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市場經濟(北京)論壇暨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雷斯科特中國演講會6月11-12日在北京大學舉行,論壇主題為“新市場經濟與國富之路”,普雷斯科特演講主題為“克服國富的障礙——經濟政策與經濟周期”。以下為會議實錄:
主題:中美新市場經濟北京論壇
時間:2005年6月12日
地點:北京大學校長辦公樓
王忠明:按照組織者的要求,開始這個分論壇,先請幾位嘉賓各自做一分鐘的自我介紹,先請李正茂副總裁做介紹。
李正茂:大家好,我是聯通公司李正茂。十多年之前中國的電話普及率不到1%,但是今天已經超過50%,這一切僅僅發生在12年中,這是電信界深感自豪的成就,謝謝!
海聞:我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教授。我不是電子界的,但是我們作為學者,是在外面敲邊鼓。具體是在1999年,外商投資互聯網的問題,當時我們做了很大的工作,召開了一個討論會。盡管當時政策規定說不能,但我們就針對這個不能進行討論,到底可以不可以讓外商來投資,那個會后來對相關管理層的政策影響很大,這就是經濟學家的社會責任。
貝克偉:大家早上好,我叫貝克偉,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開瑞商學院副院長。我跟北大的淵源從95年就開始了,特別是跟北大管理學院關系很好。這次論壇請到了世界眾多名校的多位教授,我作為其中一員能夠到中國來,為中國在中美經濟方面的問題提出一點個人的看法,我感到非常高興,希望對以后促進雙方合作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高瑞彬:大家好,我是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剛才李總說過了在過去12年,中國電信業經歷了巨大的變革,而且得到了飛速發展,我到中國也剛好是12個年頭,很高興能經歷中國電信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摩托羅拉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各位最早使用的BP機,到現在的手機摩托羅拉都有系列的產品,很高興和各位的專家,在這個有意義的會場舉辦這個論壇,謝謝大家!
湯敏: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重要的問題,我跟海聞教授一樣是學經濟學的,我現在就職于亞洲開發銀行亞洲代表處,任副代表。我希望從市場經濟這個角度來探討目前中國發展最快最新的產業,看看在這個產業里我們怎么把新市場經濟這個概念運作好,作為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王文京:論壇的題目叫新市場經濟,我還缺乏研究,但是我一直從事軟件這個行業,軟件這個行業剛開始做的時候,很多人都把這個行業作為新經濟對待,我們做了若干研究發現,軟件公司首先必須生存才能發展,所以面對市場競爭,我們也算是實踐了一下新經濟和市場經濟。
王忠明:從嘉賓的介紹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為時不長的分論壇能夠取得圓滿的成效。我們的主題是新市場經濟與產業全球化,產業全球化是重點,當然也會涉及到市場經濟。思想解決的時代往往是一個新概念層出不窮的時代,中國改革20多年我們碰到了各種新概念,有的新概念是引進的,有些是自主創新的。比如迪斯克我們以前不知道,新聞發言人以前也沒有,新聞廣播人,以前只有報幕員,還有新聞代言人等等。從自主創新的角度講,我們的感言很多。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這是我們自己的概念。還有三講教育活動,都是我們自己的。有些要兩者合起來,同時有自主創新,典型的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跟國外討論有關問題的時候,特別是美國人聽不懂。現在又來了一個新市場經濟,新市場經濟的發明者就是剛才的組織者北京大學的王建國博士,他自稱是瘋人瘋語。北大跟瘋字容易連在一起,因為北大的思想活躍,常常有新意。美國人能否聽懂新市場經濟,這恐怕已經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現在畢竟已經杜撰出來了,創造出來了,請各位嘉賓也用非常簡約的語言表達一下對這個“新市場經濟”概念的評價。哪怕就說YES或者是NO都可以,最好也成陳述一下理由。先請李正茂評價一下。
李正茂: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新,因為我本人不是研究經濟學的,只是只言片語的聽到一些有關的介紹。
關于新市場經濟剛才講到了,王教授有很系統的理論。讓我自己聯想最多的就是在新市場經濟里,明確帶有一些信息經濟的特征,關于信息經濟的問題,在過去十年,大家討論很多。這里面有很多說法,包括知識經濟。知識可能跟信息有一定的關聯,有用的信息可能叫做知識。信息這個經濟涵蓋面更廣一些,信息里面有用的包括叫知識,所以有的叫知識經濟。
在信息經濟里面后來又跟網絡經濟有聯系,網絡經濟主要是基于互聯網的發展。在互聯網這個時代里,解決信息的傳播、利用、收集、整理等等,有過去手段所無法達到的效果。信息經濟又以網絡作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時候,把三者的概念結合在一起了。所以不管怎么叫,在新經濟概念下,信息經濟是其中重要的特征,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王忠明:請海聞教授和湯敏對所謂的新市場經濟做一個判斷,科學不科學。
