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上海、江蘇昆山、蘇州等地都出現了地方政府對引進外資而設“門檻”的現象。中國在成為全球最大FDI流入國之后,應該反思外資的作用。
外商投資對于國內來說,一直以來都是衡量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不過,地方都歡迎引進什么樣的外資呢?各地正在出現一些新的跡象。
“門檻”現象
商務部官員日前提到,由于出口退稅給地方財政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使得外商投資在一些地方已經不受歡迎,甚至出現拒絕注冊的情形。
據安邦集團分析師張宏君介紹,目前在上海、江蘇昆山、蘇州等地都出現了地方政府對引進外資而設“門檻”的現象。在江蘇昆山,外資想在這里投資已不再是易事。由于面臨土地、環境、電力及勞力等多種資源短缺,昆山市政府制定出引資“三不”政策,即勞動力需求量超過8000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退稅額過高的產業,以及高污染產業,一概拒絕。而類似的現象在長三角其他地區,以及珠三角等外商投資密集地區都存在。
為此記者專門致電中國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昆山開發區)進行求證。記者首先撥通了昆山開發區招商局的電話,面對記者的詢問,這位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昆山市政府的確制定了引資“三不”政策,而他們也在遵照執行,“不過也需視具體的項目而定”。
當記者進一步追問時,該人士表示更具體的問題需要向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咨詢,于是記者又將電話轉到了昆山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面對記者同樣的詢問,管委會辦公室的回答是,他們并不清楚有關引資“三不”政策,不過昆山開發區在近期的招商引資過程中已經有上述“三不”傾向了。
“截止到2004年6月,開發區完成工業產值3277億元,出口220.7億美元。已開工投產的546家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工業產值占開發區總量的90%以上,出口創匯的98%.巨額的出口退稅對政府財政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此外,勞動密集型企業帶來了大量外地勞力,現在昆山的外來人口已經超過本地人口,如何對這些人進行管理,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都引起了政府的重視。加上有限的土地,環境、電力等多種資源短缺,昆山開發區發展到今天,在現有的空間里已經無法對所有的外商投資來者不拒了。高污、高耗等類型的企業不再進入昆山開發區招商引起的視野,我們更注重服務業、高新技術、環保等產業。“該工作人員說。
那么昆山新設置的門檻會帶來現有FDI向國內其他地區的大量轉移嗎?
張宏君認為,從目前來看并沒有這樣的跡象,但并不排除向西部等地區轉移的可能。張宏君認為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擁有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基礎建設、投資環境,及完善的產業鏈條。“它們現在是靚女不愁嫁”,而現有的發展空間(如民工慌)也使其有選擇性的挑選外資成為可能和必須。
“隨著中國引進外資的增多,以及市場的成熟,在部分引資較多的地區,引進外資時的‘分化’程度也越來越高。而這也是對過去盲目吸引外資的一種反思。”張宏君說。
“候鳥”企業誰之過
隨著開發區的整治和一些大型開發區優惠政策期限的臨近,江蘇省蘇州市政府部門一些人發現,該地區出現了一個奇特景象:不少企業紛紛成了外遷的“候鳥”,哪里有優惠政策就飛往哪里。
然而,不僅僅只是蘇州,在江蘇無錫、浙江寧波、廣東東莞等地紛紛出現類似的狀況。有的企業甚至以撤資遷廠為要挾,與當地政府要價,以便政府能夠提供更優惠的政策。結果有的地方政府一再遷就,稅收方面的優惠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據悉,這些企業以臺商為主。
那時有關人士就曾指出,“企業像‘候鳥’一樣飛來飛去享受各地的政策優惠,顯然是不正常的,它們鉆的是國家相關法規的空子。這種現象,暴露了我國目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方面的重大漏洞。”
近年來,各地都陸續推出大量特殊招商政策,如江蘇省的一個縣工業開發區,征地所有費用1.7萬元/畝,即可獲得50年土地使用權。企業入駐某個工業園區一般不自建廠房,主要是租用,以便今后遷徙。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尋找發展空間,降低生產成本,便開始遷移。紹興上虞市利用低于余姚近一半的土地價格,以及多項免費政策,僅2002年就吸引了余姚數十家中小企業搬遷。
臺商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集中投資本來無可厚非,但在臺商候鳥般的遷徙軌跡中,隱藏著的是長三角之間十幾個城市的明爭暗斗,他們把土地價格一降再降,甚至分文不收,各種優惠政策早已經突破國家允許的底線。
“一般情況下,企業穩定后就不愿搬遷,因為耗費人力物力不說,還容易產生新問題。”有專家認為,一些企業外遷固然有當地生產成本較高的原因,但是外地給了極其優惠的政策,才是推動企業搬遷的真正動力。因為一些地方政府給的利益遠遠高于搬遷的損失。換而言之,是政府把企業養成了“候鳥”。
看來,外資企業其實抓住了中國在利用外資方面存在的兩大弱點:第一,長期以來各地重視外資規模管理而忽視對外資的質量管理。第二,我們以優惠政策而不是改善整體投資環境來吸引外資。
而大量企業成為“候鳥”,隱含著對國家經濟的潛在危害。因為不管是低價轉讓土地還是降低稅收,損害的都是國家利益。
反思FDI重評估
經過20多年粗放式招商引資的惡性競爭,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對招商引資開始趨于理性。“門檻”現象表示中國在成為全球最大FDI流入國之后,開始全面反思外資的作用,注重外資數量和質量協調發展。
從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到2004年的9月止,中國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55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為GDP的貢獻超過40%,但是FDI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地位顯露壟斷苗頭。地方對招商引資的過度追求,使得外資在中國享受了超國民待遇,他們消耗和占用了大量資源,卻沒有創造與之相適應的大量產業鏈條價值,嚴重影響了產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這種現象在港臺企業身上最明顯。
大量FDI的引進造成的負面影響,最主要的是讓出了市場卻沒有獲得相應的技術提升,這同我們以市場換技術的初衷有相當大的差距,這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我國的汽車市場。此外還有價格轉移、引資成本高及環境污染等問題。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過去的那種招商引資、反思FDI.反思FDI的最根本是反思自己如何評估引進,FDI之后所產生的效益。要知道,很多地方以優惠政策引進了外資,而我們為此付出的是隱性成本。
有專家提出,對于FDI的使用,應當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使用的質量,并合理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外商投資在地區結構、行業結構和單位面積投資密度的優化。
這些變化的基礎應當是基于擴大開放和國家宏觀調控基礎之上。地方政府也需不再以引資數量多少作為考核有關官員政績的惟一標準,不再盲目追求引進所謂“世界500強”項目,從而客觀、科學地分析本地區綜合優勢,推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招商引資項目。(信息來源:南陽市地方商務之窗)
(信息來源:河南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