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最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藥品評審中心了解到,今年國內藥企和眾多醫藥科研院所到SFDA申報的幾百個新藥批號里,基本上都不屬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都是仿制藥。
“缺乏自主創新的新藥,5000多家中國藥企只能在低價仿制藥中惡性奪食,中國藥企只能靠賣苦力幫助世界藥企生產原料藥,長此以往,中國藥企將將會喪失市場競爭力!敝
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前科技部副部長吳樂山如是說。
北京琥珀光華醫藥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王力峰擔憂地表示,申報的所謂新藥,除了沒有創新性外,產品科技附加值含量不高,同質化的競爭還非常嚴重,企業研發的都是同類產品,只有靠打價格戰來獲取盈利機會。
而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王曉良則告訴記者,2004年我國醫藥產業在發揮部分產能的情況下,原料藥已突破80億噸,僅次于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基地西歐,位居世界第二。但由于國內藥企主要集中在低端品種,使得我國的產品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都很差。而在新型制劑及其出口、專利及創新藥方面,基本為零。
吳樂山分析,造成這一現象有很多原因,但主要的與我國過去幾十年來上百億元經費的投入基本偏向于“理論創新”(科學院、大學、研究所的基礎研究)和所謂的產業化支持如GMP改造,形成了大量毫無市場價值、無專利保護的實驗室研究成果和生產制造能力的過剩有關。而技術創新這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創新過程,卻成了政策和資金支持的真空地帶。
業內人士認為,制約中國新藥創新的另一瓶頸在于缺乏研究經費,在美國,生物醫藥公司的研究資金十分充裕,大部分來自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去年美國生物醫藥總市值9000多億美元;在韓國,則有LG、SK這樣的大集團介入創新藥領域的研發;在印度,其新藥國際化程度很高,多數創新藥研究資金來自于立足美國的印度企業,如阮氏、南新等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