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張俊偉
德恒證券涉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一案,在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再次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德隆上。在此之前,德隆一直是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吹捧者高聲贊美其經營模式的高超,貶低者則斥其為“中國股市第一惡莊”。后來德隆帝國土崩瓦解,人們則擔心與德隆的業務往來會給自己帶來損失,也擔心其對金融穩定產生沖擊。現在人們關注德
隆,不僅是出于對其關鍵人物命運的好奇,更有透過德隆現象產生、發展乃至毀滅的歷程,反思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漏洞和不足,以資亡羊補牢之義。
德恒證券被提起公訴,是因為其違規經營。據統計,截至2004年7月27日,德恒證券在沒有獲得經營許可的情況下,以承諾保底和固定收益率等方式,從413家單位和772名個人變相高息吸收資金208億元,從事資產管理業務,并造成巨額損失。至案發,尚有68億客戶資金沒有兌付。
據稱,早在2001年,德恒證券的前身,重慶證券的董事會就通過特別決議,聘請上海友聯經濟戰略管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后更名為上海友聯管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是德隆系金融運作的中樞,本文均簡稱為上海友聯)為常設管理咨詢機構,協助企業進行管理。但實際上,上海友聯的角色遠遠超出了一個咨詢者。“上海友聯可以應各企業要求向各企業推薦董事長、總經理及監事長、財務總監等核心管理人員。”德恒證券、恒信證券、健橋證券、中富證券等金融機構在機構設置上都要和上海友聯銜接。德恒證券的業務總部及主要決策人員更是常駐上海辦公,而在注冊地重慶,則只有一名副董事長負責與上海友聯的聯絡。
真正體現上海友聯與各金融機構實質性關系的,是其“頭寸會”。每天下午四點,上海友聯都要召開“頭寸會”,在會上,唐萬新根據旗下各金融機構當天的危機程度和頭寸數據,直接決定哪一筆資金解決哪一筆危機。從2002年1月到2004年4月,這樣的“頭寸會”整整持續了27個月!這些事實充分表明:德恒證券和其他幾家金融機構一樣,只不過是上海友聯操縱的傀儡。
前面提到,“頭寸會”是為了解救支付危機。而危機的源頭則是股票投機和市場操縱所招致的巨額虧損。根據有關資料,德隆核心人物唐萬新在在1992年的股票狂熱中,通過雇用數千新疆民工到深圳排隊購買認股權證而獲得豐厚收益。到90年代中期,唐萬新已是股票市場上有名的莊家,由于出手兇狠,路子野而“名動江湖”。“只要風傳德隆買入或賣出什么股票,股市上的大戶就會迅速跟進”(李德林:唐萬新:德隆帝國遺夢http//business.sohu.com/20050112/n223907379.shtml)。但隨著市場理性不斷增強,在缺乏業績支撐的情況下單純在二級市場炒作股票價格,難度也在不斷加大。
當時,股票市場平均市盈率在30-40倍之間。以33倍市盈率計算,如果一家企業的收益率為6%-10%,上市以后,該企業的市場價值就可以達到企業重置成本的2-3倍。重置成本和和市場價值的巨大差距,意味著如果能夠把一些效益較好的經營資產包裝上市,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唐萬新看到了這一點,在1997年“達園會議”之后,德隆出資控股新疆屯河、沈陽合金和湘火炬三家上市公司,通過大量吸納流通股的辦法,人為拉高股票價格,再以高價股票為質押獲得貸款,進行“產業整合”,收購業績較好的經營資產注入三家上市公司,改善其業績,為進一步拉升其股票價格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唐萬新還通過金新信托等渠道,在二級市場上炒作這三家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層面和二級市場層面操作的緊密配合,使唐萬新在短期內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三年時間內,新疆屯河和沈陽合金股價分別上漲了1100%,湘火炬股價上漲了1500%”(郎咸平:《操縱》p77東方出版社2004)。
由于并購對象過于盲目,規模的急劇擴張沒有帶來核心競爭能力的提高,企業難以維持高速的業績增長,尤其難以維持股價急劇飆升所要求的業績。這就決定了唐萬新的“產業整合”戰略是不能維持的。據透露,自2000年開始,為了維持三只股票的人為高價,德隆每月需要支出約800萬元的“護盤”成本(李德林:唐萬新:德隆帝國遺夢http//business.sohu.com/20050112/n223907379.shtml)。與此同時,金新信托的“委托理財”業務也出現了巨額虧損,客戶資金無法按時兌付,甚至出現了營業部被擠兌的危機現象。
2001年底的德隆高層“西湖會議”,決定對新疆屯河、沈陽合金、湘火炬三只股票繼續“護盤”,并提出要實施“全員收購”戰略,明確要求董事會全體成員都要參與到收購新的金融機構的活動中去。其潛臺詞是:控制更多的金融機構,以調度更多資金,挽救金新信托免于崩潰,繼續維持老三股的人為高價。據說,當天晚上唐萬新哭得很傷心:“德隆沒救了”(李德林:唐萬新:德隆帝國遺夢http//business.sohu.com/20050112/n223907379.shtml)。以唐萬新在商場上摸爬滾打得出的經驗,他應該知道,自己從此走上了不歸路。不然,為什么要很傷心地哭呢?
