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證券公司的未來之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7日 13:49 上海證券報 | ||||||||
最近,花旗的新聞比較多。其中,讓我感興趣的一則消息是花旗集團和Legg Mason即將達成一項40億美元的資產互換交易。 據悉,在這項資產互換交易中,花旗集團將以幾乎全部的資產管理業務換取Legg名為Legg Mason Wood Walker的經紀商網絡,其中共有1500名經紀商,同時,花旗集團將接受Legg價值大約15億美元的股票,相當于Legg17%的股權。而Legg將接受花旗集團
有意思的是,這兩家證券公司均是綜合性的證券公司,而現在卻致力于向不同的專業化方向發展,其動機何在? 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花旗集團除了經紀業務之外,其旗下還有為數眾多的資產管理子公司包括80多家美邦(Smith Barney)和Salomon Brothers共同基金,管理著價值近1,200億美元的股票和債券基金資產。其理財部門總計管理著4600億美元資產。 而Legg Mason過去則是一家小型地區性經紀公司,通過一系列的收購,逐步轉型為全球第五大資產管理公司。 如果這項交易終能敲定,那么這必將代表著兩家公司的重大的轉型。兩家公司均可以將金融產品的"生產"與"經銷"業務分離開來。《亞洲華爾街日報》評論說,那種促成花旗集團等大型金融服務公司誕生的一站式金融超市經營模式也將分崩離析。 而現在國內,證券公司更愿意定位為綜合型,打造一站式金融超市、為客戶提供一攬子的金融服務是很多證券公司努力的方向。投資銀行、經紀業務、資產管理作為證券公司的三大業務支柱,一直是齊行并重的。而在開展業務時,是否考慮到自身的比較優勢,很多證券公司對此卻忽略不談。 由于資產管理業務的收益要高于經紀業務,并且也更加穩定,容易受到投資者的青睞。那么為何花旗集團還在尋求達成此項交易? 據悉,其旗下美邦資產管理公司的80個共同基金,經營狀況良莠不齊,只有少數基金盈利,而花旗集團一直在嘗試放棄低增長業務。 并且,由于監管層表現出對股票經紀商銷售自營共同基金而可能引發利益沖突問題的極度擔憂,花旗集團盡量避免內部經紀商出售自有金融產品時的潛在利益沖突,不愿股票經紀商向客戶推薦自有的共同基金。 如果一旦實現了這項資產交換交易,那么就可以化解這種擔憂,使花旗集團能夠將經紀業務的重點集中在向客戶提供獨立金融咨詢服務上。 實際上,在國內證券界,困擾花旗集團的這種現象并非沒有。在潛在利益沖突的問題上,一是由于這并不是目前的監管重點,二是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經過清理整頓之后,有資格開展該項業務的證券公司本身就為數不多,因此這種矛盾尚未凸現出來。 但至于是要構建"大而全"的經營結構、還是效仿花旗集團放棄低增長的業務,國內的證券公司對此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我們看到國內現狀更多的是,既忽視效率也忽視效果。比如,很多證券公司尚未取得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上的資格,已喪失先動優勢,同時又不具備人才優勢和專業優勢,但卻還為了全面的經營結構而在勉強維持。實際上,對于公司整體來說,并不"劃算"。 綜合性還是專業性一直是業界探討的問題,一直也沒有結果。二者固然各有各的優劣,然而在專業化分工日益精細的今日,公司的"特長"可能比"全面"更為投資者所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