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
6月13日,中國交通銀行將在香港公開招股,預計23日掛牌上市。由此,交行將成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內地銀行。從交行招股第一天的反映來看,交行在香港上市成功已經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了。而且,交行的成功也預示著中國其他國有及民營的銀行將陸續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據悉,民生在香港上市,也早已成竹于胸,只不過經過嚴格的程序即可。當然,我們更關心的是其他國有銀行如何步交行后塵,如何走出股份制改造這一大步。為了上市,交行2004年交出漂亮的報表,資本充足率為9.72%,居內地銀行前列;不良貸款率僅為2.9%,遠低于內地平均的13.2%。建行最近披露的2004年年報也表明財務重組完成,業績創歷史最好水平,資本充足率達到了11.29%,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57%,不良資產率也達到了3.92%,其中次級貸款為2.3%,可疑類貸款為1.4%,損失類貸款僅為0.2%,在國內商業銀行中遙遙領先。還有,中行也處于IPO沖刺的前夕。其財務重組在2004年6月末基本結束,不良貸款率從年初的16.29%下降到6月末的5.46%。到2005年3月,隨著不良資產的剝離、次級債的發行,中行的資本金結構得到完全的改善。也就是說,從財務技術層面上來看,中行與建行都做好上市之準備,只不過如何來尋找好的上市時機。而中行與建行上市完成,工行也會緊隨其后。
盡管國有銀行上市是其股份制改造深化之結果,是國有銀行的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使然,其成績斐然,但這僅是國有銀行改革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以國有銀行上市為助推器,再接再厲,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才能真正擺脫困境。
幾大國有銀行的改革一直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重中之重。總理在談到四大國有銀行改革時說,只許成功不可失敗。正因為這樣,近年來的國內金融業改革無不是圍繞著國有銀行改革來進行。從不良貸款的剝離,到國有銀行改革的注資及股份改造,再到擇機上市都是如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銀行占整個融資比重在90%以上,而幾大國有銀行在銀行業信貸比重又在70%以上,如果國有銀行改革不能夠有大的突破,肯定不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這就是為什么政府要下大力氣來改造國有銀行、來深化國有銀行改革的根本所在。
對于國有銀行改革,國際上已兩種模式:一種是西班牙模式,即一次性補充資金,將不良貸款剝離給專門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實行銀行私人化。這種改革模式的好處是能夠盡快通過銀行的財務重組來去掉歷史包袱,盡快尋找到戰略投資者及銀行商業化,但如果這種銀行商業化進程不理想,舊的銀行文化與機制又會死灰復燃。另一種是波蘭模式。這種模式僅實行有限的注資,不良貸款在銀行內部處置,但要提出銀行重組的時間表。波蘭模式內部重組的成本高、銀行商業化的進程緩慢,優點是銀行內部文化會得到改善,企業債務重組推進積極等。
中國的國有銀行改革是在他人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匯金模式,從而使人耳目一新。當然,這種模式效果如何還得拭目以待。不過,只有邁出這一步,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才可能完善,不良貸款才能尋找出路,銀行上市才有機會。交行香港上市后,應該是國有銀行改革能否成功最為重要的示范。
但是,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僅是為上市而上市,僅是為了上市而通過種財技來對銀行資產重組嗎?我想,應該不是這樣。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上市來對銀行財務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建立與完善銀行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等。人們可以看到,隨著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深化,幾大國有銀行的漏洞與問題了也都逐漸地顯示出來。有人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國有銀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即以嚴格的激勵約束機制來保證國有銀行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在委托人設立的目標內行動。但我們應該思考一下,為什么國有銀行一改革,問題就大量的涌現呢?是這些問題早就潛伏在那里,還是因為改革而導致的新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應該有幾種類型。有些問題早已潛伏在那里,一改革,這些問題就顯山露水。對于這些問題,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才是解決它的出路。有些是伴隨著改革而出現的新問題。有資料表明,隨著國有銀行改革的深化,機構的扁平化、人員的裁減已是必然。一些人就產生了走前大撈一把的心態。這里又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國有銀行內部本身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某些人有了作案的條件。比如,國有銀行不同層級的管理層權力太大而約束小、組織架構層級過多、計算機系統只是模擬會計的手工運算,而無法做到實時監控,假賬不能被及時發現。另一方面,可以面臨著突如其來的改革,以往不少在國有銀行坐享其成的工作人員知道自己可能被改革所淘汰時,采取極端之行為。因此,為了保證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順利進行,就得從這兩方面來采取措施,防止各種案件發生。
還有,最近有國際評級機構指出,經過這幾年大力改革,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不斷下降,特別是幾家國有銀行為了上市,經過財務重組,其不良貸款率下降更是神速。但是,由于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形成機制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為下降而下降的短期行為十分嚴重。因此,三年后國有銀行新的不良貸款高潮可能又會出現。因為,2003年-2004年銀行發放貸款高潮,就已為日后出現不良貸款埋下伏筆。也就是說,這幾年國有銀行改革盡管取得不少成績(至少從報表上來看),但不少是以財務技巧來顯示短期的業績,特別是不少下級單位更是如此。
比如,2004年的建行年報就明確地把個人住房貸款與基建貸款看成了優質資產,而不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其貸款之質量。這種認為不僅是短期的,也假定未來的房價只升不跌,但實際情況是否如何是相當不確定的。可以說,如果國有銀行都持有這種意識,那么國內銀行業所面臨的潛在風險也會增大。從最近的情況來看,銀行的信貸紛紛都流入住房信貸市場,就是這種意識之結果。比如,上海1-3月份新增貸款有87.7%的進入房地產信貸市場。如果國有銀行的信貸結構如此單一,潛在的風險一定會很大。
還有,就目前國內銀行體系的問題來看,一是中長期貸款占比居高不下,二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不斷加劇。這不僅說明了大規模擴張中長期貸款實際上加大了資產負債的期限與結構上的錯配風險,而且也說明了國內商業銀行缺乏風險控制特別是風險定價能力。按照央行利率市場化的規劃,國內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權力有很大的推進,如貸款利率上限的放開,但是國內商業銀行利率向上浮動的比例以及向上浮動的幅度都很小。按理來說,利潤最大化是商業銀行的天性,但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就沒有這種天性沖動。當一家企業不追求利潤最大化時,那么這家企業發展動力就會減弱許多。這里既有國有銀行企業文化之影響,如關系貸款,也與銀行管理層業績考核的短期行為有關。這自然會導致國有商業缺乏風險定價能力。這種狀況不改變,國有銀行走出困境還會面臨著許多困難。
因此,國有銀行的上市僅是國有銀行改革邁出的第一步。它不僅在于國有銀行改革沖出國門,融入到國際經濟一體化中,而且可能促使國有銀行的脫胎換骨,形成新的運作機制。但是,現有的金融生態環境或銀行文化不可能讓移植過來的新機制或新體制立即國有銀行內生根開花,而且現有的、強大的銀行企業文化與舊有運作機制可能成為新的機制成長的一種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