德恒證券的違法行為,就是因為貫徹了德隆的新戰略。2002年初,重慶證券接受金新信托的增資,更名為德恒證券,正式成為德隆系一員。此后德恒證券被完全納入德隆的運轉軌道:采納金新信托的經營模式(雖然該模式使金新信托陷于崩潰邊緣),以高息引誘客戶簽訂委托理財合同;在劃定的地區范圍內,重點開發上海友聯圈定的目標客戶;根據上海友聯制定的統一標準,對員工實施高額獎勵計劃;委托理財資金納入上海友聯的“頭寸會”,主要用于炒作老三股股票和國債、支付到期的委托理財合同、緩解其他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危機等。所有這些充分表明,作為一個重要環節,德恒已經被納入了典型的蓬齊游戲當中:對客戶許以高息回報——吸收社會資金——用新債還舊債,履行還本付息承諾——吸收更多資金加入,如此循環,直到崩潰。在這個過程當中,財務造假當然是不可避免的。據透露,德恒證券為了逃避監管,沒有按規定對其吸存的資金和資金使用情況建立賬目。
從德隆角度看,這一切則是其股市投機經營內在邏輯支配下的自然選擇。在股票市場上呼風喚雨,贏得名聲也贏來巨額虧損的德隆,要想填補巨額的投資虧損,維持被其操縱的股票高價,就必須“向前走”。在按照常規思路不可能翻盤的情況下,受既有經驗驅動,德隆必然會走上下面的道路:不惜一切代價圈錢——以新債還舊債,如有可能,繼續押注高風險項目——高風險投資招致更大損失,直至無法維持,一朝崩潰。在這里,誠信交易被商業欺詐取代,理智決策被短期投機取代,合法經營被違規操作取代。德恒所體現的,是賭徒最后的瘋狂,而不是可持續的審慎商業經營。這樣的例子,遠的有巴林銀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近的有中航油和“327國債風波”中的上海萬國證券,實在不勝枚舉。
但德恒案件乃至德隆真相仍令人感到震驚。人們震驚于德恒證券沒有經營許可,就敢以高息吸收社會資金進行“委托理財”;震驚于德恒證券違背誠信責任,大肆進行財務造假和資金的濫用;震驚于德恒證券騙局持續時間之長,涉及范圍之廣。要知道,巴林銀行、中航油、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從進行最后一搏,到陰謀敗露、騙局破產,通常只有幾個月乃至幾天時間。德恒證券的騙局卻持續了兩年之久。在兩年時間里,德恒的違規違法經營活動十分猖獗,卻沒有被監管部門察覺,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德恒證券的經營范圍,有一年時間甚至沒有得到明確界定。從德隆的角度看,自1992年以來,唐萬新就一直在進行市場操縱:先是炒作認股權證,進而在二級市場上坐莊,再到控制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內外配合炒作老三股股票,最后到以投資理財為名,借社會資金來炒作股票、彌補經營虧損,其時間長達12年之久。這樣的“驕人業績”,在中外金融投機史上也是很少見的。唐萬新在股海沉浮期間,坐莊、跟風、關聯交易、托市、財務包裝等,一直彌漫于中國股票市場。大量事實表明:在德恒以及德隆現象的背后,是金融監管的嚴重缺失。
德隆已經倒下了。但在關聯交易、虛假信息披露、資金挪用等違規違法現象仍然十分普遍的今天,誰又能斷言:不會出現第二個德隆呢?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