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煤礦,沒有鋁礬土,甚至沒有神 鎮,禹州還是“禹州”嗎?一個關于“沒有”的假設,卻時時在禹州設定發展前行路線圖的過程中若隱若現。“如果不跳出資源豐富的框架去考慮和規劃禹州的未來,不是從深度開發的角度看待資源,禹州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市委書記周庚寅道出了他的隱憂。一個來自未來的壓力是,如果發展還依賴于資源開采取得的利潤,一旦資源挖完了后勁哪里來?而一個更現實的壓力已近在眼前。“按照省里的規劃,到2007年,15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關閉。禹州有90%以上的煤礦在這個范圍內,工業
結構能不能脫胎換骨,已經關系到禹州的經濟安全。”周庚寅說,“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禹州的發展必須邁過‘資源’這道坎兒。”礦區的新景象由河南神火集團控股、完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的新龍公司,從一開始建設就顯示出與禹州傳統煤礦的不同。“這么大的廠區,你見不到一個煤堆。”見慣了當地小煤礦的禹州人這么評價。引入新龍的“代價”是,250多座資源浪費嚴重、效益低下的小煤礦被關停并轉。代價換來的是,依靠市場之手,平煤集團、中錦水泥等大企業、戰略投資者被頻頻引入禹州資源整合的動作中。禹州市的煤炭企業數量在減少,但通過合并改組、改造,煤變電、煤變熱、煤變氣,以及“電-鋁-鋁材”、“鋁材-電纜”和“鋁材-鋁 箔”等產業鏈條不斷延長。2004年,該市生產原煤1076萬噸,同比增幅達129.3%,而電、鋁、鋁材以及煤氣和供熱等相關產品的年銷售產值已達40億元。逼出來的新機遇一個碎盤子,兩個碎盤子,三個碎盤子。陶瓷廠的經理有點急了:“這是怎么回事?”“晾曬的時間還沒有掌握好。”負責技術的師傅無奈地說。作為大澗村的一個新的陶瓷廠,一切都還不成熟。“但是,我們必須把它建起來。”村黨委書記王振昌說,“僅靠挖煤,已經不能滿足大澗村的發展了。”靠山吃山,禹州近1/3的行政村和大澗村的致富之路相似:全市95%以上的小煤礦分布在這些村子里。隨著2007年時限的臨近,他們和大澗一樣感到了壓力。除了煤炭生產,大澗開始了包括陶瓷、建材生產、果林、養殖以及旅游等產業的開發,王振昌說,“地下挖、山上栽,平地搞養殖,大澗必須‘立體’起來。”和承受政策壓力的大澗不同,神鎮已經在市場的逼迫下迅速轉型。依托歷史上九大傳統陶瓷基地之一的積淀,發揮人才和技術的優勢,從送往博鰲論壇的國禮鈞瓷到炻瓷細瓷綠化瓷,神 鎮近年來開發出六大類上千個品種的陶瓷產品。“村村冒煙的年代已經過去,神 將依靠規模化、集約化的優勢發揮源源不斷的潛力,和世界各地的陶瓷企業爭奪市場。”鎮黨委書記李志軍興奮地說。傳統經濟的新動力“禹州是個煤礦大市,煤礦為禹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禹州的花也黑、草也黑、人也黑,提議禹州的運煤車輛加蓋上防風布。”一封互聯網上的市民來信引起了市委書記周庚寅的共鳴:“群眾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具體到我們就不能僅考慮一塊布的問題。”“必須用高科技改造現有產業,從而實現環境的凈化。”周庚寅說。由此產生一個更大的“防塵”計劃是:禹州正利用西氣東輸帶來的天然氣,改造所有生產瓷器的燃煤窯爐。“氣到哪兒,哪兒就拔煙囪。”一位禹州干部形象地說。運用新技術的大禹陶瓷出手不凡,他們生產的高檔坐便器一個就可以賣到好幾千元錢。天然氣改變的顯然不只是制作工藝。借著窯爐改造的契機,禹州更新了陶瓷行業發展的新規劃:運用現代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檔次,三五年內達到目前廣東佛山的陶瓷業水平。隨著禹州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扶持力度,銀星磨料、新光鑄造、生物農藥、綠之舟塑膠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企業迅速成長壯大。截至目前,全市加工型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超過了50%。②9本報記者郭津 張華君點評假如沒有煤炭和鋁礬土等資源,禹州還是“禹州”嗎?或者換一種方式設問,假如仍然依賴于資源開采,一旦資源枯竭,發展的后勁從哪里來?這個屬于未來的問題被現在的禹州人提出來,重視起來,并采取各種舉措去努力破解它。與大型企業聯姻,引進戰略投資者,走資源整合之路;“地下挖、山上栽,平地搞養殖”,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走經濟轉型之路;用高科技改造現有產業,實現環境凈化,走科技創新之路……禹州人正在以實際行動,改變著過去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更加合理地整合和利用資源。像禹州這樣的資源型城市,其今后的發展必須邁過“資源”這道坎兒。禹州積極主動地破解“無資源假設”的命題,值得各資源型城市思考和借鑒。
(信息來源:禹州市地方商務之窗)
(信息來源:河南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