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康度過了繁忙而有成效的2004年。在總結2004年的工作時,他說,銀監會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做好銀行業監管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以新的監管理念推進監管創新,必須堅持監管與改革并重、監管與開放并舉,必須注重加強協調配合
人們看到,在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相繼成立,初步奠定了現代公司
治理結構,開始了以風險控制為核心的機制轉變。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先行試點的8個省市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效開始顯現,擴大試點的21個省(區、市)改革工作有序推進。其他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革也繼續推進。
2003年年初,中國銀監會成立,劉明康受任掌門,開始了由一位職業銀行家向監管者的轉變。按照中國加入WTO所作出的承諾,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將向外資全面開放。這位睿智銀行家將如何繼續帶領改革任務依然繁重的中資銀行進一步突圍?人們用期待的目光注視著劉明康。
1 深入基層大興調研之風
劉明康的求真務實作風,從其屢下基層進行調查研究的匆忙身影便可見一斑
2003年12月31日晚,劉明康來到北京市商業銀行(現北京銀行)視察工作。這是銀監會成立以來,首任主席第一次年末到基層慰問。
2004年6月10日至11日,劉明康在湖北銀監局調研時表示,宏觀調控的政策成效已初步顯現,隨著各項措施進一步落實到位,宏觀調控的目標和經濟的“軟著陸”是能夠實現的。
2004年7月28日至30日,劉明康赴浙江部分地市的中小民營企業、基層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進行調研。劉明康在調研中稱,要從企業、銀行兩個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分析各類貸款緊張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落實“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
200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劉明康到內蒙古自治區進行實地調研,重點了解宏觀調控中企業資金供求狀況和國有商業銀行基層分支機構改革進展情況。調研期間,劉明康在東北三省和西北五省區銀監局局長座談會上表示,四季度,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繼續加強對不良貸款的監測分析,提高貸款五級分類的準確性,嚴禁在降低不良貸款工作中的弄虛作假行為。
2004年12月,劉明康在山東調研期間表示,要充分估計銀行業存在的風險研究、適應宏觀調控形勢變化,冷靜處理宏觀調控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研究采取應對措施,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與此同時,要建立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銀行風險管理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和有效性。他表示,盡管受固定資產項目清理和整頓土地市場秩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今年銀行業雙降工作面臨很大的壓力和挑戰。但經過不懈努力,仍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從上述劉明康的行程和講話可以看出,他十分關注在宏觀調控政策大背景下中國銀行業出現的新變化,特別是基層金融機構面臨的新問題。同時,他對企業的金融需求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他不僅關心國有企業,也關心民營企業的金融需求。在銀行和企業兩者之間,他很好地完成了作為監管者應做的工作。他明白,監管的目的不僅是讓金融機構能保持良性運行,在拓展業務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更重要的是金融機構要為企業,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他觀察問題細致具體,對于有著較強生命力的,對國家的就業和稅收作出貢獻的小型企業的金融需求,一直給予較高重視。
2 開放思維一以貫之
在擔任銀監會主席前長達24年的金融從業生涯中,劉明康先后在央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任職,對中國銀行業的方方面面都可謂了如指掌。早年留學英倫的學歷背景,以及工作中與眾多國際銀行業人士的交往,使他一直將中國銀行業的改革置于全球金融業變革的大平臺上加以考量
劉明康在公開場合所作的演講中,每每提到的一句話就是“進一步擴大銀行業對外開放”。他深刻理解中國在加入WTO時對金融業開放所作出的各項承諾,也寄希望于通過擴大開放,促進國內銀行業的改革。
于是,在總結2004年工作的時候,他繼續提出要“進一步簡化外資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程序,鼓勵合格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參與中資銀行重組與改造,推動外資銀行進入人民幣同業拆借市場,促進外資銀行發展外匯貸款業務。”事實上,在他的主導下,銀行業開放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2004年12月1日,劉明康宣布,允許外資金融機構將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擴大到昆明、北京、廈門、西安、沈陽,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從13個增加到18個。他鼓勵并一直努力推動境外金融機構通過參股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實踐正在證明,當中資銀行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后,其董事會運作、風險管理、市場拓展和業務經營都發生了明顯的積極變化。