海聞:王建國跟我講的時候,我首先跟他爭論一番,我說你又搞什么名堂。我對概念比較保守,但是我可以理解。中國的學者和中國的政府一樣,千方百計想辦法適應中國的現狀,同時又能夠跟國際接軌,所以不斷創造新的概念。概念的關鍵是理解它的內涵,但是不要以概念而概念。我自己理解他的意思,新市場經濟現在應該還叫社會主義市場概念,這個在國際上比較麻煩,因為社會主義是跟計劃經濟聯系在一起的,但是現在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原來是計劃經濟,最后是市場經濟,中間有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這個我理解是:
有人認為是第三條道,既不同于過去的,也不同于現在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所以我們是第三條道,我認為第三條道不存在,要么是完全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要么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不存在第三條道,但是我們可以有一個中間的過渡階段,我覺得比較正確的解釋是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間階段。但是國外人很難理解這個東西,我覺得王建國教授提出的新市場經濟是更加接近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這是我的理解。
王忠明:海聞教授畢竟比較偏向于北京大學的同行,所以講的比較客氣。
貝克偉教授是來自美國的,我想聽聽來自大洋彼岸的人對新市場經濟能不能聽懂。
貝克偉:我22歲到美國,現在已經48歲了,其間一直呆在那兒。
我認為,不管現在中國經濟處在如何的轉型時期,因為全球一體化的關系,畢竟還是應該遵照經濟學原則走,我在講個人觀點之前,先補充一下李正茂總裁的看法。
現在經濟法則雖然跟過去不是有太大的一樣,但是已經邁入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通過互聯網的運用,出現了比較特殊的現象。任何一個經濟產品,使用越多邊際效應會遞減。但是在經濟這個問題上就不一樣,使用的越多,發揮的效應就越大。其實在新的咨詢時代,尤其是在知識爆發時代,有一些我們過去認為的經濟法則,因為科技突破,有了很大的變化。
就新市場經濟來講,如果跟美國人講中國現在又出了一個新市場經濟,那么要花很多時間來解釋。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國現在經濟的突飛猛進。中國在經濟上的成就,以及在全球經濟運作下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中國經濟升級轉型下,遇到的種種新的問題,他們也會以正視的態度處理。
很多商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基本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是比市場經濟還要完全的競爭。但是在某些市場上,因為還有體制轉換的問題,還有從計劃經濟到自由經濟的轉型期,從這個角度上說又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以國外的看法說救市,某些地方中國非常市場經濟,但某些地方中國還處于轉型時期,需要一個過渡期,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王忠明:請高瑞彬講講。
高瑞彬:目前中國是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所以在國外的理論上有轉型經濟的概念,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概念。在中國有很多計劃經濟的特色,比如廠長任命的,雖然有很多企業在國外上市,但是還有一個跟市場經濟結合的問題。怎么在現在的情況下,不止是對企業要求,還要考慮到社會責任。
在這樣的轉型階段,除了在中國市場面臨激烈競爭,因為中國正處于邁入WTO的階段,所以企業全球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我很贊同李正茂總剛才提到信息產業在新經濟里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說法。在十多年中,信息產業、電信產業經歷過很大的改變,從政企一家變成政企分家,逐步走向市場。接下來怎么全球化也是下來的一個挑戰。
信息產業對經濟的影響會越來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每年將近10%的增長率,IT產業信息產業占了很大的比重,這個產業除了帶來國家GDP的增長外,也帶來了企業GDP的增長,包括用友的ERP,包括電信行業從移動通訊到IT產業,公司自動化等,這些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以手機為例,很多人稱之為第四個媒體,可以收看多媒體的信息,在報紙、電視、新聞之外,現在在手機上收的信息都是最及時、最廣泛的。我相信信息產業對經濟的增長的影響,我不敢講是否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但是肯會帶來很重要的改變。
王忠明:請湯敏教授做介紹。
