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轉型,要么淘汰,這是日益走向國際化的中國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中國入世、全球經濟一體化給國內商業銀行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在變化多端的全球市場上,國內商業銀行要提高國際競爭力,要保持持續的成長力,就必須直面現實,因勢而變,適時轉型,不斷尋找新的價值增長點。
轉型,意味著從一種傳統的、習慣的模式轉向一種新的陌生的模式,按照制度經濟學
的觀點,轉型就是制度變遷,是用一種制度或制度安排來替代原有的處于非均衡狀態的制度和制度安排。所以,轉型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的系統工程。國際經驗表明,轉型成功的企業很多,但轉型失敗的案例亦不勝枚舉。
國內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是一場全面、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其中既包括發展戰略的轉型,也包括管理體制的轉型;既包括經營結構的轉型,也包括經營資源的轉型。
如何才能實現成功轉型?三個方面是需要重視的:一要強化戰略管理,構建新的商業模式,明確什么時候應該轉型,什么時候不應該轉;二要因勢而變,增強危機意識,在變革中求發展;三要夯實轉型的基礎,為轉型做好管理、文化和領導者等方面的制度準備。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國內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盡快縮小與世界先進銀行的差距,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現代商業銀行,不僅僅是商業銀行層面的微觀問題,而且已成為關系中國經濟成長和中國崛起戰略實現的宏觀問題。毋庸置疑,國內商業銀行與國際上先進銀行特別是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跨國經營的全球性銀行的差距是巨大的,而且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差距還是表現在管理能力上。推進管理國際化,提升管理能力,已成為我國銀行界的共識。
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在提升管理能力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但改革的側重點主要停留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等較淺層面,還沒有觸及到一些更本質的問題,如經營模式、發展戰略等。根據管理學的觀點,戰略和環境的變化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著銀行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戰略錯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等層面的任何努力,也只能帶來南轅北轍的效果。我國銀行業改革已經走過20多年的歷程,盡管改革成就有目共睹,但尚未達到改革的預期,成為目前中國經濟當中的一個十分重要,而且問題較多的環節。因此,國內商業銀行要提升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實現穩健、持續成長,必須從戰略轉型入手。
國內商業銀行轉型的內涵
國內商業銀行轉型不是單維的轉型和零打碎敲的改良,而是多維的全面轉型和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其中既包括發展戰略的轉型,也包括管理體制的轉型;既包括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客戶結構、收入結構等經營結構的轉型,也包括組織體系、資本管理、營銷渠道和人力資源等經營資源的轉型。
1、發展戰略由本土化向國際化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有了較大進展。但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基本上還是本土化銀行。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規模和發展潛力最大的市場,許多國外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紛紛進入中國開拓業務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商業銀行立足本土發展金融業務的空間非常廣闊。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國內商業銀行必須以全球戰略視野來規劃自己的發展戰略,積極推進走出去的國際化發展步伐。只有走出去,置身于制度、法律和文化環境截然不同的國際市場,國內銀行才能切實感受和學習到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運作機制和管理模式,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尋找出求解方略;才能充分利用全球的人才資源和金融資源,為我國的跨國企業提供綜合性服務,支持我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對于國內大多數銀行來說,進入香港地區、新加坡和我國跨國企業集中的國家和地區,是突破本土化,實現國際化經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購并當地銀行、開設分行、發展電話銀行和網上銀行是實現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方式。
