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月梅 溫廣平1988年,一家毛線廠搬遷到了廣州中山大學校門的對面,幾個小攤販自發地在這里擺攤賣毛線。20年間,在這一片荒蕪之中,站立起一個華南最大、聚集來自全球各地買家的大型布匹市場。溫州人、潮汕人、湖南人、湖北人,從鐵皮棚子里打拼出千萬身家。白人、黑人、蒙頭的中東女人,世界各地想發紡織財的人都來了。在全球紡織配額取消后的投資浪潮中,廣州國際輕紡城脫穎而出。一樓商鋪月租金每平方米1500元以上,一個40平方米左右的檔口,年租金超過50萬元,超過廣州商業旺地天河城和北京路,幾乎
成了全國最高價的專業市場……
從鐵皮屋里走來
“花8萬元在這租了5平方米的鋪位,拼起兩張桌子,開始了打拼生涯”“只要能在中大站下腳,就有發財的機會”我們走在一條狹窄、曲折的水泥路上,廣州宏港的蔣老板指著依山坡而建的一排檔口說,1995年,他花8萬元在這租了5平方米的鋪位,開始了在中大布市的打拼生涯,當時周邊是一片山地和漁塘。說是鋪位,其實就是一個鐵皮棚,每天他在拼起兩張桌子上擺布,晚上把布鎖在柜子里,連個正經的檔口都沒有。一開始時,生意冷清,經營困難,有的人打包走了。他堅持下來,挺過了最開始那段困難時期,開始贏利。現在,蔣老板在湖北開了一個4000人的布匹加工廠,完全可以自己研發、生產,產品大量銷往歐美、日本。在中大市場,賣他布的檔口都不少。他指著街上往來穿梭的人群說,說不定他們很多人身上的衣服就出自中大布市。只要能在中大站下腳,就有發財的機會。中大布市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把全國各地想發紡織財的人吸過來。在全國最會做生意的溫州人、潮汕人來了,湖南、湖北的人也來了。檔口越來越多,中大布市沿著現在的瑞康路向兩側蔓延,像海印市場一樣,九洲布市、順景布市、曉鴻布市、長江配料城都一片片地誕生、繁榮起來。賣布的,各種印花的、服裝加工廠、輔料加工廠、倉庫都出現了。中大布市成就了“全球面料看廣東,廣東面料看中大”的美名。走進中大布市,一個個檔口色彩紛紜,溢彩流光。下午4點多鐘,是布市生意最忙的時候。陳舊灰暗、千折百回的巷路里人頭攢動,水泄不通,人力三輪車、摩托車、小貨車,甚至肩扛手抱的,摩肩擦踵,都在忙著批貨。中大布市,1988年隨著濱江路一家毛線廠遷移至中山大學對面,幾個攤販自發地在這里擺攤賣毛線,由此在一片荒蕪中成就了這個華南最大布匹市場的發源地。中大布市管委會的負責人員向記者介紹說,1989年這里形成市場,當時才100個攤位。因位于中大對面,大家簡單地稱為中大市場。當時正逢改革開放以后,廣東抓住了香港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大幅往內地投資的機會,大搞“三來一補”,廣州已成全國的服裝批發中心,布匹市場也搭上了這個產業快車,中大布市成了全國布匹市場中最旺的市場之一。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大布市,已經形成了29個分屬不同場主的分市場,占面積30萬平方米、鋪位總數6000多個,經營商戶5000多家,市場每年稅收達1億多元,一年的成交額達到200多億元,就業人數四五萬人,成為廣東及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專業紡織品市場群。在中大布市,你隨便哪里都可以遇見白人、黑人、蒙頭的中東女人等各色人種。更大的市場機會和優勢在紡織配額取消之后。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中國紡織品出口量占全球市場的40%,配額取消后,全球2/3的采購量要在中國完成。在這一大商機中,外向型特點明顯的廣東紡織當然要沖在前面,中大布市也要占一個大份額。1996年,廣東紡織品生產總值已躍居全國第三,而出口創匯、服裝生產總值和針織品生產總值三項指標則達到了全國第一。2002年,廣東紡織品銷售總額達1175.5億元,占全國紡織品銷售總額的17%;2002年廣東紡織品出口總額142.7億美元,比排在第二位的浙江省多出近35億美元,占全國出口額的23.1%。2004年廣東出口紡織品及服裝共178.3億美元,比上一年(下同)增長8%,紡織品及服裝出口均創歷史新高,占我國同期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額的18.7%。無限的商機吸引了更大的投資者,2004年3月,廣州凱華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帶著20億元資金也來了。政府的目光也被吸引過來,2004年8月,政府決定在中大舊市場的廢墟上,再造一個新的中大布市。
幾乎到了關閉的邊緣
