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200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15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7%,其中出口5934億美元,增長35.4%,世界貿易排名升至全球第三位。然而,業內人士不無憂慮地指出,中國外貿在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出口產品自主品牌建設較為薄弱。而相比之下,國際市場名牌所占比例不到3%,但市場占有率高達40%,銷售額超過50%,個別行業超過90%。最近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再次給中國的出口企業敲響警鐘,以量取勝的外貿增長方式在新的世界貿易環境下已經難以為繼。近日,在廣州市醫藥行業協
會舉辦的主題為“廣州市醫藥企業應對國際技術壁壘、爭創品牌產品”專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在“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中,醫藥品牌不多,相比其他行業,出口藥品在自主品牌建設面臨的問題更為突出。要提高醫藥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加快培育和創立高質量、高檔次、在國際市場有影響和競爭力的名牌出口商品勢在必行。醫藥出口名牌少的癥結據商務部的消息,2003年,國內市場上80多種主要消費品銷量前十位名牌的市場份額高達65%,而同年全國出口企業中擁有自主品牌的比例卻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低于10%,稱得上世界名牌的更是寥寥無幾。雖然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出口自主品牌商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特別是缺乏核心技術,品牌的附加值偏低。業內人士就此舉例,2004年世界品牌實驗室公布的全球最具影響的100個著名品牌中,中國僅有“海爾”一家進入;從我國出口商品的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占50%以上,一般貿易中估計有一半以上為定牌生產,而這些都是我國貿易增長的軟肋。為此,原國家外經貿部(商務部前身)于1999年在全國開展創名牌出口商品活動,并陸續公布了四批共118個品牌作為外經貿部“重點支持和發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予以推動。但其中醫藥品牌卻只有“同仁堂”1個。2005年3月,商務部公布了2005~2006年度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名單。其中醫藥保健品品牌數量有所增加,但僅占全部品牌總數3.7%。其中,化學藥物品牌5個,中藥品牌1個,保健品品牌1個,相當多的醫藥出口企業榜上無名。國內某知名企業事業部發言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的中藥品種出口量比較小,所以目前企業主要以內銷為主。”但據記者了解,該企業一中藥品種的同類“洋中藥”在國際市場上每年銷售額能達到6億~7億美元,相當于我國一年的中藥出口總額。即使出口形勢較好的化學制藥企業出口產品也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原料藥為主。據了解,目前,我國超過90%的原料藥出口國際市場,已經躍升為世界原料藥第二大生產國,但是其中名牌出口商品卻是鳳毛麟角。缺乏醫藥出口品牌的癥結何在?廣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技術貿易處處長江榕認為,國內一部分企業對開拓國外市場不夠重視,對于國外市場的需求、進入市場的標準和條件的了解不充分。此外,一些企業在培育出口品牌、轉變營銷思路、加強品牌保護方面的認識還不到位。江榕說,一些企業只在現有產品中找出路,有什么就賣什么,缺乏長期培育品牌的意識,而有的企業注重出口,卻忽略了商標保護,結果許多好產品商標在國外遭搶注,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受到沖擊。政策傾斜力度加大2005年,東北制藥總廠的“東北”牌被評為“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東北制藥總廠宣傳部勾希連告訴記者,由于“東北”牌2005年年初剛剛被評為出口名牌,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直接效應還沒有馬上顯現出來,但是“成為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對于企業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產品出口肯定有好處,是對企業培育無形資產的一個促進”。而據山東新華制藥有限公司負責本次申報的人員介紹,本年度申報名牌主要側重于出口額、品種占有率、專利及專有技術、高新技術應用等幾個硬件。對被列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的企業,商務部將在知識產權保護、形象宣傳、國際市場開拓、貿易配額、展會攤位分配以及產品研發等方面給予優先和傾斜的政策。據悉,在6月7日國家商務部等8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扶持出口名牌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將通過政策扶持培育和增強我國企業和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意見》指出,國家在外貿發展基金中安排“出口品牌發展資金”專項用于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品牌建設、培育發展出口名牌;對列入“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名單的企業所需的進出口配額,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優先予以安排;各級政府在各類政府采購中,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采購出口名牌;鼓勵名牌出口企業以名牌為紐帶進行資產重組和資源整合;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名牌出口企業使用技術更新改造項目貸款貼息資金和出口產品研究開發資金;優先安排名牌出口企業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技術進步項目,積極支持其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需要放長眼光無疑,優惠的扶持政策對于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是一大利好。但是,成都一家中藥企業人士告訴記者,企業當然希望能夠享受政府的政策傾斜,但是和原料藥出口相比,中藥出口不但附加值低,而且出口量少,根本達不到評選的條件,這是出口名牌商品中中藥品牌少的原因之一。這位企業人士還告訴記者,成本顧慮是制約目前中藥企業品牌建設的一個關鍵因素。現在國際中藥市場還不成熟,很多靠低價優勢擴大出口規模、以量取勝的企業在出口方式上寧愿選擇“調撥”,因為采用這種方式成本最小。如果做品牌,企業就需要在出口國找代理商或者自己招聘人員,這筆長期支出必定會增加出口成本,一些企業就會認為不值得。“培育品牌的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北京同仁堂集團宣傳部部長金永年舉例說,同仁堂10多年前擁有了自營進出口權,當初的出口規模也只有180多萬美元,經過10多年的培育,現在每年向40多個國家出口100多個品種,2005年出口額已經達到了1000萬美元,金永年認為,不同的企業會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和模式,但是企業發展需要有長遠的眼光。醫藥產業屬于高技術產業,中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家扶植中藥產業以及各種相關政策的出臺對于中藥企業來說是發展機遇,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強化品牌意識。對于自主品牌建設有所規劃,先從產品質量、設計、規范上做起,不斷研究和借鑒其他名牌產品在海外操作的模式,避免在市場上為追求利益而采取諸如互相壓價等低水平競爭,從而逐漸適應國際市場需求,創出能被國際市場認同的品牌。
(信息來源:醫藥保健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