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部委專題--商務部 > 正文
 

過高的房價是城市的災難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4日 08:53 商務部網站

  過去的2004年,瘋狂的房價仍可以超過10%的速度繼續快速上揚。盡管國家己經采取了許多措施,但從現在的情況看,2005年房價的漲勢,依舊未能有效遏制。

  關于這一點,讓我們來看看國外經濟學家,是如何評價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的。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表示:“目前2/3的國家和地區正面臨房地產泡
沫危機,而即將到來的貨幣政策調整,將為全球房地產和世界經濟帶來更巨大的風險。”

  這位首席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觀察,對中國房地產業的觀察,可說是洞若觀火。而他所說的“即將到來的貨幣政策調整”,又被他不幸言中,“將為全球房地產和世界經濟帶來更巨大的風險。在所有房地產泡沫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排位第一。”這個預言很可能將在2005年全面兌現。

  2004年,近乎瘋狂的房價繼續快速攀升,漲幅高達13.4%,上海上漲21%,寧波上漲19.9%,天津上漲16.7%,南京上漲16.2%,重慶上漲15%,均創出8年以來的最大漲幅。

  近乎瘋狂的房價,結束了中國歷時八年的通貨緊縮,導致了從2003年10月開始的通貨膨脹,并制造了中國越來越大的金融風險。

  到2004年10月,盡管中國銀行緊急采取了一個又一個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但通貨膨脹的勢頭不僅未能受到遏制,反而越過了5%的警戒水位,達到了5.3%,迫使中國銀行在10月28日宣布加息。中國從1994年凍結,長達10年的存款利率終于解凍。而誰又能保證,這不會是新一輪通膨的開始?

  2003年年底,中國為2004年所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為7%,可2004年GDP實際增長達到了9.5%。為什么是9.5%,而不是7%,細想過嗎?

  這并不是一件好事。9.5%至少說明了以下幾點:

  1.通貨膨脹未能被有效抑制,對此仍需保持高度警惕。煤、電、油、運(輸)仍在以不可遏制之勢,推動工業品成本。

  2.宏觀調控未能達到既定目標,中及價格的上揚。

  3.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揚,在不斷加大中國的金融風險。

  可中國的房價漲勢2005年依舊強勢不改,這是因為各地政府在昂貴的房價中獲利匪淺,這是因為各地政府在強有力地推動著房價的漲勢,并小心翼翼地在維系昂貴的房價。可昂貴的房價和地價真的是城市和地方經濟之福嗎?

  一、房價與地價

  國土資源部最近公布的《2004年度我國重點地區和主要城市地價動態監測報告》透露,京津兩市的綜合地價水平為2009元/平方米,遠高于全國平均的1198元/平方米,而且大大高于長江三角洲的1450元/平方米和珠江三角洲的1129元/平方米。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房地產市場需求強勁,房價漲幅較大,是帶動地價不斷上漲的原因之一。

  這一結論,否定了地價泡沫之說,但揭示了房價上漲過快的現實。事實上,房地產過熱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的全球現象,本身是經濟發展的反映。但是,在一些中心城市,如果房地產過熱,居住費用過高,就會傷害城市的競爭力。

  美國的硅谷就是一個例子。由于新技術的進步,硅谷生意興隆,房地產上漲日甚一日,結果,許多小公司在那里付不起房租,剛剛起步的技術人員住不起那里的房子,硅谷也就喪失了過去獨霸高科技產業的地位。波士頓則是另一個例子。波士頓由于匯集幾十所大學,成為美國最有創造性的城市。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成功,使房價過高,最近馬薩諸塞州成為美國惟一一個人口流失的州,引起當地政經界的強烈危機感。

  二、溫州炒房團與溫州的經濟

  觀察房價對城市的影響,讓我們先來看看溫州炒房團對溫州經濟的影響。先來解剖這個很有典型意義的個案。

  2004年溫州炒房團可說出盡了頭。呼風喚雨、推波助瀾的溫州炒房團的橫空出世,是房地產暴利的衍生物,它既是中國房地產暴利最大的暴發戶,又將成為中國房地產暴利的“終結者”。