2、管理體制由弱總行--強分行模式轉向強總行--弱分行。國內商業銀行目前的管理體制基本上屬于是弱總行-強分行體制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分散經營、分行主導、分權管理、行政服從。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分行為重心進行傾斜式權利配置,分行在經營權利配置的談判能力大大高于總行職能部門,但風險承擔集中在總行;二是以分行為利潤中心進行模塊化分散經營,削弱了系統內客戶資源、管理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力度;三是以分行為指向的分級交叉式垂直管理,機構設置與業務流程不匹配,獨立核算與垂直管理不匹配;四是以行政服從為前提的行政式管理方法,使行政式管理與市場化決策不匹配。由此,導致了總行的管理權威被掠奪、軟化,甚至被空心化。近年國內一些銀行頻頻爆發的大案要案,根源于這種管理體制的弊端。因此,強化總行的管理權威,提高管理效率,必須摒棄弱總行--強分行管理模式,確立起符合現代銀行經營管理內在規律的強總行--弱分行管理模式。
強總行--弱分行管理模式的內涵和特征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總行職能部門具有高度的管理權威,對各分行、各業務條線具有集中統一的指揮能力;二是以總行部門為主導的組織管理體系。管理重心是以總行職能部門為主導,縱向圍繞產品線和業務線的條條式經營管理;三是在總分行組織架構上實現扁平化,減少總分支行之間的管理環節;四是矩陣式的組織管理架構;五是管理信息系統統一、高效。
3、經營結構由單一的銀行業務經營結構轉向綜合的金融業務經營結構。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結構目前還屬于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結構,表現在:一是業務結構局限在存款、貸款、結算等傳統銀行業務領域,二是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客戶結構和收入結構失衡。國內商業銀行經營結構轉變的重點是:
⑴業務結構要由批發業務主導轉向批發業務與零售業務并重。目前國內銀行業的業務增長和收入增長都主要依賴于批發業務。根據國際經驗,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批發業務呈逐漸萎縮趨勢,而零售業務將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增長點。目前,一些國際性綜合性銀行的零售業務對銀行的利潤貢獻率高達60%-70%。同時,要由單一的銀行業務向證券業務、保險業務、基金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領域擴展,逐步建構起綜合化的業務經營模式。
⑵資產結構由高風險資產向低風險資產結構轉變。目前,國內加權風險資產占比基本都在60%以上,過高比例的風險資產,既消耗了大量資本,又積聚了較高的風險。為此,國內商業銀行要在總資產中逐步降低信貸資產的比重,適當提高投融資的比重;在信貸資產中,應適當降低對公貸款比重,逐步提高個人信貸比重;在行業信貸投向上,應不斷提高朝陽行業的信貸資產比重,逐步降低傳統行業的信貸資產比重。
⑶負債結構要弱化以存款為主的被動型負債,大力發展主動型負債。迄今為止,國內商業銀行的負債結構主要以存款為主導,這種負債結構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和資產負債管理增加了壓力。為此,政府和監管部門應允許商業銀行發行一定量的金融債,提高銀行主動負債的比重,以增強商業銀行對負債的整體調控能力。
⑷在客戶結構上,要逐步完善和改變目前各家銀行普遍奉行的大戶戰略。大戶戰略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經營風險,但隨著利率的市場化和融資渠道的多元化,銀行與大客戶對等的談判地位有可能喪失。中小客戶盡管風險高,但收益也高,銀行可以通過相應的定價手段轉移和控制風險,找到風險和收益的合理平衡點。因此,國內商業銀行要努力實現從優質大客戶為主向優質大中小型客戶并重轉變。
⑸收入結構要實現由利差收入主導轉向利差收入與非利差收入均衡發展。利差收入在國內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中的比例一直在90%以上。在利率實行管制的情況下,這種收入結構能夠得到維持,商業銀行的財務狀況不會受到威脅。但是,一旦利率實行了市場化,那么,這種收入結構就可能威脅到銀行的財務基礎。因此,大力發展資本耗費低、風險小的非利息業務,積極致力于收入結構轉型已很迫切。
4、經營資源由一元化結構轉向多元化結構。經營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機制的轉型是商業銀行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組織體系、資本管理、營銷渠道和人力資源等經營資源的轉型支持,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管理體制轉型和經營轉型就有可能成為空中樓閣。
⑴組織體系的轉型就是要由單一的物理化轉向物理化和電子網絡化并重。20世紀末期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銀行業的廣泛應用,我國商業銀行的電子化水平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但整體上看,現有的銀行組織體系基本上還是以有形的物理網點為主,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虛擬銀行在業務發展中的作用還不是很高。鑒于虛擬銀行機構在成本節約、服務的便捷性和服務的地理覆蓋面廣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今后國內銀行要進一步推動虛擬銀行機構的發展,更廣泛使用電子銀行服務。當然,這并不否認有形物理網點的發展。相反,隨著商業銀行業務重心向零售業務轉移,國內銀行應特別重視分支機構的發展。
