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衣服買來才200多元,檢測一下要700元,萬一不是假冒偽劣的,我豈不是要大大倒貼?”許多消費者與商家發生消費糾紛后,原本信心十足地想將維權進行到底,但終因“維權的成本問題”而打了退堂鼓。有的消費者感慨,“維權成本咋就這么高!”
記者從我區質監、工商部門了解到,服裝類消費投訴一直居高不下。其中,羽絨服的填充物、鮮亮服裝的染料等問題成為了消費者懷疑商品質量差的焦點。李女士在去年夏天的
返季促銷活動中花262元購買了一件羽絨服,沒有商標和標識。沒穿幾天就發覺衣服上有異味,而且越來越重。李女士要求商家退貨,遭到了拒絕。當她提著衣服到有關部門討說法時,工作人員仔細翻看衣服后,懷疑該衣服的填充物很可能是粉碎后的鴨毛,而非鴨絨。但是要想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經過檢測。綜合檢測費用高達700元,如果檢測結果達標,消費者要全額承擔檢測費用,一聽這些,李女士犯起了嘀咕:“那還是算了吧,萬一衣服合格我不是虧得更多?”
像李女士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個別,劉女士前幾日花100多元買了10米布料,誰知布料一“見”水,就縮了30厘米,當她拿著布料到檢測部門尋求解決時,工作人員告訴她必須要有原布,劉女士又找到商家,可是商家告訴她現在已是夏季,店鋪里暫時不進毛料,如果要進貨費用必須由劉女士承擔,劉女士一聽最終也打了退堂鼓。
據了解,碰到服裝問題,消費者最頭痛的是檢測環節,尤其是中老年人。他們中不少人比較節儉,由于檢測費用不低,檢測之前消費者要承擔一半風險,而不少商家退換貨的前提是要消費者提供檢測報告,在此情況下,不少消費者心存疑慮,有時只得放棄“叫板”。
自治區質監部門的有關人士介紹說,由于目前的檢測儀器、手段比較復雜,收費標準都是國家規定的,短時間內不可能下降。建議消費者購買商品時還是要認清品牌,并增加一些鑒別、保養、洗滌知識,同時這位人士也希望廠家、經營者能夠誠信經營。
(信息來源:寧夏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