同時外資銀行也增加了市場份額和客戶資源。這確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劉明康的開放思維還體現在決策過程中對外籍專家意見的傾聽和重視。在他的領導下,中國銀監會組建了由國際知名金融人士組成的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包括了國際清算銀行前總經理安德魯·克羅克特、英國英格蘭銀行前行長愛德華·喬治、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主席杰拉爾德·科雷根等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國際金融界人士。他們在幫助制訂中國銀行業改革計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國際咨詢委員會的6個高級顧問中,有3個是英國金融監管部門的前任官員。有人分析說,劉明康的監管理念有“英式監管”的色彩,便常以此作為一個佐證。事實上,與中國銀監會的成立淵源類似,英國金融服務局也是從英格蘭銀行分離出來的,應該說,英國對銀行業監管的做法對中國有著很強的借鑒作用。
劉明康的英語很好,這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他與國際銀行業界的交流。基于開放的大勢所趨,他要求銀監會工作人員注重外語的學習和掌握。在一次銀監會團委委員會議上,劉明康對銀監會的青年員工提出了具體要求———要加強外語學習。他說,銀行業作為一個國際性行業,外語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沒有一定的外語技能而僅僅依靠翻譯,就會給工作造成極大的不便,時效性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學好外語對銀監會廣大員工,特別是青年員工非常重要。要采取有效措施,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今后提拔干部,特別是40歲左右的干部,要逐步把外語水平作為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3 對內改革嚴謹務實
擴大開放的目的和基礎是深化改革,這是劉明康的一貫觀點。他認為,銀行業的穩健運行與健康發展,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擴大開放的作用不言而喻
2004年,銀監會確立了“提高貸款分類準確性———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的持續監管新思路,明確把完善公司治理和內控機制作為實施監管的著眼點和著力點。
銀監會成立以后,劉明康首先“抓兩頭”———重點推動了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選擇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兩家銀行率先進行試點。在2004年,中行和建行率先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股份公司。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也從8個省市進一步擴大到全國29個省區市。
國有商業銀行這次改革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在注資和進行財務重組的同時,著力促進實現體制的轉變、公司治理結構的轉變和內部管控機制的轉變。為此,銀監會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并充分結合中國實際,切中時弊,及時制定并頒布了兩行公司治理的改革與監管指引,規定了明確的改革目標和詳細的時間表。細致而精準的監管指引在中行和建行改革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指導作用。兩行的員工熟悉這個指引,談話每每引用其中的條款。可以說,指引所包含的新思維已經滲透在兩行改革的全部流程。
目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造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公司治理結構基本確定,治理機制開始發揮作用。劉明康關注著剛剛發生“物理變化”的這兩家試點銀行的改革進展,他說:下一步,兩家試點銀行改革的重心將轉移到完善公司治理機制上來,改革將進入攻堅階段。通過改革,兩家銀行的“化學變化”會越來越明顯。在繼續推進中建兩行改革的同時,中國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已經展開。
在關注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同時,劉明康也特別重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劉明康提出,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的目標是,以規范公司治理為中心,抓好內部控制和資產品質,通過改革重組和規范管理,促其建立起健全有效的經營管理機制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經營業績考核上,劉明康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雙下降”放在重要位置。他明確提出,“雙下降”不但要考核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下降,更重要的是考核不良貸款絕對余額的下降。
4 理性的風險意識
在金融圈內,劉明康以坦率、不尚空談著稱,這也體現在他對金融風險的清醒認識。他說:“多年來,我國銀行業一直與風險賽跑。”劉明康認為,中國銀行業主要存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這三大風險
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這三大風險中,劉明康認為,信用風險是最大的風險,而信息披露、信息透明是改變信用風險居高不下的關鍵所在。
1999年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接近50%,相當于當年GDP的40%至50%。但由于種種原因,過去曾經對這個數字作了很多粉飾。銀監會成立后,即以真實數字示人,反而取得很大的公信力。市場風險隨著公眾與企業兩方面的需求不斷高漲,市場風險也在不斷高漲。