⑵資本充足率不高是當前制約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其關鍵癥結在于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非常狹窄,除了股東注資、利潤留存、計提準備等傳統渠道外,其他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受到監管政策嚴格限制,未能建立起主動、靈活和動態的資本補充機制。按照目前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國商業銀行僅貸款規模每年至少需要增加2萬多億元。按照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每年至少需要增加資本金1000-1500億元。顯然,傳統的資本補充方式是無能為力的。從時點或較短時期看,股東注資的積極性和能力都是不高的;鑒于現有的稅賦和贏利能力,依靠銀行自我積累增加資本金也是不現實的;通過上市籌集資本,也面臨著再融資市場壓力比較大等問題。我們認為,解決資本充足率問題,必須拓寬附屬資本來源,允許商業銀行發行各類非永久性優先股票、后期償付長期債券,建立起多元化、高靈活性和持續性較強的資本補充機制。
⑶服務渠道多元化,是決定銀行市場營銷能力的關鍵所在。目前國內銀行傳統的人員營銷、關系營銷越來越難以適應銀行業務多元化和客戶需求綜合化、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國內銀行要適應銀行組織體系虛擬化轉型的趨勢,不斷提升虛擬服務渠道對物理服務渠道的替代率,以降低營業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同時,要加強對現有物理網點功能的轉化,根據客戶的需要重新設計物理網點的內部布局。共同構筑起物理網點有形服務渠道與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虛擬服務渠道的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服務渠道體系。
⑷人力資源要由傳統的銀行業務型人才向適應商業銀行綜合化發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轉變。國內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的現狀整體上是與傳統銀行經營結構相適應的,大多數經營管理者和員工習慣于做傳統銀行業務,對零售銀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基金業務、保險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衍生交易業務等現代銀行業務,還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積累,難以適應經營轉型和綜合化發展需要。為了適應銀行轉型和綜合化發展的需要,要加強對現有干部和員工的培養力度,有計劃地從國內外引進一批具有深厚專業知識基礎、良好從業背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
商業銀行如何轉型
(一)直面現實,強化戰略管理,構建新的商業模式
用對策略,做對事,是企業保持持續成長的秘訣,也是商業銀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斷提升競爭力的根本。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取決于商業銀行能否建立起科學的戰略決策程序,而支撐戰略決策程序的基礎則源于商業銀行的商業模式。一個商業模式包含三個主要因素:外部現實(行業的歷史贏利情況、整體商務環境、客戶群和根源分析等)、財務目標(經營利潤、現金流、資本密集度、利潤增長和資本回報等)和內部活動(戰略、運營、人員和組織機構等)。在對這三個要素的認真分析下,經過不斷反復和調整,提煉出經得起檢驗的可行的商業模式。在這里,商業模式強調的是銀行如何面對現實,如何對自己面臨的外部現實和內部活動進行恰當的理性評估,而不是先入為主般的主觀認識。在此基礎上,制定可行的財務指標和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因此,理性地評議銀行所面臨的外部現實,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內部資源條件,進而制定出科學的發展目標是銀行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并成功實現轉型的關鍵。建立商業模式,必須強化戰略管理。即是要對商業銀行面臨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國內經濟環境、政策環境、法律環境、監管環境、文化環境、同業競爭環境進行全面地評估,要對自己的經營實力、管理能力、市場地位、競爭對手等進行正確客觀地評價,也就是說,國內商業銀行必須在保持三個理性(理性地對待市場、理性地對待同業、理性地對待自己)的基礎上,正確制定經營發展戰略,動態地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惟有如此,才能知道什么時候應該轉型,什么時候不應該轉型;才能用對策略,做對事。
(二)因勢而變,增強危機意識,在變革中求發展
從管理學角度分析,人們對待轉型和變革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轉型厭惡者,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轉型和變革;轉型偏好者,一般對轉型和變革抱有旺盛的熱情;轉型中性者,既不厭惡轉型,也不偏好轉型,而是能夠適時適度進行轉型與變革。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厭惡轉型無疑是會導致銀行的衰退。但是,為了變革而進行的變革危害巨大,它耗費著機構的精力和資源,標新立異的轟動性變革更是適得其反。所以,轉型的基本前提就是銀行明確自己的轉型屬于何種類型,是危機轉型、重整轉型,還是創新轉型,抑或前瞻轉型?也就是說,轉型的關鍵前提是正確地識勢,科學把握銀行外部和內部現實變化的本質和趨勢。
對于危機轉型,也就是當銀行面臨危機時,首先是要認清經營環境已經變成什么樣子,或者即將變成什么樣子,而不是還在回顧從前是什么樣子;二是在決定采取何種行動之前,必須徹底更新對自己客戶群的理解;三是必須毫不留情地評估原有的組織架構,它是否有能力來開展必要的改革?四是要采取有力的行動,隨時衡量實施的轉型進展,時刻警惕轉型進程中出現任何步調失誤的跡象;五是不要帶著先入為主的認識來對待任何危機。在危機時刻,依賴過去、依賴傳統智慧有可能給自己迅速帶來滅頂之災。
