國家電企業不愿意效仿海爾進行國際化的主要原因。國內諸多企業非但沒有采取海爾的國際化模式,相反卻探索出自己的另一條國際化之路———跨國并購。TCL作為吃螃蟹者,去年成功合并了法國老牌家電廠商湯姆遜的彩電業務,組建了全球最大的彩電帝國。整合湯姆遜的彩電業務,TCL總裁李東生喊出了18個月內合資公司盈利的目標。而聯想也在今年出資17.5億美元成功收購了IBM的PC業務。這種國際化運作模式比海爾原來的國際化路線來得更有聲勢,連海爾自己也向這種趨勢靠攏。美國時間6月21日,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考慮后海爾終于亮出了自己的初步收購計劃。海爾美國公司聯手兩家美國知名私募基金———貝恩資本(BainCapital)以及黑石集團(BlackstoneGroup)以每股16美元的收購價向美國電器業的百年老店美泰公司拋出價值12.8億美元的“繡球”。海爾等企業的報價高于利普物德(Rip-plewoodHoldings)此前報出的收購價每股14美元,后者的價格也頗讓美泰董事會心動。海外媒體援引美泰公司董事會成員霍華德·克拉克的原話稱:“我們仍然支持公司同Rip-plewood公司之間的交易,但尋求更高的收購報價是我們的責任,同時也更符合公司股東的利益。”據了解,由于海爾等企業拋出更高的報價,很多美泰股東打算在表決Ripple-wood的收購案時投反對票。從海爾愿意掏出22.55億美元的金額來看,海爾確實非常看重此次收購。“我認為海爾集團和其CEO張瑞敏都是非常嚴肅認真地考慮收購美泰。這也是海爾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國務院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專家陸刃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張瑞敏在業界的地位,他炒作的嫌疑很少,而是真的想收購美泰。據長期關注海爾的一位證券分析師稱張瑞敏一直都有兩大愿望,一個是把海爾帶入世界500強的行列,另外一個是把海爾美國業務成功上市。在前一個愿望今年有望實現的情況下,如今這次投入血本的跨國并購則可能完成張瑞敏的第二個愿望,在美上市。據了解,美泰與Ripplewood簽署的協議中,后者要求美泰收購后立即退市,這也遭致了很多投資者的不滿。而海爾收購后則可能會利用美泰的殼,把海爾的美國業務裝入上市公司,完成自己的愿望。除了海爾美國上市所需的殼外,“美泰的產品質量、品牌和銷售網絡都非常成熟,我認為這是海爾看中美泰的重要原因。”陸刃波稱收購后美泰的很多東西都可以彌補海爾在北美市場的不足,同時“海爾的很多長處也可以用來彌補美泰的短處,比如中國企業一貫擅長的成本控制能力。如果能夠成功降低美泰的運營成本,那整合的成功幾率大大提高。”機遇和風險美泰在美國人心目中還是相當有分量的一家企業,家喻戶曉。該公司1893年成立,最早是生產農業機械,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和家用電器的逐步出現,該公司在上世紀初就率先生產了洗衣機。后來各種家用電器產品不斷問世,冰箱、吸塵器、洗碗機、微波爐等成為該公司的標志性產品,而且都以產品質量優秀著稱。美泰公司最富有創意、給人印象也最深刻的一個廣告是:一個身著藍色工裝的美泰公司產品維修員從年輕等到年老,但一個要求維修產品的用戶電話也沒有等到。海爾傳出收購的消息后,外界有人質疑海爾的收購意圖,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海爾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用來收購。上海卓躍企業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龐亞輝就持這種觀點,他稱海爾此次只是炒作,不會有實質性的結果。但是兩家美國私人投資基金的加盟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也說明中國家電企業已經得到了國際資本的承認,并且能夠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跨國并購所需的資金。另外,這次國際輿論對海爾競購美泰事件的態度都非常友好,這說明了國外環境已經接受了中國家電企業在國際市場的逐漸強大這一事實,而不會人為制造障礙。這為中國企業海外擴張創造了一個相當好的外部環境。一位證券分析師指出,海爾之所以開出如此高的價格收購美泰,那么海爾肯定也是有自己計劃的。海爾收購美泰明顯的好處是可以利用美泰在美國雄厚的生產基礎和技術力量,在美擴大海爾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這樣,海爾就可以避免從中國向美國市場出口產品可能帶來的一些問題,包括美國有關企業和部門可能會提出的市場反傾銷指責等。另外通過整合和規模效應,有可能改變海爾在美國市場的虧損狀態。但是據了解,美泰有2萬名員工,這占據了美泰每年相當一部分的支出,海爾接手后如何化解這部分成本將是一大挑戰。當然,與國外的投資基金合作也充滿了風險。按照這些投資公司一貫的運作手法,收購企業都是為了短期內盈利,與海爾等長期做實業目的不同,海爾在聯合并購中要防止投資公司為了短期利潤而使自己在收購中失去主動權。“我提醒海爾兩點,一是收購后要給美泰充分的運營資金,讓這個企業能夠正常運營;第二要對美泰盈利給出的時間長一些,如果時間太短,期望太高的話那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陸刃波稱在多起跨國并購后,中國企業往往急功近利希望被收購公司能夠在短期內盈利,這反倒增加了整合的難度和跨國并購失敗的幾率。
(信息來源:機械電子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