  溫州炒房團其實不叫溫州炒房團,它的官名叫溫州購房團。但我以為,溫州購房團的名字名不符實。在購房這件事上,哪有“職業購房人”一說?他們買房不是為了自己住,而是為了倒賣,為了謀利,既然如此,還是叫溫州炒房團更貼切、更準確些。

  溫州炒房團的炒房先是從溫州開始的。溫州首先成為昂貴的房價的受害者。

  我們來看一看溫州炒房團是怎樣的影響溫州經濟的。

  溫州并沒有非常發達的工業。正是因為溫州沒有非常發達的、有特色的工業,所以,盡管溫州很富有,但它既不是、也不可能成為東南沿海最大的貨物集散地。沒有強大的工業,是不會有強大的商業的。

  溫州在很長一段時期甚至連發達的交通網都沒有,溫州幾乎是東南沿海一帶的大中城市中最后一個通鐵路、最后一個擁有機場,最后一個通高速公路,最后一個連公路都不甚通暢的城市。這兩年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

  那么,溫州巨額的民間游資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溫州巨額的民間游資原始資本的積累,相當一部分來自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得益于該地區猖狂的走私販私,以及瘋狂的造假制假。

  那時,從那一帶通過走私進入中國的手表多達幾十億只,分給所有的中國人每人一只,還有剩余。從各種款式的、國內市場上價格昂貴的機械表,到物不美但價格低廉的,在現在我們看來,不過是一堆洋垃圾的電子表,日本的、韓國的,臺灣的、香港的,應有盡有。

  溫州地區及從溫州到海豐、陸豐一線,瘋狂的手表走私活動,使在高關稅和進口配額雙重的保護下的,脆弱得不堪一擊的國產的手表業,遭到了滅頂之災,從此一蹶不振。

  還有大批的家用電器的走私活動,也重創了當時中國剛剛露頭的家電制造業。那時候,溫州的假鞋揚名天下,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一大半款式新穎、質量低劣的假鞋出自溫州,溫州幾乎成了假鞋的同義詞,人們只要一看該鞋的產地是溫州,多好的、多便宜的鞋都不買。

  還有,當時溫州的價格低廉、質量低劣的低壓電器也全國馳名。另外,溫州的特產還有制假工業所特需的標牌、名牌、商標生產,都給溫州帶來了畸形的繁榮。

  也許,我們可以寬大為懷地將此種原始資本的積累,視為民間游資“原罪”,而暫不追究,如果它不繼續作惡。而且此種巨額的民間游資,也的確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了繁榮。再說,隨著經濟秩序的治理,溫州的假劣偽冒也大多改邪歸正,溫州的假鞋也已難覓其蹤。

  一句話:改了就好。過去的就過去吧。寬大為懷,我佛慈悲。

  可直至現在,溫州的工業產品出名的僅有皮鞋和打火機,都是科技含量很低的、難以形成競爭力的輕工業產品。

  于是,不甘寂寞的溫州民間游資,在三年前大規模地逃離中國股市后,便從股市進入樓市,開始炒房。

  他們先是在溫州炒,將溫州這個既非省會城市,又非大城市(溫州充其量只是個中等城市)的房價炒到了天上,炒到了每平方米均價4000多元,這個房價甚至超過了同一地域的福州和廈門。其直接的惡果是,使海外的資本和外地的資本,因房價地價太貴望而卻步。而使相鄰的、地理條件更為優越的福州和廈門受益。

  溫州辦了為叢驅雀,為淵驅魚的蠢事。

  于是,溫州便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像廣州、上海或深圳、廈門那樣的工業城市或商業城市。

  溫州窮得就剩下錢了。

  實際上,溫州成了一批金融貴族的聚集地,溫州民間游資在當地無法施展拳腳,便北上長三角,在滬杭寧大炒房地產。使得這一帶的房地產價格扶搖直上。據統計,近兩年來,杭州的樓盤有近一半被溫州人所買走。

