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上證綜指最低探至1000.52點,幾年前遭眾人非議的“千點論”終成現實。這是中國股市的不幸抑或是幸運?
對市場原教旨主義者來說,當然可以把這看成是中國股市的幸運。因為這樣一來就可按照他們設計的藍圖,打造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完美市場。但推倒重來的結果,是以犧牲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和國家的信用為代價的。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5月27日收盤,兩市流通市值合
計9900.92億元,距最高市值已跌破1萬億元。按照7000萬股民總數計算,平均每個賬戶虧損金額超過2萬元。資本市場的籌資功能也幾乎喪失殆盡,券商的日子則越來越難過,有些不得不關門歇業。可以說,由于中國股市的非合作博弈,導致市場參與各方都輸,或許惟一的贏家是那些對中國股市枕戈待旦的境外投資者,因為股價越低,越有利于他們抄底。有數據表明,進入2005年,QFII的表現相當積極,其“趁低”增倉的勢頭更加猛烈。
中國股市今天的危局是由信奉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改革思路造成的。所謂市場原教旨主義,簡單地說,就是認為市場可以自動導致經濟效率,并且經濟政策只應著眼效率,而分配問題則應該在其它的政治過程加以解決,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強調對股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改造,以期建立一個完美的市場。遠的就不說了,以此次股權分置試點為例,管理層在改革的指導思想中,強調要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主張市場的問題由市場自己來解決。因此,管理層采取的原則是,自己確立規則、市場形成方案。也就是說程序和規則自上而下,方案的形成自下而上。
盛行于股市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改革思路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它只看到市場會自動增進效率,卻看不到市場作為滿足人類交換自由并增進人類福利的工具,需要一系列條件,這包括信息的對稱、公民權利的構建、政治文明的發展以及社會普遍的信任文化等等。沒有這些前置條件,所謂市場也就只能淪為供少數人攫取和饕餮的場所。
中國的股市改革缺少的正是這些重要條件。股權分置問題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歷程中遺留下來的制度產物,不是在市場經濟和市場運行機制上產生的現象。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在很多微觀環節,市場化的機制并未理順,這將直接導致市場在價值發現和配置資源的過程中“摩擦力”過大,從而影響整體市場調節的效果。更何況,股權分置改革牽涉的利益主體眾多,要糾正計劃時代留下的頑疾,用完全市場化的手段未必能夠做到和做好。
所以,股市改革不可能單純利用市場力量并按照市場規則就能解決,還必須尊重國情與歷史,尊重本國投資文化與投資習慣。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是從根本環節上重構整個資本市場的制度基礎,絕非只為國有股股東或某一類股東尋求股權退出的途徑,因此它是一個巨大、復雜、長期、漸進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全局性的大事。在這里,“畢其攻于一役”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改革思路注定是行不通的,改革者須以一種宏觀的大視野來研究和設計股權分置試點的方案。本報特約評論員 鄧聿文
(侯穎/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