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梅雨再襲江南,紹興上空陰晴難定。
同一時間,在另一空間概念上,紡織第一縣紹興也正被卷入一場陰綿的梅季。國際政治、國內外市場、宏觀調控,種種力量糾集在一起,紹興企業似乎從來沒有感到過如此被動。甚至對當地政府而言,從2005年或者更早時候開始的風云變局,也超出了其自身所能左右的范疇。
“這是相當壓抑的一年。”浙江華聯集團董事長兼紹興縣服裝協會會長徐愛華如是說。當前,在浙江紹興最明顯的跡象是民間資本紛紛從這個行業逃逸,銀行緊縮貸款。長久以來積壓的產能過剩,加上想象中的國際市場沒有提供釋放的缺口,行業整合大勢所趨。
過度投資終結“印鈔機”神話
翻云覆雨手
今年以來,國內外的記者涌入紹興,幾乎所有的記者都問到了同一個問題:在這一連串眼花繚亂的變故中,紹興紡織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容易。
先是各有關部門謹慎拒絕采訪。隨后,在不少媒體上看到了紹興縣府辟謠的報道:國內十多家媒體在形容中國紡織業受到歐美特保大棒的影響時,都引用了20%紡織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并說紹興紡企裁員已達5%到10%。紹興縣有關領導認為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報道。
到目前為止,紹興縣并沒有一份國際貿易壁壘對紹興紡織業影響面的調查報告。但是不久前,紹興縣就服裝業呈交了一份報告。紹興縣常務副縣長盛秋平說:“因為設限的主要是終端產品,我們認為主要是服裝出口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只對服裝業作了調查,初步估計今年歐美設限對紹興整個紡織品出口的影響面為4%左右。”
而后續的影響顯然還待時間。這份調查報告,自然也不能盡顯全貌。可以肯定的一點是,2003年以來,紹興紡織業產能過剩、開工不足問題將進一步突出。紹興經委局投資與裝備科負責人何平粗略地描述當前的紡織業圖景:目前紹興縣印染年生產能力超過130億米,實際生產只有70億米左右,織造年產能超過100億米以上,實際生產只有70億到80億米,化纖的年產能超過200萬噸,實際生產大概只有120萬噸。
紹興紡織品的外貿依存度超過50%。去年紹興外貿出口59.5億元,其中紡織品、服裝占了74%。油、煤、電、人力成本逐年提高,貸款緊縮,內需增長乏力,國際市場與預期相比縮水,各種因素導致了紡織業的虧損事實。紹興市外宣部的負責人和盛秋平都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國紡織業全面虧損,紹興情況稍好,但也好不了很多。
至此,“印花機就是印鈔機”的時代宣告終結,最慘痛的莫過于紹興印染業。紹興縣經貿局今年3月份的情況匯報表明,截至2005年2月底,全縣印染企業完成的225億元工業總產值中,利潤僅為區區2.43億元。印染業約1/3的企業是虧損的,虧損額為1.52億元。黃金時代的資本盲動
在眾多紹興企業家眼里,2000年到2003年的紡織業,猶如一場聲色犬馬的歡宴。“那時候,只要機器一開動,就意味著錢嘩嘩流進口袋。”浙江華聯集團董事長徐愛華回憶說。
在紹興排行第二的化纖企業浙江賜富集團董事長趙張夫看來,正是這種表面的繁華,導致了民營企業家們盲目的沖動。“中國的加工制造業,一旦沾上人多這個優勢,就容易過度投資。”趙張夫回憶自己在化纖行業20多年的歷程,得出了這么一個結論。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大陸化纖年產能為200多萬噸,與韓國、中國臺灣成三足鼎立之勢。1998年,民資開始進入聚合化纖生產領域。受高利潤誘惑,2000年之后,全國化纖以每年200萬噸到300萬噸的速度增長。2003年,全世界化纖產能3000萬噸以上,中國獨占世界二分之一。
“在過去的10年里,我們戰勝了很多的競爭對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依次放棄低端化纖生產,60%以上的中國國營化纖企業也全身而退。我們在化纖生產基地的國際轉移中打了勝仗;迅猛擴展的產能也通過對手們的退出,在新的市場上得到消化。但是,市場的增長畢竟有限度。此后,我們的擴張勢頭依然有增無減,勢必造成產能過剩,導致惡性壓價競爭,最終使整個行業進入微利時代。”趙張夫說。
逐利的天性使投資者們往往只看到市場充滿希望的一面。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隨后國內非典肆虐。趙張夫說,到5月底,企業都有“上半年損失,下半年補”的念頭,紛紛開足馬力,生產熱情“井噴”,一時間,原材料廠家、自家倉庫、用戶、貿易商的庫存全都空了,大家紛紛往上游拿貨。
趙張夫用“可怕”來形容當時的投資沖動。江蘇一家織布廠廠長,2年前到趙張夫的廠房參觀過一回,回去馬上跟著上了化纖項目。“很多人都沒有科學的前期調查。”趙張夫說。
到2004年,不過大半年的時間,情形陡然逆轉,庫存開始擠壓,廠家紛紛壓價。
趙張夫苦笑著說:“當前的全國化纖產能至少過剩四分之一,很多企業即使不虧損,也在苦苦掙扎。”
化纖行業的過度投資只是整個紡織業過度投資的縮影。據《財經》透露,2003年、2004年,全國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比例超過80%。
