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12月16日出任安徽省委書記,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郭金龍已調研安徽17個市中的15個。背景是中央“促進中部崛起”的決策雄心,而在這個期間里,安徽人在郭多種場合的講話中,聽到了“東向!東向!東向!”的激情詞匯。
5月23日,在宿州市調研時,郭指著兩個月前剛通過發改委審批的、投資總額達100億元的安徽華電宿州電廠表示:“像這種項目,真正地使皖北地區的資源優勢,就地轉化成了
經濟優勢。”
據當地官員介紹,該項目是落實皖電東送的重要舉措,被公認為“對于全省的經濟都有著戰略意義。”該官員還告訴記者,近20年的時間里安徽一直在“東張西望”地定位發展目標,“靠什么崛起,成為尷尬與躑躅。”
東向:無縫接軌長三角
于是,郭金龍履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為這個持久的問題尋找到一個明晰而堅定的答案。
《決策》雜志副總編、安徽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員張道剛告訴記者,郭出身江蘇南京。2月2日安徽“兩會”一結束,郭金龍和省長王金山便率安徽省黨政代表團來到江蘇。
“除了拜年、感謝,我們還要表達尋求合作的愿望和借力發展的決心……主動呼應長三角的戰略協作,以更加積極、務實的姿態推動區域經濟的合作與發展。”在江蘇省委、省政府舉行的歡迎儀式上,郭如是說。
3月18日,也就是從全國“兩會”回來后的第四天,郭金龍與王金山一道來到安徽“東大門”滁州市調研―――滁州是安徽毗鄰江蘇的最前沿。而此后4天,郭考察的重點路線也都為緊鄰江蘇的縣鄉:在對蕪湖、黃山、安慶等市的調研中,“東向發展”一直是郭調研的重點。
在郭的直接推動下,一個有關與江蘇、浙江的交界線上的專題調研,也在政府考察后啟動。至此,郭的意圖已經明顯:“安徽是最臨近長三角地區的一個省份,應該在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中實現自己的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郭特別提出要把與長三角接壤的800里皖江城市群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皖江城市(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經濟帶”也由此在“東向發展”戰略中醞釀。
5月18日,在安徽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招商活動―――“中國國際徽商大會”的會場,郭直言壯志:“將依托800里皖江,大力推進東向發展戰略,變地理的無縫對接為發展的無縫對接,主動承接長三角產業和資本轉移。”
據了解,包括合寧高速鐵路在內的多條沿江高速公路、鐵路已經在安徽動工。記者還獲悉,“十一五”期間,安徽還將修建南北兩條沿江高速作為重要的東西通道,4座橫跨長江的大橋也將崛起。屆時,800里皖江上將有7座大橋。
一位接近郭金龍的安徽省委高層說,郭還非常關心公路建設。
據透露,在一次省的內部會議上,郭甚至向所有與會官員發問,究竟是圍繞著安徽自給自足的經濟來建設公路交通,還是向著以上海為龍頭的整個長三角地區銜接建設?“若以省內中心城市為重心修建公路設施,肯定不能最優得配置安徽的資源開發。”
加工業大省夢想
郭思考的另一件事是如何讓安徽從一個單純的資源大省,轉變成一個加工業大省。
公開資料顯示:安徽礦產資源富集,38種礦產儲量位居全國前10位,煤炭儲量居華東之首;而作為農業大省,農產品資源也是豐富,糧、棉、油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全國重要的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但是,省高層已經意識到,單靠賣資源來換財力并不是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況且這種財力也是單薄。
郭著重安徽資源轉化能力從徽商大會上的一個細節也可以得到反映:5月17日,郭在會展中心的“宿州樂石(一種石頭)”展臺前拿著一只工藝小茶壺端詳了半天。在詢問了參展商有關市場、價格問題后說,“要搞就要搞精品開發,如果在你這賣10塊錢,到小攤上也是10塊錢,就是失敗。”
他還轉過身對跟隨的省委秘書長張學平和省政府秘書長張俊舉例,“在‘陶都’江蘇宜興,一個小茶壺成本不過幾塊錢,但價格卻賣到了幾十塊、上百塊甚至更高。”郭最后一句話讓所有人動容,“我們可以考慮出臺一個條例,今后凡是正式開采但沒有經過加工的產品,不準推向市場。”
安徽省經貿委提供的數據可以說明省高層為何如此重視該問題:從加工度上看,安徽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為0.5∶1,全國平均比例是0.6∶1;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3%,全國平均水平是28.4%;而從加工產值上看,2003年安徽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573億元,僅相當于山東的13%,江蘇的14%。
安徽省最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杰對這個觀點感同身受:“如果不跳出資源主導型的發展思路,那么,資源就會成為安徽強省之路上的一個‘陷阱’。”
副省長文海英在接受記者采訪中表示,針對這種境況,安徽已經提出“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資源大省向加工業大省、人口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的目標。(21世紀經濟)
(信息來源:合肥市地方商務之窗)
(信息來源:安徽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