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競爭導致我省啤酒行業每年損失1.5億元;無明確執法依據,致使廠家“犯了再改,改了再犯”
6月1日,我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政府整規辦4部門聯合發布公告,要求各啤酒廠家已經生產并在市場流通的有獎啤酒一律停止兌獎(本報在6月2日9版曾做過報道)。多個政府職能部門介入管理啤酒開瓶有獎在我省尚屬首次,但從市場的反應來看,基本
沒起什么作用,啤酒廠家依然我行我素。“犯了再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千錘百煉嘛!”這是一位啤酒廠家市場經理談到“我省叫停啤酒有獎促銷”時做的總結。而啤酒瓶蓋兌獎被認定為惡性競爭,這種行為使“我省啤酒業每年損失1.5億元”。市場看消費:就歡迎獎多的
花一瓶的錢喝兩瓶啤酒,開瓶有獎消費者肯定不反對。開店10年有余的長春市民葛老漢說,自己賣出的啤酒中獎率越高,得到的利益就越多。他告訴記者,通常情況下,食雜店給消費者兌獎的比例是1:1,無利可賺。但只要他集夠20個瓶蓋,就可以從經銷商那兒換到1箱啤酒,也就是24瓶,利益比是1.2:1,當然喜歡兌獎了。
不僅是終端銷售者,就連眾多消費者也表示,喜歡開瓶有獎。銷售者表示,在目前啤酒廠家多、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哪個啤酒投入的獎多,“自己當然愿意賣這家的啤酒了,賺得多才是正經的”。而消費者的理由更簡單,能省就省,有獎不兌“那除非是自己喝傻了”。企業看市場:迎合是生存之道
“企業要生存,就要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既然消費者、經銷商歡迎,我們就要迎合市場。”某地產啤酒品牌市場部經理表示,做有獎銷售無疑是擴大市場占有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雖然兌獎是做賠本買賣,也曾屢次坐下來商討結束這種競爭。但簽完的協議本來就沒有什么約束力,只要有一家開禁,其他家只能跟著,“雖然不情愿,但面對市場的選擇,誰也不能做‘君子’,于是協議簽了撕,撕了簽,形同兒戲”。
在各家啤酒企業眼中,不能看誰是不是君子,只能看誰占沒占有市場。不叫停不行:行業虧損嚴重
對于開瓶有獎的競爭,有業內人士曾作調查估算出,“因為這種惡性競爭,我省啤酒業每年損失1.5億元”。而另據了解,我省啤酒企業曾連續7年虧損,只在2003年實現微利,近兩年又虧損。
“近年來原料成本上漲降低了啤酒的利潤空間,同時我省啤酒企業的銷售成本也在連年增加。”省釀酒協會張金玲秘書長說,“受保鮮期和運費限制,我省啤酒95%為地銷。但全省啤酒企業的生產能力為135萬噸,市場容量卻僅為90多萬噸,嚴重供大于求。”
另一方面,目前我省啤酒科技含量低,只要有設備就可以上馬,所以各啤酒品牌之間的質量個性區別小,在口感上很難做到一枝獨秀。如果有企業在啤酒質量上做文章,就會加大成本,競爭很快處于不利地位,弄不好就自己把自己搞出局了。“于是大家把競爭的牌都選成促銷戰,期望有人支持不下去而退出市場”。政府難叫停:開瓶有獎算不上違法
張金玲秘書長表示,“法律上允許有獎銷售方式,但只規定了有獎銷售的最高獎不得超過5000元,這就讓啤酒企業有空子可鉆,1:1兌獎也不過是一瓶啤酒,就算是一箱啤酒,價值也不會超過5000元,不違法。”
作為主管酒類行業的省商務廳相關人士也表示,整個行業的利潤受到如此嚴重的損害,不能不管,但目前情況下,開瓶有獎不好界定在“低價傾銷”、“商業賄賂”等性質上。原來開瓶有獎都直接在瓶蓋上寫著“獎一瓶”或“再來一瓶”,現在改換了方式,例如瓶蓋上寫不同的字,就給中獎的消費者一定數額的錢或物,這種方式更隱蔽。
法律上找不出明文規定,行管部門又沒有執法約束力,看著上面的“面子”簽了自律協議,誰破也不怕,反正只是一張紙,又不是合同,撕也白撕,難怪最后叫停成了“犯了再改,改了再犯”的趙本山式的小品。本報記者劉麗麗《哪家啤酒開瓶有獎就舉報它》追蹤警示鐘:價格戰最終傷的是消費者
關于啤酒業的發展,中國策劃研究院院長余明陽和珠江啤酒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歐陽育健的見解,應該能給我們些許啟示。余明陽先生指出,未來啤酒企業的競爭是品牌的競爭。在資本說話的年代,資本要選擇一個企業時,它會估算風險有多大,除了看企業的外部競爭力外,更重視這個企業是否有強大的內部力量,也就是企業的品牌度。
既然是品牌的競爭,為什么消費終端總會出現例如促銷小姐、瓶蓋有獎等促銷手段呢?歐陽育健談到,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企業為了保持市場份額,往往采用最直接、效果最好的價格戰,所以才會有這么多的開瓶有獎等等的促銷手段出來。對于這種不正當的競爭手段,很多企業都是深惡痛絕,但是別人做,你不能不做,于是大家都跳不出這一怪圈,就看誰能挨到最后。
從二人的看法中,我們不難得出:在價格戰的“魔杖”下,啤酒行業看似達到了共贏,消費者得到低價的產品。而其實不然,廠家沒了利潤保證,無法實現持續發展,必然導致消費者得不到物美價廉的產品。據《南方都市報》(新聞編輯:)(來源:新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