對于危機轉型是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轉型的內部動力也比較足。《易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但是,對于重整轉型、創新轉型和前瞻轉型,轉型在常人看來似乎并不是很迫切。因為,此時銀行的市場表現和發展前景都比較好,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也在不斷增長,組織流程、信息系統和人員結構都還能適應銀行營運的要求,銀行還沒有陷入求變的窮境。
筆者認為,正是這種缺乏危機感的、滿足于還過得去的心理,導致了許多企業陷入最終過不去的青蛙效應困境。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競爭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商業銀行必須時刻存有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否則,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被競爭對手甚至被那些非金融行業的企業所打敗。因為,工商企業經營銀行業務已經在一些國家成為現實。例如,英國最大零售集團之一的Marks&Spencer1993年就獲得了經營銀行業務的經營執照;另一家零售商Tesco也已獲準了可以向顧客提供某些銀行便利;VirginGroup作為一家航空旅游公司,也可以提供大量銀行業務。因此,即使在銀行經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也必須在識勢的基礎上,積極求變,善于在變化中發現和把握機遇。目前,國內那些資產質量很差、資本充足率很低、事實上已陷入經營危機的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必須迅速通過并購、重組等措施實現危機轉型;四大國有銀行應該通過完善治理結構,強化內部控制機制以及上市等途徑實現重整轉型;對于大多數股份制商業銀行而言,通過組織架構、管理體制、產品服務體系的創新,實現創新轉型已是當務之急;對于國內銀行業中的翹楚,應該通過前瞻轉型,成為我國銀行業轉型過程中的領軍銀行。
(三)應對挑戰,夯實制度基礎,保障銀行持續成長
國內商業銀行的轉型,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面臨著管理水平、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和高素質人才等方面的諸多挑戰。應對這些挑戰,成功實現轉型,僅有敏銳的觀察研判能力還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要夯實轉型的制度基礎,缺乏這一充分條件,銀行依然無法實現轉型。根據國際經驗,國內商業銀行必須致力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真正樹立銀行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理念,建立以資本為核心的風險和效益約束機制,引導和約束經營行為。觀念決定一切。為什么有的銀行能夠直面現實,因勢而變,不斷創新,持續成長,而有些銀行卻陷入既定模式而無法自拔,經營風險有增無減。關鍵在于觀念上的差距。
針對國內銀行業的發展現實,商業銀行必須把工作重點從追求市場份額和即期效益,轉移到創造價值上來。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推行全面財務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風險管理體系;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以客戶為中心重組銀行業務,逐步實現業務垂直化管理。二是要營造一種上下同心,積極進取的企業文化。在銀行轉型過程中,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是不容質疑的。轉型,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革命,它不僅取決于銀行領導具有堅韌不拔的決心與毅力、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和親歷親為的行為態度,更需要全體員工具有高度的執行力、共同參與的熱情和同舟共濟奉獻精神。否則,僅有高層的轉型計劃,沒有下層的轉型執行,戰略轉型就會落空。三是加強信息系統建設,為管理轉型、組織轉型、產品轉型提供技術支持。商業銀行成長力和競爭力除了依賴于業務運營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以外,還包括對市場和客戶需求的反應能力、具有彈性的成本結構、多元化的營銷渠道、扁平化的組織架構、靈活的產品創新能力、強大的后臺處理能力,這些能力都取決于銀行的客戶管理系統、風險管理系統、資產負債管理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的支持。在金融信息化程度如此深化的情況下,沒有先進信息系統的支持,商業銀行就不可能實現戰略轉型的目標。四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銀行轉型對現有的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轉型的要求和現有的人力資源素質看,國內銀行高素質的管理型與技術型人才的缺口是巨大的。戰略轉型能否成功,關鍵在于銀行是否擁有一支能夠適應和敢于戰略轉型的高素質人才。其中,職業銀行家的培育更是國內商業銀行能否實現戰略轉型的關鍵中的關鍵。對于職業銀行家,除了傳統的誠信、紀律、能力等領導素質之外,商業頭腦和對知識的渴求這兩項素質是必不可少的。商業頭腦的核心在于本能或明確地運用商業模式去選擇賺錢的地點和方式,能夠化繁為簡;對知識的渴求,意味著質疑傳統管理和經營智慧的能力。
(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招商銀行研究部總經理助理。)
作者:葛兆強
(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