湯敏:我個人支持王建國教授新市場經濟的概念。過去我觀察了很多市場經濟和不同的經濟形態,最強烈的感覺就是,盡管很多國家都叫市場經濟,但是內涵很不一樣,一個先進國家,一個落后國家,一個追趕先進國家的國家,其市場經濟的含義都不同,用市場經濟簡單一個名詞很難概括各個國家不同的形態。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一個大國在崛起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不是簡單的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路,小國也許可以,因為經濟細胞很小,但是像中國、美國、德國等大國在崛起過程中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走出去。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很難在已經充滿競爭的市場中異軍突起。所以我覺得,從過去從未來來說,中國的經濟都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過去26年中國走過的路可以叫社會主義,可能有很多社會主義的特色在里頭,但是這跟其他國家不一樣,跟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轉型過程也不一樣,中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果說過去的26年,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在于轉型,在于摻雜了計劃經濟特色,未來20多年,或者是更長時間,中國會開始更多創新,在世界上沒有過的經濟制度或者是體制上有所突破。
現在美國經濟領先世界,美國解釋美國經濟的經濟學家就獲得大量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未來得20年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里的分量將越來越重,怎么把中國的經濟解釋清楚,從而帶領中國經濟向前走將會很重要,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現在提出新的市場經濟這個概念,不僅是為了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經濟,而且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學者、企業家去思考什么叫“新”,“新市場經濟”關鍵在“新”上,我們怎么做才會有創新的精神。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往往是為了保護我們的落后,以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做借口,從這點來說,我們希望在“新”字上做文章,探索怎么幫助中國前進、發展。
剛才高瑞彬說了中國的特點,是加強企業對世界的責任。在過去西方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以賺錢為主,發展很快,到最后階段企業才幫助社會發展。中國又大又貧窮又有大量的機會。在企業的發展早期中期我們就加強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另外在稅收各個方面,企業對社會有所回報以后能得到更多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創造出這么一個體系,這么一種方式,一種體制,很可能我們的和諧社會發展更快一些,從這種角度來說,很可能是中國企業發展的道路。這里有很多問題,包括下面我們要討論的信息產業問題,在這里我們突出“新”字,創造更多市場經濟的道路,是我們的責任。
王文京:拜讀了王教授的論點,基本理解了新市場經濟是一個過程,是與時俱進的市場經濟。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一個是技術層面,我們發展市場經濟的時候,現在服務業在整個產業里發揮很大的作用;第二就是今天發展市場經濟的時候,會更快的面對全球化市場競爭,會有更多的企業面對全球化發展的問題。因為我們是在這樣的時代發展市場經濟,所以很多新的科技、產業形態的運用會加速市場經濟的發展。
像前面信息產業的老總講到,信息產業、信息科技是加速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我也特別贊同湯敏教授的觀點,在我們注意市場經濟技術產業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制度在制度層面的因素。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法律體系的完善,甚至包括企業產權制度進一步的完善。獨立的企業法人制度、自由的企業競爭,這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我認為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加強。不能提出市場經濟,就忽略了在這方面需要加強和補課。我自己有體會,我80年代末到中關村辦企業,當時國家的憲法已經有了修正案,同意可以發展私營經濟,后面是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在80年代中期成長起來一批高科技企業,但都因為制度的不完善,后來給企業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當時流行一個產權模式是集體私有制,這害了一大批企業,當時產權制度沒有到位。所以不能單單關注產業和技術層面,在制度層面的發展也很重要。比如在軟件競爭的時候,軟件出口外包非常重要,印度的軟件外包就很成功,但現在知識產權保護仍是我們一個很大的壁壘。這也是市場經濟的構成。謝謝!
