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湖灣/文
美國與歐盟對中國已經加稅的紡織品在數量上仍然設限,對此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近日宣布,中國政府將宣布取消81項紡織品的出口關稅。中國紡織業涉及到直接就業的人口約1900萬人。而且,這些就業人口中相當一部分來自低收入家庭。“你給我們企業加半斤的壓力,我就要給它們撤掉八兩的負擔。”在新聞發布會上,薄熙來解釋了中國政府為什么要
先后取消對81項紡織品征收出口關稅。(《中國青年報》5月31日)
中國與美國、歐盟之間貿易爭端的直接導火線是中國對美、歐紡織品出口的快速增長,美國和歐盟等國家長期以來都在不斷地散播“中國紡織品威脅論”,這種論調的背后,其實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中國威脅論”。在美元和歐元不斷升值的情況下,歐美的勞動力成本高得要命,中國的紡織品熱銷是人力成本低這一客觀現實決定的。其實,歐美國家在對待紡織進口上無疑也存在雙重標準,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使歐美的貿易戰略帶有明顯的冷戰思維。印度的勞動力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在過去的兩個月里,印度的紡織品增長速度非常快,但歐美有“印度紡織品威脅論”嗎?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最終獲益的不是美國和歐盟自己,而是印度。
說到這場紡織品貿易摩擦,不得不涉及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經濟失衡現象。就比如說,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紡織品貿易爭端”,在筆者看來,其實只是表征,它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卻是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美國經濟一直都以消費為主導,在過去的幾年里這一傾向不斷加強。然而,美國勞工工資卻增長有限,消費主要依靠借貸消費。“就整體而言,美國居民高消費、低儲蓄,美國政府減少收入卻大規模增加開支,形成大規模消費超出生產能力,約束了出口能力。”這在宏觀經濟就表現為大規模的進口,這也是美國貿易赤字的根本成因。
近期以來,美元價格一路走低。對于美元的貶值,有人就曾直言這是在“搶錢”。美國憑借其美元的特殊地位和強大的金融市場來給人民幣施壓,在美元持續貶值的情況下,要求人民幣升值,還找了諸多借口來對中國的紡織品設限,居心何在?美國《紐約時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3年來失業率居高不下和制造業萎靡不振的痛苦中,美國的政客和商人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為這些麻煩而責備的對象——中國。不管是不是由于“中國制造”愈發舉足輕重,但美國政客為了撈取政治資本、轉嫁國內矛盾,而將中國當成了“替罪羊”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國現在遭遇類似“紡織品”等之類的貿易摩擦,在20年前,日本、德國甚至現在的歐盟都曾遭遇過。“二戰后,日本的產業發展、經濟振興以及‘貿易立國’是在長達20多年鎖定日元低匯率的背景下實現的,但美、日貿易摩擦也層出不窮,不斷升級”。1985年,為了遏制日本出口導向的外貿政策在全球刮起的廉價日貨出口狂潮,美國聯合德、法、英等國的財政首腦在紐約廣場飯店與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事到如今,只不過昔日的受害者成了美國的盟友而已。
“貿易戰”遲早都要到來,這場“紡織品爭端”只是一個序幕。中國要在世界范圍內做到“和平崛起”,其實也是一個互動博弈的過程——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其間必須經過無數的較量。正如著名學者馬新莉所指出的那樣,“對待這種裹挾在大政治范圍內的經濟糾紛,中國政府必須做好長遠的心理準備。在貿易戰的‘痛苦’中學習和成長,這是中國企業早晚要跨越的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