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是壽險公司業績增長“臺柱子”之一的銀行代理保險業務,今年以來遭遇滑鐵盧。
“今年一季度,全國銀行代理的保險費收入205.5億元,同比下降19.5%。”中國保監會人身險部主任陳文輝表示。
而在上海,根據上海保監局公布的數據,一季度銀行代理業務收入9.8億元,同比下降
15.5%。
有專家認為,產品保障功能不強、手續費惡性競爭是導致這種局面的兩大原因。
2000年,國內保險業開始引入銀行保險,銀行保險落地生根,通過銀行網點代理銷售取得的保費收入突飛猛進。
從2001年到2004年的數據分別是:45億元、338億元、765億元和795億元。2002年和2003年紅火的時候,有的保險公司通過銀行渠道獲得的保費可以用“日進斗金”來形容。
然而,幸福總是短暫的。在2004年微漲之后,到2005年第一季度,銀行保險終于撐不住負增長了。
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認為,兩大原因導致銀行保險業務下滑。
一是銀行保險產品保障功能不強。銷售時片面強調投資分紅,不恰當地與銀行儲蓄利率相比,使用本金、利息等銀行儲蓄的概念,使客戶誤以為買的保險是一種儲蓄品種。實際上,這種保險既沒有保障功能,分紅也達不到客戶的預期。
二是銀行保險的合作只限于簡單的代理銷售模式,彼此沒有長期的共同利益機制,合作關系不穩固。
隨著保險公司的增多,競爭的加劇,銀行代理渠道成為稀缺資源,代理手續費越來越高,保險公司只好限制業務規模,從而使得業務萎縮。
據透露,2000年時,保險公司給銀行的手續費是千分之二。而到目前為止,一些新的小型保險公司為了能與大保險公司爭奪銀行網點,手續費已經增加到3.5%甚至4%。
上海保監局認為,這使得很多保險公司無利可圖,只有主動退出競爭或大幅壓縮業務規模。
作者:秦曉華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