海聞: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贊成用新市場經濟的概念,意思好像比現有的市場經濟更發達,其實不是,這只不過是我們達不到現在的市場經濟,只好用一個新的詞解釋為什么還達不到現在的市場經濟標準的術語。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認為這是真正理論上的問題,并不是我們比現在的市場經濟創造出更新的東西來,我也不同意把中國的經驗當成是理論上的經驗,好像中國的經驗在理論上對世界有貢獻,不是那么回事。
因為有些經驗是在現有的體制下不得不修改的,半真半假,半新半舊。比如鄉鎮企業,其實鄉鎮企業是過渡階段,不是中國人的新創造,是不得已的情況,所以當真正的市場經濟發展起來以后鄉鎮企業馬上就消失了。這是制度在限制的情況下修改的東西,說新嗎?絕對不是新,在理論上許多貢獻。就像93年鄉鎮企業很紅,我們已經看出了問題。我記得很清楚,哈佛大學有幾個教授說這是中國的創新,當時根據數據證明,私營企業還沒有鄉鎮企業做的好,因為把私營企業壓制了,稅收壓制,政策也壓制。就像浙江,明明是私營企業,卻還貫名是鄉鎮企業。針對部分的政治經濟狀況,我們不得不逐步的進步,但是我不在理論上認為這是一個新東西。
王忠明:海聞教授剛才的補充,履行了先禮后兵的原則,剛開始先贊成,現在說出了學者的正義良知,王建國教授再好好考慮考慮。從剛才各位的分析,我們有一條可以肯定,現在正在朝著市場經濟的方向走,現在是轉型時期。我們希望朝市場經濟這個方向走,還可以走的更加快一些。現在已經27、28年的改革歷程了。我們的改革不可能是沒完沒了無邊界的,改革不到位,新市場經濟也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罷,可能都到不了位。所以我覺得說各個方面的分析,可能對今天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引起一些思考,這是今天論壇很重要的價值。
同時從研究的角度,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創造、創新,包括新概念的創造也很重要,一個人的一生中如果能給你所處的時代奉獻一兩個站得住腳的概念也就很不錯了。我們在北京大學,在思想非常活躍的高等學府討論這些問題,應該在更加寬廣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經濟產業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在產業結構的背后,從經濟學,從人力資本理論角度來講,更多是人力資本結構的調整。沒有蓋茨,沒有戴爾,沒有這些新經濟的英雄就不可能有知識經濟,就不可能有新經濟,包括IT。大家現在習慣用手感美感討論手機的使用。現在生活越來越離不開信息,越來越離不開信息化,是什么帶來的?可能跟產業調整優化、重組等等聯系在一起。現在各位從各自的角度談一下你對中國今天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角色是什么發表一下各自的看法。我們以前看到更多的是世界工廠、世界制造中心。中國承擔的世界工廠,跟往昔英國、美國承擔的世界工廠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區別?我們在這么一個產業調整過程中,中國的企業應該怎么更有作為?先請摩托羅拉的高瑞彬總,你們既是美國的企業,現在又在中國經營企業,你先講一下。
高瑞彬:這個題目比較大,我在理論上不敢在專家面前賣弄,以摩托羅拉自己的體驗說一下,希望可以得到理論上的支持。
摩托羅拉本身是一個跨國公司,先從摩托羅拉進入中國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經驗也是以后中國企業往國外發展也會碰到的問題。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生產工廠,任何一個跨國公司在做全球化的過程中,都必須看到,中國是很大的市場,如果不進入這個市場,很難在全球得到領先地位。反過來看,中國企業不管在國內做的再好,如果不跨出中國到世界上,也很難有一個領先的地位。
