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調業身陷困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6日 08:16 中國經濟時報 | |||||||||
空調行業正遭遇有史以來最為殘酷的考驗,誰能撐過今年,誰就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成功了一半 前幾天,東洋電機因資金鏈斷裂被法院查封的消息讓不少空調廠家心驚膽戰,其實還有許多不知名的空調廠都被迫關門。“下一個又會是誰?”空調廠家今年真是如履薄冰。
困局 其實,早在年初,已經有許多業內人士表示:現在的空調是越來越難做了。近一個月以來,來自業內權威的專業雜志《空調商情》私下流傳的消息顯示:目前,大部分空調廠家都在控制生產計劃,大企業還會繼續做,但產量已經做了大幅縮減。而一些中等規模的企業在五月份都沒有開工生產。許多企業的生產狀況是:賣出去一些機器,經銷商回一定數額的貨款,再安排相應數量的生產。沒有企業會盲目生產,囤貨等待旺季爆發銷售了。 廠家控制性生產的背后,是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局限。一、資金鏈緊張,沒有富足的資金生產存貨堆在倉庫里。二、市場整體不景氣。以往大廠家在五月銷售旺季都會賺個盆滿缽滿。而今年自五一黃金周七天一過,許多品牌的市場零售驟減,大部分空調品牌單店的零售量只有幾套,甚至為零。一級市場的消費量日趨飽和,而短期內二三級市場的消費量又不能立即補充,造成了市場需求量的暫時性萎縮。 以往,空調廠家不愁錢花,他們的運作狀態令家電其他領域的同行艷羨:從上游供應商手中拿貨,貨款可以拖上幾個月后再結算,而且都是承兌匯票;下游流通商大多為淡季先回款后提貨,一個規模中等的空調廠家一個月的商家淡季回款可以達到2—3億元。空調廠家欠著供應商的錢,拿著流通商的錢來生產,從來不會遭遇資金難題。 “現在的情況卻完全反了過來,”一位空調老總如是說。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特別是許多空調廠家的突然死亡導致供應商、流通商的資金被套牢。最終,供應商供貨要現款結算,六個月的承兌匯票不愿意要,三個月承兌匯票勉強接受。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流通商非常謹慎,不愿意在淡季提前大批量回款,一旦有回款都會伴隨著相應的提貨。這種變化,最終給空調廠家的資金鏈帶來了重大挑戰。一般情況下,一家空調廠家用于正常流轉的資金至少要保證在一億元左右,否則將會捉襟見肘。 而來自市場銷售情況的不樂觀,再度給在艱難運營中的空調廠家雪上加霜。據業內另一權威雜志《空調銷售》的抽樣調查顯示,從今年初至今,空調市場都未爆發過銷售高峰,五一黃金周的空調銷售則比往年減少18%。在缺乏市場集中式消費拉動的情況下,空調廠家將越來越多的希望集中于六七月份,集中于三四級市場。格力、美的、志高、TCL、新科等空調廠家紛紛宣布要“上山下鄉”,在一級市場消費量日趨飽和的背景下,鄉鎮市場能否承載這么眾空調廠家的希望?這還需要時間來解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短期內,鄉鎮市場對于空調廠家而言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現階段的銷售還將集中于一二級市場。 言而總之,空調行業正遭遇有史以來最為殘酷的考驗。事實上,誰能夠撐過今年,誰就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成功了一半。筆者也做一大膽預言,今年整個空調行業,國內廠家將會剩下10家,而外資企業則會保留4家。 癥結 今年空調產業困局的背后,是宏觀和微觀等眾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結果。以下幾點是造成整個行業困局的癥結所在。 一,宏觀調控。早在去年,國家為了抑制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手段,例如通過銀根緊縮等方式來規范我國的經濟發展秩序。空調產業作為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板塊,不可避免地將受到相應的影響。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八部委關于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八條意見。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明年空調市場的增長空間造成影響,大大降低明年市場增長空間的預期值。 二,產業內耗。這一問題在空調產業的競爭中表現得尤其突出,而主角集中于廠家和商家。在市場發展初期,流通渠道相對比較穩定,主要內耗集中于各個空調廠家之間,通過連續不斷的價格惡戰,將空調行業一度高達40%的毛利率拉低至虧損邊緣。現階段,內耗則集中于廠商之間的利益搏弈。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通過不斷榨取廠家的利潤空間,獲得自身發展的動力。短短幾年,國美、蘇寧的網絡已經遍布全國絕大部分的一級城市,正在向二級市場擴張,發展勢頭迅猛。與時同時,整個空調廠家的發展卻在不斷放慢,利潤空間日見稀薄。接下來,內耗將置于流通渠道內部的拼殺。在國美、蘇寧們的快速發展之際,也遭遇到永樂、五星等區域連鎖的挑戰。當廠家無法滿足他們的這種擴張和競爭欲望支撐之際,也是整個流通渠道面臨調整和重組之際,這是不可避免的。 三,供求失衡。目前,以國內空調廠家的產能總和,已經大大超出了全球空調市場的總體需求量。前段時間,格蘭仕號稱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落成,1500萬套的生產能力令人驚嘆。再加上格力、美的、海爾這三大巨頭各自千萬套的能量,這四家的產能已超出國內空調市場的需求量。那么,科龍、海信、春蘭、志高、長虹等眾多空調廠家又該怎么辦?毫無疑問,中國空調廠家已經步入產能過剩時代。而眾多空調廠家除了要應對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之外,還要竭盡全力爭奪國際市場份額。對于OEM這種慣用競爭方式,為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保證產能的充分發揮,廠家還是要拉低國際市場的OEM價格體系,最終造成國際市場上的“惡性價格”競爭持續不斷。不僅是拉低企業的利潤水平,還將造成“反傾銷”危機。 產能過剩帶來的結果只有兩個:市場進入寡頭時代,幾個廠家掌握絕對市場份額;市場步入群雄割據時代,每個企業都尋找到各自的舞臺和坐標,同時企業規模還將呈現遞減效應。 四,市場能力缺乏,所有空調廠家都在操作市場,但真正了解市場的又有幾個?從去年開始,薄鋼板、塑料的平均價格上漲20%,銅則上漲40%多,空調壓縮機由于供小于求的因素,供應價格也隨之攀升15%。這種原材料價格上漲無疑給廠家的運營質量造成重要影響,進一步擠壓廠家的利潤空間,考驗廠家對于生產流程的精細化管理能力。而在原材料漲價持續了一段時間后,又在近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調,實在是讓企業琢磨不透。現在已經下降的原材料,對于現階段廠家的生產是件好事情。但是面對前期已經生產出來,并且積壓在庫的產品又成了一塊心病。而接下來的產品生產計劃又將如何安排?是批量生產,還是控制生產?萬一原材料價格再度下調,現在的生產囤貨無疑是塊燙手燒餅;萬一原材料再度上漲,空調廠家又要追悔莫及。 在這些遲疑的背后,是空調廠家市場操作和預測能力的薄弱。按道理,對于大規模的采購和生產,廠家需要了解世界期貨市場、包括銅、鋼材、石油、塑料等期貨的價格波動,甚至還需要對世界匯率市場有精確的分析,以避免市場操作中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而中國的眾多空調廠家顯然是不具備這些能力。 今年市場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對于整個空調行業而言,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這對于處在整個產業鏈上的廠家、商家,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只要能夠不斷化解,空調行業將繼續保持穩定、健康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