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金煒烏魯木齊報道】
農民養老保險證可質押貸款6月2日,在新疆呼圖壁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公室(以下簡稱農保辦),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張借款憑證,借款時間為1998年7月29日,借款人是該縣大豐鎮高橋村農民何正智。因為這張借據,何正智成了受益于中國農民養老保險證質押貸款的第一人。
當晚11時,記者在高橋村見到了剛從地里回來的何正智。說起養老保險證質押貸款,他告訴記者,1995年,縣里推行了農村養老保險,不滿60歲的農民都可以根據自己手里的余錢,一次性或分期買養老保險,買上保險后,就可以領到一個養老保險證。
“但這個本本子里的錢在60歲前取不上,變成死錢了,急用錢時還得想別的辦法。后來我聽說可以把本本子押到農保辦,本本子里面有2000塊就能貸出1000塊錢現金,不用再找人擔保,手續還簡便”。何正智說。
這種被稱為“呼圖壁模式”的保險證質押貸款,近期越來越多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充分肯定,呼圖壁農保辦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在中國獨一無二、很有學術價值的農村社保運作機制。呼圖壁縣農保辦主任郭新才告訴記者,國家相關部門如此重視,是因為自1998年以來,全國的農保工作基本處于停滯或倒退狀態。按規定,農保基金只能存銀行和購買國債,以確保其保值增值。但以呼圖壁縣為例,截止1997年底,全縣已有1萬多人投保,參保資金1400多萬元,隨著銀行利率的下調以及物價上漲,這筆錢長期放在銀行只會不斷貶值,最終變成一顆定時炸彈。
從1998年開始,在不斷有人退保、參保金降至1260萬元的情況下,縣農保辦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被迫暫停吸收農民投保,并開始艱難地探索已有資金保值增值的新途徑。2001年,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貸款通則》的規定,農保辦與銀行簽訂了委托貸款協議,使貸款手續合法化。
郭新才說,該做法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已有超過四成的農民參與了保險證質押借款。通過幾年運作,農保基金收益800多萬元,每年的平均利息收入超過了百萬元,基金也從最初的1260萬元增加到2100萬元,年均增長7%以上。
如今,不斷壯大的農保基金投放的范圍也更加寬泛,按照有關文件規定,縣農保辦還為呼圖壁縣財政貸款1150萬元,使這筆長期閑置的資金既支持了地方經濟建設,又確保了農保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使農保基金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郭新才說,目前,農保辦已編寫了《呼圖壁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試行)》一稿,希望能在近期內重新啟動農保工作。(8B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