摩托羅拉從80年開始進入中國,設立辦事處,做國際業務。在這個基礎上在中國找合作伙伴,在分銷渠道找合資公司。92年在天津成立獨資公司,94、95年相繼成立一系列的合資公司。一個跨國企業在進入市場中會碰到階段性的發展,逐步按照市場的需求做。現在摩托羅拉公司有一個亞太總部,中國總部在北京。在區域里有完全的研發、生產、銷售、合作伙伴等等一系列的公司架構。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和研發基地,不止滿足市場,同時也滿足生產和研發的需求。這是我們發展的過程。這也是中國企業在國外發展類似的過程,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人員本地化。
中國有很多特殊的社會主義經濟方式,包括政策法規等等,這些跨國公司都很難理解,最早的時候要了解怎么跟政府打交道,包括了解審批程序。在談判過程中,中國特殊的文化等等。對很多國外公司來說,很難理解在價值上文化上的差異。我們很早就在做人員本地化考慮。中國發展在過去十多年中很快速,我們做了很多計劃培養本地員工,可是為什么沒有做到百分之百,摩托羅拉畢竟是一個跨國公司,所以跟美國還是有很大的聯系,這樣才能把雙方的需求,市場需求、本地需求結合在本地的決策,包括新技術的轉讓等等。
另外一個方面,摩托羅拉在中國需要緊密的跟中國政府、客戶、合作伙伴結合在一起。需要了解中國政府在不同階段對市場的發展,包括早期對最惠國待遇,包括WTO的審批,包括國企轉型我們所做的培訓。我們當時培訓過一千多家國企的老總。在教育、在社會責任、環保,義工,包括怎么縮短貧富差距,我們也做很多研究。這些都是我們在中國發展的經驗。聯通是我們很大的客戶,我們要跟他們建立更緊密的聯系,了解他們有什么需求,根據他們的需求研發產品。在生產方面,我們有很好的產業鏈,在本地上做采購,去年在國內采購達到了38億美金。
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和經驗,也可以讓國內的企業分享,不管是生產企業還是其他企業,當其要到國外發展的時候,除了產品有好的產品和價格,同時也做好長期的計劃,這樣才能在海外市場生,達到全球化的目標。
王忠明:請李正茂談談。
李正茂:聽到高總的講話,使我想到摩托羅拉跟聯通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幾年前聽到一個玩笑,說摩托羅拉公司標志是M,表示摩托羅拉最會做市場。高總談到了像摩托羅拉這樣的公司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從中國企業的角度我們也要反想,怎么才能變成跨國公司。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思考了很久。很遺憾,在中國今天,包括已經進入到財富五百強的企業中,真正實現跨國公司運作的,變成真正意義上跨國公司的企業,幾乎沒有,或者很少。有一個例外,就是中遠集團。是做遠洋運輸的公司,現在在世界上排第二大,我認識他們的總裁,他很自豪。從自身的情況來看我們感到,為什么中國現在沒有出現大的跨國公司,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WTO也好,全球化也好,大家都在想全球化。包括很多競爭,電信行業幾大公司,現在由于市場到一定程度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們在國內的激烈程度也不亞于國外公司之間的競爭程度。但是回頭又想,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國內少一些競爭,把一些競爭拿到國外去呢?
我們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思考,從我個人的看法來講,中國在今后的十年到二十年時間,如何使現有的大企業變成跨國公司,這是中國重大的課程。幾年前我受公司領導委托做了一個研究,當時我在香港主管海外上市公司的工作,中國的電信企業和國外電信企業究竟有什么區別,進入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是不是就是一流的? 我們跟五百強的企業相比,可能有一些指標比他們還好,但是有一個指標很差,那就是一個企業海外收入要占總收入的35%以上,而我們中國的幾大海外企業占總收入比重中占的非常小。我們也在進行思考,為什么走不出去,是不想出去還是遇到了走出去的困難?