  溫州人還帶來了臺灣人,還有登陸中國的外資,(不排除一些來源可疑的外國熱錢,種種跡象表明,這些人很可能利用中國金融監管的漏洞,通過炒樓來洗錢),資本的逐利性使他們結成了聯盟,外地人、外來的熱錢聯手炒作滬機寧的樓市。似乎真的給長三角一帶的樓市帶來了漲聲一片。

  可你不要忘記,溫州人買房并不是為了住房,他們并非樓盤的終端用戶,他們買房的目的是為了賣房,是為了牟利而來的。他們是來將本來就很高的房價推到更高,實際上,他們是中國房地產暴利的“終結者”。

  于是在2004年出盡了風頭的溫州炒房團,成了2004年中國房地產業的過街老鼠,所到之處人人喊打。全國各地溫州炒房團足跡所至的地方政府,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出臺了針鋒相對的地方法規,以遏制溫州炒房團的惡炒房價。

  可如果房價的快速上揚使樓盤高處不勝寒,樓盤的交易在樓盤的炒手們彼此之間“擊鼓傳花”,有誰又能知道那個該死的人將是誰?

  當心,熱錢最大的特點是:來得快,也去得快。他們先是攪得雞犬升天,好渾水摸魚,然后留下一地雞毛,消失得無影無蹤。

  有消息說,2005年,溫州炒房團跑到東京、紐約、倫敦炒樓去了。這倒是明智之舉,因為這些地方的樓價與中國的北京、上海、杭州相比,還算便宜。(注意,不要將美元折算成人民幣,那將是一種誤導)。而且那些地區的房價正處在低位,泡沫也比北京、上海、杭州要小。炒起來相對安全。

  三、過高的房價是城市的災難

  過高的房價給城市帶來的是大量的空置房和滿目瘡痍的爛尾樓,這些都成了城市建設的心腹大患。

  2003年,盡管上海的房價漲幅超過了24%,可上海仍留下了多達779萬平方米的空置房賣不出去,占壓的資金超過了389億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還沒有計算上海房地產的624處爛尾樓,以及因此所占壓的多達1000多億元的資金。

  如果就此兩項計,上海房地產市場因空置房和爛尾樓所占壓的資金,為全國房地產市場所占壓的資金總額的12%。

  這是一幅樓市交易活躍、購銷兩旺的景象嗎?

  乍看上去,中國高速增長的房地產投資與遍地開花的爛尾樓,是多么矛盾的一種經濟現象,可它確確實實地在快速發展的中國房地產業中,很現實地、大面積地存在著。而且,隨著中國為防范金融風險力度的不斷加大,為此所制定的各種政策的陸續出臺和實施,這對矛盾會變得越來越尖銳。

  那么,我們又如何解讀、如何認識這一經濟現象?

  今天我們之所以要談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中國的國土上遍地開花的爛尾樓,大部分形成是在1988、1989、1990年,那一次中國房地產業熱所造成的金融危機風暴,所造成的建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高達27%)及擠兌風潮,以及此后的1990、1991、1992年的中國經濟大衰退、大蕭條,所留下的殘壁斷垣。

  它在見證著那段歷史。

  那次中國房地產業熱所造成的中國經濟大衰退、大蕭條,給中國經濟所留下的創傷,至今都沒有平復,甚至還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平復。

  我們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在15年后重演。如果此段歷史真的重演,我們為此所支付的代價,我們所經受的痛苦,將會比上次沉重得多。

  每一座爛尾樓都是一座見證中國房地產泡沫的紀念碑,那是用幾億、幾十億、上千億元建造的黑色的紀念碑。

  中國房地產業到底現存的爛尾樓有多少?

  盡管筆者對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業的關注己超過了二十年,并一直在尋找和搜索此數字,但始終未能找到權威可信的這個數字。對此只能做出如下解釋:有關部門不喜歡或諱言該數字。而這對于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業的重大決策,又是一個多么重要的數字啊。

  不過只要你仔細研究中國經濟和中國房地產業,是不難推算出這個數字的大致范圍的。例如,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空置房面積和占壓資金總數之前一年,筆者就通過自己的分析在媒體上公開了這個數字。而筆者推算的數字與一年后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竟完全一致,其準確的程度使筆者自己都難以置信,以致使筆者懷疑此數字究竟是分析的結果,還是統計結果?

