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車價大跳水曾在車市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買了車的人心揪著疼,就怕越虧越大,準備買車的人又怕買了砸手里,左右為難。半年多過去,當媒體對今日車市的“饑餓療法”大肆抨擊時,大眾恐慌也隨之再次降臨:“莫非車市又亂了?”
“饑餓療法”,確切地說是媒體單方面給有市無車現象冠以的代名詞,附加詞即是“假相”、“花樣”、“炒作”等等。這一說法的始作俑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說
法一誕生,便得到了各種熱烈的追捧。靶子一立,亂箭就以不及迅雷掩耳之勢飛來!一時間,類似《“饑餓療法”最終餓了誰》的文章鋪天蓋地問世了,執筆者紛紛當起了老中醫,為車市望、聞、問、切號起了脈。
車市病了嗎?與幾個月前相比,最近兩個月來的車市銷量穩中有升,價格平穩,除個別熱銷車型出現斷檔外,別無其他。有媒體認為,廠商聯合制造了目前有市無車、加價銷售的現象,這就是“病”。那么試問,這與車價崩盤、經銷商出局的車市相比,哪個更健康?為人治病者倒有無病呻吟之嫌。
一位營銷學專家的話值得深思:要靠科學方法提高營銷效果和命中率,不要因市場環境不好而停止營銷努力,這樣市場的疲軟會進一步加劇行業競爭,此時如果企業怕自身消耗而不敢投入開展營銷活動,同樣是坐以待斃。不管“饑餓營銷”中是否有個別廠商借機炒作,但從整體上看,車市放量緊縮的確是緩解車市緊張情緒的一劑良藥,廠商負擔輕了,有車人心里踏實了,買車人也可徹底靜下來研究一下要買的車了,大家因此都變得理性了。那么此時還有給車市潑盆冷水的必要嗎?如果車市真的一直冷下去,到那時媒體又能做什么呢?所以,我們沒理由去指責廠商的自救。
買漲買跌是消費者的事,如何救市是廠商的事,輿論應該做的是客觀、公正地報道和引導。一度慘烈的價格戰就像給車市撕開了一道傷口,血淋淋的讓人觸目驚心,當傷口漸漸愈合時,千萬別再撒把鹽。對于一個尚不成熟的市場,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它的震蕩起伏才是應有的態度。(信息來源:機械電子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