走出去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必然的事情,過去十年中國市場發展很快,從1%的電話普及率到50%的電話普及率,誰愿意丟掉這個發展機會?過去十年講走出去,他們可能會說太累了。但是現在這個情況在改變,聯通公司在幾大電信運營公司里是新興的公司。從規模來講,在六大企業里排第四,第一陣營是中國電信加中國移動,他們營業收入是接近兩千億,我們雖然不是最大,但是在走向海外方面更積極。今年初我們已經拿到了奧美的運營牌照,這是中國的電信營運企業在境外拿到運營牌照。在香港有聯通香港公司,做海外業務,今天準備做聯通歐洲公司。我們是在做這方面的考慮,但是這個步伐在今后幾年還需要加大。
另外可喜的就是電信領域的制造業走向海外方面,遠遠快于運營業,比如華為。華為公司的總裁最近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最有影響的領袖之一。華為成立大概有15年的時間,現在海外收入占總公司的收入規模已經達到50%,這是在中國走向全球化制造領域里很成功的典范。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國有大型電信企業,今后若干年內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走出去,變成跨國公司。
王忠明:謝謝李總。聯通的案例很值得分析,剛才走出去的案例可以做一個補充,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市場本身已經國際化了。作為一個有實力的企業,能夠把中國市場的份額作大,也已經了不得,當然這決不是說我們可以放松對本土之外更加廣闊國際市場的進入,但是這需要本領。我們都還在討論新市場經濟,我們在國際化走出去方面的能力都還需要進一步錘煉,已經在這方面涌現出了表現較好的企業,但是遠遠不夠。
聯通是一家國企,由此我想到用友,用友在中國市場建設中成長起來的IT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活躍的東西,請王文京講講這方面的新感受。
王文京:用友是從事企業管理軟件的公司,這個業務在一開始就先是完全開放的市場,完全的市場競爭。我們公司去年也在推行國際化經營策略。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三個方面相關的:
1、自身產業怎么樣國際化,走到海外市場,逐步實現全球化經營。
2、為中國企業走到海外市場,為客戶的國際化、全球化提供軟件和服務。
3、為一大批國際企業在中國在亞洲機構運營提供管理軟件。
現在也在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機構包括東亞像韓國、日本企業在東南亞的機構提供軟件服務,他們在用我們的系統。
在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市場這方面我們有很大的建設,像中國建設公司,現在在美國也有業務,整個管理系統是我們提供。浙江也有一些小的企業,但是他們也在全球化經營了,比如浙江有客戶做服裝,衣服有賣到歐洲、西班牙,在歐洲的門店我們也為他們提供了管理系統的服務。通過這個服務,我們也在為中國的全球化服務。
全球化我們也剛剛邁步,走了兩三年時間,現在是兩個業務在開展,一個是軟件外包業務,印度模式。現在主要是日本、美國的訂單,已經開始三年了,增長勢頭還不錯。另外業務就是ERP軟件,在中國以外的市場推廣。從推廣一段時間來看,我們感受到不光是軟件的外包,純服務。中國軟件公司的產品也會逐步在亞洲市場,也會在全球市場形成競爭力。我們也會向華為這樣的公司學習,逐步把我們的產品打向海外市場。
現在一講軟件產品就說美國歐洲的很厲害,但是來自中國的ERP在國際市場上有沒有競爭力,我們也思考了很長時間,覺得還是有機會的。制造業管理軟件是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軟件之一,以前歐洲有全世界最先進的制造企業,但是現在不一樣,很多先進的制造企業轉移到了亞洲,因此現在中國制造業企業管理水平也在提高,處在很前沿的水準。結合中國和亞洲的企業研發管理系統,我們也會形成先進的技術,當然還有技術上的后發優勢。以中國為基地的研發軟件,在全球市場上也會有競爭力。
王忠明:剛才幾位企業經營領導從各自的角度對企業產業的發展,全球化問題,以及競爭力問題都有所涉及。關于世界工廠,中國承擔這個角色的問題,我們確實應該有一些新的考慮。往昔的世界工廠都是在全球產業機構中的調整力量,比如英國、美國,往往是他們本國的跨國公司承擔。中國這次承擔世界工廠—輿論比較偏好這樣的表述。我們恰恰是在全球產業中轉移出來的,而不是領先的,服裝、家電制造業相對比較低端的領域中響聲比較大。這已經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沒有改革開放的鋪墊,不可能有這樣的機遇。勞動力價格成本比較低廉,這是我們的比較優勢,由此認定搞世界工廠是必然的,這當然有道理,但是比我們勞動力價格低的國家有得是,比我們窮的國家勞動力價格更低,但是為什么不能承擔世界工廠的角色?真正的比較優勢是不可遏制的、改革開放的態勢。這是中國真正的優勢。現在的問題是怎么樣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把這種比較優勢轉化為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這里有很多文章要做。
