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題應該對癥下藥 擴招引發就業難是一個偽命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0日 10:22 經濟參考報 | ||||||||
據6月5日《解放日報》報道,上海日前公布了“上海大學生就業取向”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擴招并未引發“就業難”,未來兩三年內,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將保持目前態勢。調查涉及本市16所高校在校生、歷屆畢業生1萬多人,以及數百家用人單位。 報告指出,上海的就業率隨GDP走高,2000年至2004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人數由4.7萬激增到10.3萬,就業率由79%上升到95%。專家指出,這主要得益于上海經濟增長拉動。從現
該調查報告的結論是客觀的,也是具有價值的。然而,該調查報告好像是為了證偽一個命題,那就是,大學擴招引發了就業難。實際上,大學擴招引發就業難本身是一個偽命題,卻很有市場,包括許多專家學者都對此結論深信不疑。 1999年大學擴招以后,隨之而來的是2002年尤其是2003年以來的就業難,于是,擅長分析關聯因素、實證檢驗的專家們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大學擴招釋放了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勞動力,于是企業崗位都不夠了,大學生過剩了,因此,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大學擴招是就業難的罪魁禍首。可惜公共政策是不可以在實驗室里改變條件再實驗一次的,也就是說,假如大學不擴招,就業難會不會有,如果有的話會難到什么程度,這些都是不大可知的,即使專家要讓人信服也不容易。 首先,大學擴招是怎樣的擴招呢?大學擴招按領域分布,本科、專科包括職業大學、電大等是擴招的主要領域,當然,這些擴招領域的專業也是很全面的,從專業結構上來說是均衡的,也就是說,大學擴招的一個主要后果只是把本來應當在1999年釋放的勞動力延遲到2002或2003年一起釋放,并未擴大就業人數的總量,而只是把就業時間往后延了幾年。盡管這確實在一時間內釋放了就業增量,但擴招大學生的數量并未多到這種程度,大學生在整體就業隊伍中的比重也并未大到什么程度,這幾年的整體就業還是處于一個平滑的增長過程。 其次,大學擴招以后的大學生就業能力下降了嗎?大學擴招以后,確實存在一個觀念問題,那就是,大學生對很多崗位不會去從事,來應當在擴招前失去讀大學機會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大學,會去從事很多類型的工作,但讀大學以后可能會不一樣。于是,有結論就認為,大學擴招使很多大學生不愿意就業,產生就業的結構性問題。這實際上也是片面的,某一時期市場上總的就業崗位數量是一定的,就業的市場危機會促使大學生去從事各類崗位,也就是說,市場自身會解決結構性問題,博士搶了碩士的飯碗,碩士就會搶去本科生的飯碗,如此類推。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學教育使這些年輕人能力更全面,他們對就業適應性大為提高,這是有助于市場化解就業結構性問題的。 再次,我國的人才需求過剩了嗎?現在的一個感覺是,當前人們對大學生的評判是,大學生的數量太多了,質量不如以前了。既然數量過多,那么大學生就會貶值,既然質量不高,那么市場價值就不高。然而,大學生數量過多也是需要檢討的,我們的人才恰恰不是太多,而是不夠,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百人中受過大學教育的比例遠遠高于我國,公民的知識素養不是太高了,而是遠遠不夠。大學生的質量不高倒確實影響人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但教育質量不能認為僅僅是擴招“大躍進”造成的,教育部門沒有機制來權衡當前教育資源如何產出最優質量的一定數量人力資本,是存在責任的。 最后,應如何看待大學生擴招與就業關系?上海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地區,出現了經濟越發展、就業越充分的現象,這是一個必然的結論。經濟發展了,人才集聚了,人才集聚又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吸引人才集聚,如此良性循環,對上海來說,大學生不是太多了,而是不夠。實際上,同樣道理,經濟落后地區也不是大學生太多了,而是留不住、引不來人才。人力資本總量提高需要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著手,大學生適度地擴招和大學教育質量逐年提高應當是大學教育追求的目標。造成就業難實際上有很多原因,包括經濟吸納能力差、觀念更新宣傳引導不及時、就業信息公開不暢通、城市化等因素加大和就業供給、培訓等配套機制未跟上等等,就大學生擴招本身而言,并不會引發就業難,解決就業 難題,顯然要對癥下藥,而不是指責大學擴招。(來源:經濟參考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