劉明康認為,銀行業案件高發態勢始終沒有得到很好控制,這是操作風險。他說:“銀行業出現了一些丑聞和重大案件,這暴露出銀行內部管理不善、制度形同虛設等問題。總結起來有‘三個80%’現象和‘三個一’現象。職務犯罪80%,尤其是一把手犯罪問題嚴重;案發在基層的80%;內外勾結作案的80%。一把手紛紛落馬,內部環節一路打通,犯罪分子一跑了之。主要是我們的信用文化和管理制度出現問題,好人主義盛行,有章不循,規章制度不能與時俱進。”
這位敢于直言的銀行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銀行業的問題在于分支行長權力太大,組織架構層級過多,缺乏效率,計算機系統只是模擬會計的手工運算,沒有真正的數據庫概念,而無法做到實時監控,假賬不能被及時發現。“在國外,根本就沒有聽說過一個銀行有幾千個行長。”在當前社會文化背景下,劉明康此語極具穿透力。
在2004年打擊銀行業內部違法違規過程中,時常笑容可掬的劉明康給人們留下了“鐵腕”的印象。2004年銀監會的現場檢查使一批高級管理人員落馬,銀監會因此也有了“金融警察”的美譽。2004年全年銀監會共查出違規金額5840億元,比上年增加4072億元。同時,在銀監會建議下,各類銀行機構實際處分違規人員4294人,還有各類機構高級管理人員244人“落馬”,被銀監會依法取消任職資格。同時,全系統共派出檢查組1.67萬次,對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城鄉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郵政儲匯局等進行了全方位檢查。以通報、警告和罰款等方式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處理。
劉明康非常關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推出。《新資本協議》代表了監管理論中的先進理念。與原有的資本監管相比,《新資本協議》更加注重風險管理。2004年6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布新資本協議后,銀監會立即組織了翻譯。劉明康認為,新資本協議的最大創新之處在于,允許銀行采用內部評級法(IRB法)計算監管資本,這將有利于促進銀行業提高風險管理技術。
5 注重法制與文化建設
良好的法制法規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金融穩定運行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在劉明康的領導下,銀監會一直高度重視金融監管法規的制定
回顧過去兩年銀行業法制建設便可以發現,中國已初步建立了以《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修改后的《商業銀行法》等法律為核心,以《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和《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等行政法規和大量的金融規章為主體,以金融司法解釋為補充的銀行業法律體系。據統計,到2005年4月底,中國銀監會已經發布了127件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其中信用風險類22件,市場風險類6件,操作風險12件,綜合風險管理類23件。
在做好具體的監管工作的同時,劉明康很注重監管文化的建設。銀監會成立伊始,在總結以往監管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項監管新理念:管法人,重視對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體風險的把握、防范和化解;管風險,注重對系統性風險的早期識別、預警和控制;管內控,著力促進銀行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提高透明度,增強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與銀監會依法履行職責的透明度。
在深化銀行業改革過程中,如何培育健康的信貸文化也是劉明康著重思考的一個問題。他利用多種場合向人們宣講“信貸文化”這個宏觀的詞語。或許只有到將來的某一天,人們才能真正理解這位具國際水準的、有遠見的銀行家的良苦用心。
劉明康這樣描述他對信貸文化的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從根本上提高銀行風險管理水平,必須積極培育和建立良好的銀行信貸文化。這是因為信貸決策歸根到底是人對人作出的判斷,風險管理的本質要求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的信息提供給正確的人,從而使這些人能夠提出正確的問題并最終作出正確的判斷。信貸文化的要求是要有為信貸決策而進行的盡職調查、建立和貸款相關的各種文件、明確貸后監督執行措施和非自愿的沖突解決機制。但僅有這些仍然是脆弱的,它還要求借貸雙方在信貸決策過程中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伙伴關系,遵守包括像借債必還錢這樣一些最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
細思之,劉明康對信貸文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作為改革者的文化底蘊以及為中國銀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不懈努力的理想和追求。
點滴劉明康
劉明康的英語很好,這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他與國際銀行業界的交流。
在銀行和企業兩者之間,他很好地完成了作為監管者應做的工作。他明白,監管的目的不僅是讓金融機構能保持良性運行,在拓展業務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更重要的是金融機構要為企業,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
這位敢于直言的銀行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銀行業的問題在于分支行長權力太大,組織架構層級過多,缺乏效率。
劉明康這樣描述他對信貸文化的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從根本上提高銀行風險管理水平,必須積極培育和建立良好的銀行信貸文化。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6月21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