最后剩下不多的時間請三位學者講講對中國信息產業的國際化競爭力培訓問題做一下闡述,請海聞教授講一下。
海聞:中國企業全球化也包括信息產業。信息產業更加有全球化的條件。剛才李總、王總講的都特別好,高總講了企業發展中的情況。理論上來講,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企業其實也不小,但是多元化基本集中在國內競爭,家電,包括軟件都是這樣。上次在上海開會,說我們競爭的不得了。我說為什么不到國外去,你有很多軟件,比如衛生軟件,會計軟件,如果你會計軟件強就放棄衛生競爭。專業化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征,市場經濟就是分工和交換。作為企業也要考慮哪一個是你的特色,就集中把這個事情做好,而且不僅在中國做好,而要做到全世界去。我出的主意是,放棄一個軟件,專門攻一個軟件,而且這個軟件國外市場也很大。比如會計軟件,我就真的把會計軟件做到全世界,這個規模還是很大的。現在經濟需要規模經濟,保證產品的規模,產品也需要規模經濟。現代經濟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是規模經濟,一個是專業化分工。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在全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必須集中在你最強的產品里,一個也行,兩個也行,十個也行。這樣規模就會是全球的規模,而不僅僅是中國的規模。專業化分工,必須在幾個重要產品中,才能夠真正做到全世界,這點美國的企業值得我們學習。中國企業現在面臨這樣的挑戰,當然有很多問題是關鍵問題。這個問題需要政府調整,關鍵是作為企業的領袖都非常清楚,怎么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能夠以全球市場為目標,以專業產品占有市場,這是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
貝克偉:一個企業要達到真正的國際化和全球化,可以從戰略定位角度講,比如中國的企業太注重制造方面,而不在品牌效益上和渠道上的開發,尤其是國外市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人才問題。企業要想有國際化的運作,要有國際化的眼光,也必須有國際化的人才。中國企業在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持續性的培養,密度要加廣,力度要加深。
湯敏:今天新,明天就可能變舊了,現在強調新市場經濟,并不是我們追求終極目標,這跟我們一些問題并不矛盾。比如談到鄉鎮企業的問題,鄉鎮企業有它的問題,是有過渡,但是在80年代的時候它還是新。現在回頭看鄉鎮企業有很多問題,但是如果中國經濟沒有那個階段,沒有把國企的堅冰沖破,沒有鄉鎮企業培養出這批人才,后來的民營企業發展也有問題。回頭看俄羅斯直接做市場化的道路,是新的,可能也不是新的。鄉鎮企業在90年代初的時候沒有及時轉型,這是鄉鎮企業的問題,但是并不能說鄉鎮企業在80年代不新。同樣在未來也是這樣。
我們談新市場經濟,并不是說所有現存的東西都是合理的,我們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很多糟粕,這正是我們要突破的問題。談走出去的問題,我完全同意,中國企業已經部分走出去了,是可以國際化的。但是在這個地方要相對比較謹慎。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全球化,有兩個領域比較重要,一個是資源,第二是民營的中小企業,把一部分已經過失、落后的產業轉移到比我們更低檔的國家中,這點在全球化中是必要的。但是要警惕,現在很多國企也走出去,但是失敗的比較多。我們走出去并不是都到美國這種市場經濟發展很好的地方,很多是到發展中國家去,國企如果是在目前政府保護的條件下生存,在那種非常惡劣的經濟環境下,在那種對市場反映激勵機制的情況下,失敗的可能會比較大。我們在國內也一樣可以全球化,按照國際規則跟國際企業競爭,也是發展的過程,也是全球化的過程。
特別應警惕國企不計成本盲目的走出去,在人才沒有完全培養好的時候,機制沒有調整好的時候,這種大規模走出去,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謝謝!
