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春色
長一千余米,寬不過七米的屯溪老街可謂名揚四海。據介紹,屯溪老街起于宋代,是目前中國保存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時代建筑風格的步行商業街,被譽為“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現在,屯溪老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每年吸引了近600萬的國內外游客。
我第一次去屯溪的時間已經記不清楚了,屯溪街密集緊湊的商店里或是日雜百貨,或是家用電器,或是衣著鞋帽,或是點心小吃,與歙縣解放街的店面并沒有明顯的分別。戴著紅袖套的執勤人員站在街上勸阻行人不要騎車過街的情景也與歙縣解放街的情景很相似。屯溪街其實就是現在的老街,那時似乎沒有老街的叫法,人們習慣稱她為屯溪街。
第二次去老街是1988年,那是參加自學考試后去老街閑逛。后來,每次到屯溪都要趁機逛老街,老街經濟可口的炒面或水餃是我喜歡的餐食。街上不斷增多的古玩字畫店、歙硯徽墨店以及古色古香的金字招牌,讓老街顯得幽深而超凡脫俗,處處蕩漾著濃濃的文化韻味,古樸典雅、空靈悠遠的老街給我的自學生涯增添了情趣。
屯溪老街
老街西起鎮海橋,北靠華山,南臨新安江,東邊入口處牌樓矗立,走勢與新安江平行。中間有三條比老街街面略寬的橫道直通山水,同時將老街分成四段八區,還有數條很窄的小巷增添了老街的神秘色彩。人在街上,走在石板鋪就的街面上觀賞,單就布局而言,就有許多的想象空間。鎮海橋就是屯溪老大橋,架在橫江河的尾部,站在老橋看下游,三江口近在咫尺。橫江和率水二河匯聚后稱新安江,人們把這匯聚點稱為三江口,也就是一段寬闊的水面。老街與三江口的巧妙組合,引發了無數人的贊嘆:“屯溪美,屯溪美,一半是街,一半是水”。
后來的很長時間,我一直沒有再去過老街。2001年5月江澤民視察屯溪老街的報道激起了我想去老街的情緒,終因各種原因遲遲沒有行動。2002年聽到老街旅游的經營權被一家企業買斷的消息,想去老街的念頭再也無法抑制。一天,我專程去屯溪老街游玩,看到的老街比記憶里的老街要亮麗得多。小青瓦,馬頭墻,雕花木窗,磚刻門樓,舊木具,土特產,古玩字畫,文房四寶,老街的徽派建筑與特色旅游產品相結合,在現代化樓房鱗次櫛比的城市中更加凸現古色古香的風韻。
近兩年,去老街的次數多了,也深刻地感受著老街的變化:不變的店鋪里是流動的老板,古色的老街迎接著現代消費者。漸漸之中,外地來老街經營的老板多了,坐店賣藝的文化人多了,旅游商品的種類多了。不久前路過老街,突然發現新開了一家藍印花布店,望著那些高潔素樸的東西站立良久,不禁聯想到老街的玉器店,這藍印花布是老街下一個可能的流行色嗎?
老街印象
去的次數多了,對她的認識逐漸深化,也更多地了解到她的真實歷史。明以前屯溪的商業中心在黎陽、西鎮一帶,明嘉靖15年鎮海橋建成,商業活動逐漸向東發展,所以有“明清的屯溪,唐宋的黎陽”之說。黎陽、西鎮一帶是橫江與率水二河之間的三角形沙洲地帶,從沙洲過老橋就是屯溪老街。1929年,朱富潤(又名朱老五)帶領一百多人來到屯溪,向屯溪商團要槍要錢未成,一氣之下,將屯溪商會會長汪德光的“德厚昌”南貨店澆上煤油,然后放火燒房,大火燒了幾天幾夜,老街的店鋪慘遭焚毀。屯溪為此有民謠說:屯溪澆得苦,害在朱老五,屯溪澆得光,禍起汪德光。據說,重建工作花了四年多,新建建筑基本保持原來的風貌,但街道比原來拓寬了一倍。1939年7月22日,日本將兩枚燃燒彈投下屯溪西鎮街,繁華的西鎮街化為灰燼。為了汲取火燒連營的教訓,在時任安徽省皖南行署主任、“一·二八”淞滬抗日名將戴戟將軍的鼎力支持下,屯溪老街被三條橫道分成四段,三條橫道分別以民族、民權、民生命名,也就是現在的上馬路、中馬路和下馬路。
顯然,屯溪老街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明清老街,更不是宋城。有人說旅游不是考古,何必那么認真?但我看,以假亂真總是不妥的,至少有以下三點壞處,一是無利于徽州文化旅游業的發展。試想,“宋城”如此,有必要去鄉村看明清村落嗎?歙縣的“魚鱗街”就是比屯溪老街更加地道的古代街衢。二是不利于老街本身的旅游業發展。老街的建筑大多沒有文物價值,為了提升老街的品位,完全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改造,同時,以老街為依托,擴大“古”建筑群的范圍,增加吸引旅客的新亮點。可是,所有這些,在一個沉重的保護話題下,似乎變得很難。當然,新建如舊,布局奇巧不落俗套是另外的問題。三是以訛傳訛,不利于徽學的研究和發展。這是無須列舉事實的,看看許多研究文章的錯誤之處就自然可以明白。
1934年春,郁達夫、林語堂等八人“應東南五省周覽會之約出發西游;去臨安,去于潛,宿東西兩天目,出昱嶺關,止宿安徽休寧縣屬屯溪橋上,為屯浦橋下浮家之客”,郁達夫在《屯溪夜泊記》中寫道:“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當時的屯溪街市蕭條,外地游人找住宿的地方都困難。郁達夫的佳作卻讓人回味無窮,這無愧于徽州山水的奇麗。
游客來老街自然不是考古,最多購買一二本相關的圖書、宣傳冊或者一些音像制品,他們來感受這里的視覺沖擊,欣賞“一半街巷一半水”的美景,或許再捎帶一些旅游紀念品。我喜歡老街;淡雅古樸的街面,不同膚色的人流,沒有行車的閑適,或雅或俗的文化氛圍。
《市場報》 (2005年06月24日 第二十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