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改革三原則:主動性 可控性 漸進性
本報記者 李雁爭報道
溫家寶總理在第六屆亞歐財長會議開幕式上發(fā)表了講話,其中三分之一的內容涉及人民幣匯率。
總理的每一次表態(tài)總是能引發(fā)各界的關注。2005年3月,溫總理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人民幣匯率的調整將“出其不意”。這使得一直關注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國內外投資者意識到,人民幣匯率會成為2005年中國宏觀政策的最大懸念。
開幕式上,總理特別強調人民幣匯率改革三原則——“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為此,本報特約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fā)展室主任易憲容、上海世界觀察研究院院長馬曉野博士共同解析總理的發(fā)言。
主動性
巴曙松: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變組織的游戲規(guī)則看,匯率的選擇是一個國家經濟決策的重要內容,出發(fā)點是本國的經濟增長和本國的國際收支的狀況。現實情況是,由于近些年來,特別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加上特定的匯率制度,使得我們面臨著一些升值的壓力。
馬曉野:按照市場經濟理論,利率應該是市場化的,匯率則應該是一個國家的政策選擇。國家有權制定自己的匯率政策。
美國不斷向中國施加壓力,這都是出于政策選擇的原因。近來中國也有些人打著似是而非的經濟學理論,大談匯率應該市場化,這是很沒有道理的。
易憲容:即便匯率應該市場化,西方的理論也未必適用于中國。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有多少在國外流行的東西,移植到中國就非驢非馬,如證券市場、現代公司制度等就是如此。
因此,采取哪一種人民幣匯率制度,對于十分務實的政府來說,應該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來制定相關政策。而且,貨幣作為一種含有主權意味的東西,是不需要他國來告訴我們如何做,更不需要他國議會通過什么議案來強制我們怎么做。中國政府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合適的選擇。
可控性
巴曙松:中國不是第一個遇到升值壓力的國家,德國和日本都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德國控制得很好,但是日本就沒有,所以升值給上世紀的日本經濟帶來了“毀滅性打擊”。
參考德國的經驗,匯率改革應該服從宏觀調控。中國目前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易憲容:總理提到的“可控”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能夠控制的就不是市場行為了。但是我們應該做好“預習”,研究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我們能夠采取的對策,把升值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馬曉野:我們目前的金融體系非常薄弱,國有商業(yè)銀行正在改制過程中,股市更不用提了。我想總理說的“可控”,主要是這些方面。
漸進性
巴曙松:最近中國的經濟已經回落,在回落的情況下升值是非常冒險的;第二,美元正在走強,由于人民幣盯住美元,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升值的壓力;第三是基于投機因素沒有減弱,我們更不會倉促升值。
易憲容:匯率的調整要先過4關,即國內金融機構的改革需要加速;需要有完善的法規(guī)和財務制度的支持;匯率的變化需要有相應的外匯市場;匯率的放開及資本賬戶開放等,只有這樣,人民幣匯率水平才能建立在國內匯率配套機制成熟的基礎上。
在目前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目前不少人在炒作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情況下,我感覺這樣做對整個國家經濟可能帶來不少風險。
馬曉野:如果人民幣升值,那么中國在世界上GDP的排名就要靠前,那么國民生產總值翻番的目標馬上就能實現。
這樣中國就成為一個富國了,現在享受的低息貸款、國際援助等優(yōu)惠政策就享受不到了。但是中國的GDP雖然總量大,人均還很少,且不說總量還有一些統(tǒng)計上的“水分”,我們還遠遠不“富”。現在升值是非常不合適的。
特別是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非常“微妙”,還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一旦升值,中國將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
作者:李雁爭
(來源: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