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崛起的新興市場,中國如今吸引的已經不只是前來“淘金”的外國投資者,中國的經濟現象、經濟環境也吸引著越來越多像蒙代爾這樣的經濟學家。
日前在北京結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論壇”上,7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整齊亮相———要知道,全世界仍然健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只有20余位。而且,來訪的每個人都與中國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羅伯特·福格爾(1993年得主):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新經濟史學之父”。他創立的歷史計量學,幾乎刷新了經濟史的研究方向。福格爾還是廈門大學名譽教授,2001年曾到廈門參加學術活動。在北京論壇上,福格爾建議:“中國人需要改變為養老而儲蓄的方式,這樣的工作在美國和西歐早已開始。”約翰·納什(1994年得主):
2002年,影片《美麗心靈》包攬了當年包括奧斯卡在內的各種電影獎項,影片主人公原型納什因此為中國人所熟悉。同年8月,納什首次訪問中國,在北京、青島等地多次發表演講。
北京論壇上,納什再次出現在國人面前,并把話題放在了中美貿易摩擦上。他說:“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其實是溢價博弈論,我并不覺得這是件壞事,因為多方博弈的結果總會趨于平衡。”詹姆斯·莫里斯(1996年得主):
莫里斯擔任過國際計量經濟學會會長、英國皇家經濟學會會長。從1997年第一次來到中國之后,便與中國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在劍橋大學創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并擔任了中國政府的經濟顧問。
莫里斯的演講與研究領域與中國的發展密切相關: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征稅。對于逃稅問題他開出的藥方是:建立完整的審計體系,加強對稅收的監管。弗農·史密斯(2002年得主):
作為少數用實驗來研究經濟學的學者之一,史密斯最主要的貢獻是創造了“風洞試驗”理論,瑞典皇家科學院稱贊他為實驗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
史密斯也不是第一次到中國了。2003年底,他曾經應邀到北大作演講。在北京論壇上,他提出,美國和歐盟不應把中國看作一個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而應該將其看成一個合作者。克萊夫·格蘭杰(2003年得主):
計量經濟學家,他獲諾貝爾獎主要基于其在經濟學風險預測方法研究領域的成就。
瑞典皇家科學院這樣評價他,“他不僅是研究員們學習的光輝典范,而且也是金融分析家的楷模。”這次在北京,他的演講題目最為務實:經濟預測與北京奧運。愛德華·普雷斯科特(2004年得主):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商學院講座教授,循環經濟理論的奠基人。由于能將學術思想體現在實際運用中,他被當作貨幣及財政政策的智囊。
在北京論壇中,他對中國的建議是要建立一個好的體制,進行前瞻性的思考。參加完北京的論壇,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上海,出席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的學術活動,并與蒙代爾一起參加啟明·諾貝爾才富論壇。
作者:邱婷婷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