  中國房地產業到底現存的爛尾樓總量,應與中國空置房面積和占壓資金總數相近。即在12500億平方米以上,而不會低虧此數。

  因爛尾樓和中長期賣不出去的空置房,所造成的銀行的呆壞賬,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2001年,中國各類銀行的呆壞賬率為25%左右,2002年下降到20-21%。2003年又有較大下降,在15-16%左右,而此數字有很大水分。

  因為2003年中國各類銀行的為了下降其呆壞賬率,而大幅增加了發放貸款總額,使計算呆壞賬率的分母大大加大。使得產生新的呆壞賬風險機率大大加大,玩了一個非常短視的數字游戲。

  2005年1月,盡等與2004年1月儲蓄存款增幅有明顯下降,但老百姓在中國各類銀行的存款余額仍達到了18萬億元。你很容易地就能計算出呆壞賬總額。

  而中國三年前一次沖掉的呆壞賬就超過了1萬億元。可我們能不能深究一下:我們有多少個1萬億元可以沖掉?而沖掉的這1萬億元又便宜了誰?可我們又不能不沖掉,因為在從賬面上沖掉之前,這筆財產就己經不存在了。

  中國到處都在炸樓,北海在炸樓,海口在炸樓,三亞在炸樓,成都在炸樓,杭州一次炸掉了6年沒賣出去的54座豪華別墅,重慶炸掉了麗景花園的48棟己基本建成的歐式別墅,中國到處在炸樓,看看那些爆炸后的斷壁殘垣,經歷了一場惡戰的伊拉克、阿富汗,也沒炸掉那么多的樓。

  今天我們關注中國高速增長的房地產投資與滿目瘡瘦的爛尾樓,目的只有一個,不要重現1988、1989、1990年,中國房地產業熱所造成的席卷全國的金融危機風暴,不要重現中國房地產業熱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及擠兌風潮,2004年,中國已經發出了預防新的通貨膨脹的警告。我們要居安思危。

  四、讓城市順暢地呼吸

  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只要把中國過高的房價降下來,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解決房價過高的辦法已很現成地擺在那里。

  那就是:北京、上海、廣州即將成為對不動產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的試點城市,把現在實行的50年(商業用房)至70年(民用住宅)的財產稅(地租和規費)一次性交齊,改成逐年繳納。

  如果此措施能順利實施,房價就能大幅度地下跌,估計下跌的幅度有可能達到30%。那么,中國老百姓購房的積極性會山呼海嘯一般地爆發出來,中國房地產業的空置房、爛尾樓將一掃而空,中國房地產業將迎來一個真正的春天,2005年的中國經濟將會因此而一飛沖天。

  只有價廉物美的房子,才能使農民工不再是始終是客居城市的過客,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城市的邊緣人。對于被過高的房價緊緊地卡住脖子的城市建設和城市規模的擴張,也能順暢地呼吸,中國偏低過慢的城市化的進程會大大地加快。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己達到83%,中國工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己高達85%,而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30.4%,大中型城市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6%,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和同等收入水平國家相比,大約低了10多個百分點,如果按購買力平均水平算,大約低20個百分點以上。

  這種不正常的狀況嚴重地阻滯了中國現代化的步伐。

  步步緊逼的汽車時代的到來,以及因此所帶來的,大中城市的“墨跡效應”,(或稱作“溢出效應”),以及大中城市周邊衛星城市的迅速崛起,將會爆炸性地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我們己經失去了許多機會,可不能再失去這次機會。

  作者:魏巍

  商務部 研究院 《中國外資》 2005年 第4期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文章類型: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網友裝修經驗大全
經濟適用房之惑
中美中歐貿易爭端
變質奶返廠加工
第8屆上海電影節
《頭文字D》
百對網友新婚靚照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林蘇版《絕代雙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