銀行和政府無形中也在這場投資熱潮中推波助瀾。2003年,紡織行業企業家是銀行的“座上賓”。紹興縣常務副縣長盛秋平回憶那時的政府立場說,:“那時大家對民資的觀點是‘放水養魚’,今天看來,反倒成了‘放水害魚’。”
政府欲施猛藥 民資自謀“瘦身”
“當一個行業,它銷售1000萬噸產品和銷售1200萬噸產品,生成的效益沒有多大區別的時候,就是考慮該‘瘦身’的時候了。”趙張夫說。
這位在化纖行業干了20多年的老三屆很慶幸地說,2003年他就預感行業在走向過度競爭,開始考慮轉型。
6月底,浙江賜富集團紹興濱海工業區新廠房“熔體直接拉膜”4條生產線將全部投產。新項目采用的是德國的技術,產能達到12萬噸,今年計劃投資8億元,總投資達17.5億元。
趙張夫表示近期在化纖行業不會追加投資。“這(化纖)不是人干的活。”回憶化纖從高利到薄利翻天覆地的變化,趙張夫似心有余悸。
在紹興縣經貿局了解到,賜富的轉型不是個例。紹興不少有先見之明的企業家都在開拓第二主業,淡出紡織業;或者尋求產業升級、向上下游拓展;更多的企業家嘗試多元化發展,將剩余資本轉向地產、醫藥、高科技等領域;一些企業將新廠設到內地甚至海外。盛秋平說:“紡織企業在前幾年賺了錢,它們有這個基礎。”
據紹興縣經貿局投資與裝備科提供的《2005年紹興縣工業結構調整重點建設項目》顯示,紹興縣今年50個重點項目,屬于紡織業的大概只有15個。事實上,今年1到5月,紹興縣紡織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已經由前二年的60%以上,下降到41.4%。
與此同時,部分企業選擇破產退市。前不久倒下的“紹興縣百虎”之一雄獅集團,前身是赫赫有名的紹興縣第三紡織有限公司。部分企業希望通過被收購的方式退出這個行業。一家1000人規模的紹興印染企業目前正在尋找可能的合作伙伴,他將視野放在了江蘇。該企業朱總向記者訴苦:“歐美市場緊縮,企業盈利初現緊張;勞動局下令工人工資月月清后,企業更是雪上加霜。現金流非常緊張。說不虧損都是假話。”
“很多企業選擇規避退市抑或合并是明智的。”前WTO紡織品貿易談判代表李月印分析,“對于重新開辟新的出口市場,或者建立中轉市場,企業需要投入的成本并不是個小數目,而且,存在很多政策和市場的風險。”
“市場會有一個自我平衡的過程,”作為父母官,盛秋平始終對前景保持樂觀態度,“紹興紡織業有20多年的歷史,87%的企業是民營企業,我相信他們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政府下猛藥
“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行業,”盛秋平表示,紹興決不會放棄紡織業這一“母親產業”。
其實,紹興縣三四年前就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構想,但是推行力度不強,收效甚微。
紹興縣的紡織企業家們為政府說了一句公道話:政府其實早就看到問題所在,也一直在強調,但是政府和企業關系太“親”了,好比“老中醫給兒子看病”,下不了重藥,治不了頑疾。
“這次,政府要狠心下猛藥!”盛秋平針對這一說法迅速作出回應。
今年3月,紹興縣出臺了一項針對紡織行業的大舉措——染整革命”,即引導印染企業退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目的是將現存大大小小的267家企業瘦身至200家之內;同時,將130億米的產能縮小到100億米以內。
朱總做印染生意10多年,對于行業內原材料的浪費、銷售渠道的單一,以及產品質量問題心知肚明,他對這一舉措表示贊同:“印染企業的產能遠遠超過了紹興縣的織造能力,剩余就意味著浪費。”
在紹興縣政府的一份報告中明確指出,對停產企業的損失進行評估給以一定的補償;或者改變原有廠房的土地性質,轉為商業用地。
日本、韓國的產業轉移成為紹興的“后事之師”。盛秋平說:“韓國紡織業產業調整用了10年,日本用了20年,紹興將用5年時間完成產業調整,在壯大非紡織業的基礎上,使得紡織業的比重從目前的76%下降到50%,并占領全國的中高端市場。”
紡織品“貿易烽火”大事記
2004年10月22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正式作出對中國產11個稅號的襪類產品采取特別限制措施的決定。
2004年12月23日土耳其對進口的中國部分紡織品和成衣實施保障措施。
2005年2月1日土耳其政府對來自中國的42類紡織品服裝采取配額措施。
3月15日歐盟初裁認為中國化纖布行業對歐盟存在傾銷。
4月4日美國紡織品協定執行委員會(CITA)宣布,對中國棉織襯衫及上衣、棉質長褲以及棉質和人造纖維內衣三類產品展開調查。
4月28日歐盟委員會正式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九類紡織品發起“特殊保障”調查;
5月13日美方宣布對我國棉質褲子、棉織襯衫和內衣褲產品設限。
5月18日美國政府宣布,決定對中國男式梭織襯衫、化纖制褲子、化纖制針織襯衫、精梳棉紗等4個類別產品設限。
6月11日凌晨中歐就紡織品問題達成協議,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盟委員會關于中國部分輸歐紡織品備忘錄》,中國10類輸往歐洲的紡織品年增長率為8%~12.5%。(信息來源:紡織服裝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