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節,媽媽會自己裹粽子,與路子自己做粽子不同的是,我們用很寬的竹葉。市場上有曬干捆成一扎扎的竹葉賣,買回來放在熱水里泡,用刷子把竹葉的兩邊都刷一遍,過涼水,再反復數次,竹葉才算洗干凈,放在水里一直泡到要用時拿起來,稍稍晾干;綁粽子的繩子是用干水草撕成細細的一條再聯成一個繩球,像毛線球那樣:米要用上好的糯米先用水泡一會,撈起晾干水分備用;剝了殼的綠豆(有時跟米混一起了)或瓜子豆(這豆大顆,口感好);咸蛋是自己用鹽水腌的,只要蛋黃不要白;紅藍葉子(一種如薄荷樣的植物),本來是綠色的,
把它剁碎放飯里蒸兩三次,就會成暗紅色,比較奇怪的一種植物;還有必不可少的帶皮的肥豬肉,切成不厚不薄的長方形,用剁碎的紅藍和適量的鹽拌好;這些是我家做咸粽子必需的材料,少了哪一樣都不好吃。裹粽子時米放兩頭,餡放中間;裹粽子的最要緊一條是扎繩子時一定要緊實,不然松垮垮的不好吃,粽子形狀有方形菱形三角形,媽媽扎的粽子最實了,餡的味道也調得很好。
另有一種甜的枧水粽,材料比較簡單:用枧水腌過的糯米和斬成一小條一小條的蘇木(也不知道是什么樹來著,放水里煮時會變紅色),把蘇木放在粽子的中間,什么都不加,這個枧水粽吃時要醮砂糖才好吃。但現在有主婦會把煮好的紅豆沙放中間做餡,味道也不錯。
煮枧水粽時就簡單了,水里面放幾條蘇木就行,出來一鍋水都是紅色的,就在不斷換煤球和加熱水當中,大概煮上七八個小時(比用高壓鍋好),香噴噴的粽子就好了,米軟了滲透著竹葉的清香,豆爛了,肥豬肉也煮爛了,入口而化,真好吃。那以后的幾天,咱的早餐午飯晚飯就都吃它了,用廣東明火白粥送。
五月端午節,吃媽媽裹的粽子是一種幸福。
寒號鳥
(日京/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