王忠明:在這么短的時間中,這些企業領導和學者涉及的觸角引起我們的思辨是豐富的。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企業只要奉行敢于開放這條總的路向,我們一定會誕生出真正有作為的大企業家、大企業。世界五百強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一定是一個可以考量的指標。美國世界五百強企業是1/3,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規模總量中大概也是1/3,日本是1/6。由此判斷,中國現在進入是7%,經濟總量是5%。我認為這樣的分析是有啟發、有價值的。但是問題在于得出的結論中國企業現在沖刺五百強為時過早,我認為這個判斷還可以商榷。現在進入中國五百強的企業,在私有制結構上要有一個清晰的分析。他們大部分是國企,國企是什么概念?基本是由國家巨額資本堆放出來的,當然不能否認像李總和員工在競爭中付出的辛勞,然而不能不看到資本的沖動。
經濟學分析研究中,不經意間會流露出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忽略。這點傾向是危險的。什么時候看到像用友、像萬通像其他非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從小大到、由弱而強,真正進入五百強企業,標志著中國從經濟大國轉向了中國強國,這是我們應該預期的。到次可以宣告這個論壇圓滿結束,謝謝各位!
提問:經濟要全球化,有沒有產生能夠指導經濟全球化的經濟學,有沒有產生不受地域限制不受社會政治限制的經濟學,我們的經濟學能否真正的解釋經濟過去、指導經濟現在、分析和預測經濟的未來?
海聞:經濟學其實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學科,框架存在,但是具體研究的問題是需要一個一個分析。所以說中國走向全球化的經濟學存在不存在?存在,分析中國經濟問題的經濟學存在不存在?也存在。關鍵是具體的問題。比如說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很多經濟學框架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怎么利用經濟學家框架分析中國問題。現在其實不是經濟理論問題,其實是刺激問題。
提問:摩托羅拉發展過程中,有沒有專門幫助摩托羅拉咨詢的顧問隊伍,從高層本人來講,你怎么看待摩托羅拉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在3G在方面有什么舉措?
高瑞彬:我們集思廣益得到這樣的戰略,第一個問題是這樣回答。
說到中國3G,這是比較復雜的問題,現在針對3G的執照、最后幾個運營商拿到,也是復雜的問題。現在中國政府也在全方面的考慮這個問題做準備。摩托羅拉目前做中國的準備,剛才提到目前在中國有很大的研發和生產基地。在今年開始已經把3G的系統設備在中國生產外銷到外國去。手機去年9月份也開始奪全世界的外銷。3G在國外有很大的發展,達到了兩千萬的用戶,中國現在還沒有開始,現在有國際市場支持我們做準備工作。我們把3G研發中心搬到中國,我們以后在接下來能夠把研發基地靠近全球最大的用戶,在產業鏈方面,中國帶領著比較大的趨勢。所以在新的運用,新的技術等等方面,也會快過其他很多國家。我們目前在中國有一萬多員工,兩千多研發人員,這是我們很好的基礎。3G技術雖然很成熟,但是在國外,還是中國的盈利模式。3G在概念上是把互聯網和移動通訊做一個結合。這會牽扯到業務模式和產業鏈的變化,不單純是技術的更新和引進。在這方面我們還是有很多新的技術探討,摩托羅拉提出無封的愿景,現在家里都有數字電視,還有汽車,還有汽車電子汽車通訊,可以讓消費者在任何時間同步取得信息,用不同的終端在工作娛樂上需要的信息存儲。借助新的技術,不僅是提供人與人的溝通,甚至是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溝通,這樣可以應用到更多的方面。接下來視頻產業會在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起到更革命性的作用。我們很難想象忘了帶手機出門會對工作有什么影響,所以它會有更重要的影響。
提問: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現象的學科體系,但是我聽到這樣一種聲音,經濟學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是統治的藝術,我不太明白,想聽你們的意見?
貝克偉:經濟學當作統治的工具,我是第一次聽到。經濟學或者是任何商科都有一定的法則,不拿經濟做例子,拿會計上大家常常遇到的問題做例子。如何公司都要做預算,預算到底是控制行為、影響行為還是結算結果?整個經濟學就我認為,最終是達到資源分配的最有效性和合理性,這是最終目標。
王忠明:中國為什么經濟學家很多,而經濟學大家不多?!
介于時間,我們這個圓桌論壇圓滿結束。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