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今年財政赤字將由去年占GDP的2.7%降到2%,中國經濟正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目標發展。”6月10日,中國財長金人慶站在大洋彼岸另一端的領獎臺上,告訴全世界。金人慶獲取的是由《銀行家》雜志頒發的“2005年度亞洲財長”榮譽稱號。《銀行家》雜志由英國倫敦《金融時報》集團出版,創刊79年。該雜志每年在世界范圍內評出杰出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2005年財政赤字降至2%意味著什么?這個降幅是大是小?又會對2005年的中國財政政策走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這表明了中國財政政策的轉向。是在強調一種趨勢。這個
趨勢就是中國正在由實行了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向穩健財政政策轉向。”15日,財政部科研所劉尚希研究員向工商時報解讀說。1998年以來,為抵御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克服世界經濟增長減速的影響,我國連續7年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已經超過9000億元。“財政政策的轉型。是由幾個因素形成的結果:第一,宏觀經濟發生了變化;第二,為了避免經濟對長期建設國債的依賴癥。其實實現了7年之久的財政政策的效用已經在遞減;第三、過去7年財政赤字的快速擴張所帶來的財政風險很大,為了避免這種風險,財政政策需要轉型。”劉說。2004年的中國經濟出現了局部過熱的苗頭,在新的宏觀環境下,旨在促進投資的積極財政政策如果繼續延用下去,難以逃脫加劇經濟過熱的嫌疑。事實上,在經濟趨向過熱的時候,最好的化解經濟波動風險的辦法,就是將原有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盡快退出。適時采取中性的財政政策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目前宏觀經濟的“熱”還只是一種苗頭,沒有變為現實,如果真的出現全面過熱,那么采取的財政政策應該是緊縮的財政政策。“在運用財政政策這種宏觀調控手段的時候,應該樹立一種觀念:不僅僅要考慮用這種手段可以解決什么問題,還要考慮不要使這種手段變成經濟波動加劇的一種因素。”劉尚希說。實行穩健財政政策實際上還達到了另一種效果,防范財政風險。從規模而言,1998年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起,當年就發行了1500億的長期建設國債和2700億的特別國債。此后的7年每年都保持著類似的規模。財政赤字也隨之擴大,從2002年起,連續3年突破3000億元。雖然,從比例上說,整個的國債占GDP的比重和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不算太高,但是債務和赤字的大規模增加是在短短的7年時間內積累起來的,速度明顯過快。“這種速度,等于是行駛在沙石路上的汽車開到了100邁以上的速度。很容易翻車。”劉尚希比喻說。穩健財政政策,標志性的指標就是財政赤字的規模和長期建設國債的規模。來自于財政部的數據,2004年我國財政赤字規模是3198億元,2005年財政政策轉向中性后,財政赤字將降至3000億元,赤字的絕對數額削減6.2%。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規模也從1100億元縮小至800億元。雖然從靜態的數字看,依然存在大規模的財政赤字,但赤字增長的力度的確是在減弱。“雖然我們實行的是穩健的財政政策,但事實上現在還沒有達到穩健的財政政策的狀態,只是在朝著穩健財政政策前進。”劉尚希說。個中原因,專家說,從積極財政政策到穩健財政政策轉變意味著某些政府部門手中可以支配的財權小了,而往往一些部門都偏好于多要錢,這種阻力會使得財政政策的轉型不可能太快。比如,原先的設想是在2005年將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取消,可是有的部門以那些在建的國債項目怎么辦為由不同意。其實,在建項目完全不應該成為進一步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的理由。專家認為,有現金流的在建的國債項目完全可以通過改制的辦法,把民營資本吸引進來,由民營資本去完成。即使是那些完全沒有現金流,屬于純公益性的項目,雖然不得不由政府繼續投入資金,但是在目前民營資本已經激活的情況下,也要考慮輕重緩急,否則就會造成整個經濟的投資過大,給目前局部過熱的經濟火上澆油。記者注意到,在今年的人大會議上,財政部發到代表團的《2004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5年預算報告草案》顯示,2005年中央財政預算赤字是3000億元。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6515億元。也就是說,要想達到金人慶預期的財政赤字占GDP2%的目標,2005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應至少達到150000億元,GDP的增長幅度要達到9.9%以上的速度。
(信息來源:機械電子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