“去年90%的毛利都用來交租,生意只夠勉強維持”“我們這些人艱苦創業,最后坐收漁利的卻是當地農民,我們只不過為當地人打工”在21世紀初,中大布市確實走到了一個歷史的關口。首先是來自江浙的挑戰。2002年浙江的紡織品服裝出口比上一年增長近20%,速度高居全國第一,廣東與浙江的差距還在不斷擴大。在外部競爭對手的發力追趕的時候,早年通過民間自發成長、以臨時建筑為主的中大布市漸漸顯露疲態。市場內道路狹窄,市場內人車混行,交通條件惡劣。中大布市成了廣州十大火災隱患之一。在地理上與城中村相互交錯,治安惡劣,盜竊猖獗,被列進廣東省治安重點整治名單。一時之間,有20年歷史的中大布市面臨著被關掉的命運。中大市場有商戶多達6000多個,但分散在20多個屬于不同老板的分場中,各分場勢均力敵,各自為政,各分場不但缺少配合,更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傾軋。這種狀況使中大布市內耗嚴重,無法形成統一強大的合力,更無法形成統一的對外形象和品牌。場內經營者普遍沿用現金、現貨交易,已經不適應珠三角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對于專業市場的要求,也不能滿足經營者自身發展的要求。這種狀況已經威脅到中大布市的發展。“去年宏港90%的毛利都用來交租,生意只能勉強維持。”廣州宏港的蔣老板對記者說,“我們這些直接經營市場的人艱苦創業,繁榮了市場,成就了中大布市的美名,但最后坐收漁利的卻是當地農民,我們只不過為當地人打工。”去年海印分場租約到期了,新的老板以1.5億元包租3年,但招租率不到50%。海印場要改造,也很少人想再回去,80%的檔主都搬到輕紡城。主要是當地農民的租金漲得太快了。“他們只管過三四年就提一次租,對于市場的發展卻無任何貢獻。海印場這樣高的租會搞死市場。”“海印場是中大布市中位置最好的場,它首先遇到了租金瘋漲的打擊,隨著其它市場招租紅火,接下來其它布場也遇到這個問題。”蔣老板憂慮地說。
再造中大布市
“全球面料看廣東,廣東面料看中大”“面積擴大一倍,中大布市將正式注冊為商標”中大布市的困境,開始引來政府的關注。廣州市政府將這個早年自發形成的集市納入城市產業規劃,借助社會投資對其軟硬件的一系列改造硬件,以此實現中大布市的升級和轉型。2004年3月,廣州市商業局和廣州市城市規劃局聯合發布了《廣州市商業網點發展規劃(2003-2010),中大紡織商圈成為廣州商業10年規劃中改造建設的重頭戲。海珠區政府編制了《中大布匹市場環境整治規劃》,定下了一個配套完善、功能齊備、管理規范的高標準布匹服裝產業商貿區的調子。對市場的管理也正規起來,成立了中大布市管委會,副區長牽頭成立了中大布市領導小組。
輕紡城出世
“國際輕紡城就是中大布市改造升級的標桿”“要在今年10月正式營業,以便趕上秋交會”按照規劃,未來的中大布市框圖是北面新港西路,南到東曉南路和新蟯南路;西起長亨布市,東到康樂村。面積將比目前擴大一倍。這里包括4個批發市場區、一個公共服務區、一個物流中心區和文脈景觀區。另一件標志性的事件是,已有20年民間稱號的中大布市將正式注冊為商標,中大市場將與中山大學共同開發“中大布匹市場”品牌。隨著硬件環境的升級,一直以國內貿易為主體的中大布市,下一步的重點是推動國際貿易,三五年內爭取交易額比目前翻一番。現在,中大布市內一條寬敞的南北向主干道———瑞康路正加緊建設,預計年底建成,加上綠化等環境,中大布市將一改昔日擁擠、狹窄的形象。去年,中大布市消取了火災隱患,廣東治安重點整治也被摘帽。接下來是29個分市場一個一個地改造,這將是一個相當龐大和漫長的系統工程。正在施工的瑞康路,分割了兩個世界。一邊是新穎、亮麗的七層現代化建筑———廣州國際輕紡城,一座大型交易中心;一邊是一幅擁擠、繁忙的傳統商業區的典型情景。在中大布市交通最便順、位置最紅火的瑞康路和新港西路交界處,在中山大學正對門,廣州國際輕紡城拔地而起,在中大布市顯得鶴立雞群。廣州國際輕紡城就是中大布市改造升級的標桿,也許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榜樣。由廣州凱華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20億元,集交易、展示、商務、物流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紡織品專業市場,總建筑面積30多萬平方米,擁有4000多個商鋪,配套住宅公寓1200余套,1000多個車位,它以經營服裝面料、輔料、家紡等系列產品為主。負一層為輔料交易廣場,一至三層為面料交易中心,四層為家紡匯展中心,五至六層為集交易、辦公功能為一體的展示區,七樓綜合服務區設有客戶服務中心、多功能展廳、國際商務會議室、紡織品品牌推廣中心、商務會所等全面的商務配套設施,集全球采購、國際商貿、會展、信息咨詢等綜合功能于一體,是國內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室內紡織品專業市場,也是國內硬件環境、服務功能最優的專業市場。中大布市管委會負責人一再強調,輕紡城的建成營業,對解決舊市場中存在的治安、消防、交通物流等方面的瓶頸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并將從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上加快中大布市升級改造的步伐,對提升中大布市檔次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5月18日開始試業的輕紡城,將在今年10月正式營業,以便趕上秋交會,吸引更多的海外客商。輕紡城,以及正在改造中的中大舊布市,中大紡織商圈已經形成。
中大布市實力數據
總占地面積 3 0 萬平方米分屬不同場主的分市場2 9 個鋪位總數6 0 0 0 多個經營商戶5 0 0 0 多家年成交額2 00多億元每年稅收1 億多元就業人數約5 萬人(日京/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