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部委專題--商務部 > 正文
 

創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的商貿集團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3日 08:26 商務部網站

  我國物資系統經過改革開放25年來的大調整,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格局。可以這樣描述:省市以下的物資企業基本上改制完畢,省市物資集團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導、非國有企業為主體,大型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為龍頭、中小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當家的總格局。進入21世紀,各省市物資流通企業逐步進入新一輪的發展期,做大做強,加速發展,做不大的已經開始逐步萎縮,兩極分化。從總體上講,已經進入了新的一輪發展時期。

  一、在新一輪發展時期,物資企業發展有四種形態

  一是向中國式綜合商社或商貿集團的模式發展。實事求是地說,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一直是重生產輕流通,當時重點考慮鋼鐵、石化、電力企業如何搞大,對流通業特別是生產資料流通如何做大做強,重視得很不夠。現在看,如果沒有新型現代流通方式,沒有一批大的商貿集團,如何與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相匹配?今后中國的流通是中小企業當家,因為我國太大,要靠中小企業來安排就業,但主導的必須是大的企業。因此,我們必須要考慮如何做大做強流通企業的模式問題。那么中國式綜合商社或商貿集團應該怎樣發展?我認為,當前應充分重視和研究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我們面臨發展大商貿集團的環境。我國流通企業集中度不能適應工業產業的集中度。鋼鐵、石化等企業搞得很大,沒有流通企業和他相匹配,矛盾大,阻礙經濟發展越來越明顯。入世后,進來的跨國公司都是“大佬”,還有大的跨國公司陸續進來。我們的流通企業有幾個能與跨國公司抗衡?第二,中國式綜合商社或商貿集團,應以貿易為主,多業發展。但有的企業貿易可以內貿為主,有的可以進出口為主。我們的經濟是內需主導型。第三,采取股份制形式。大家可以探討,股份制如何發展,誰進來,如何上市,目前沒有統一的模式。第四,以供應鏈為核心來研究商貿集團。把上下游企業形成供應鏈。將制造業、流通業、分銷業、銀行以供應鏈為核心,真正形成產業鏈。香港利豐集團是個貿易公司,但不是個純貿易公司,他有許多虛擬工廠和產品,沒有1平方米的工廠。他通過品牌生產產品,利用電子商務運作,滿足歐美市場需要。第五,我們要背靠產業和銀行。大的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模式,一種可以是背靠產業集團或銀行發展,這是日韓模式;另一種可以是單獨發展,這是歐美模式。無論是日韓模式還是歐美模式,如果適合我們某些企業的特點,也都可以借鑒。第六,必須采用新的流通方式,不能用原來的方式發展。即使是大的批發商,現在也要發展電子商務,發展無形市場和要素市場。不僅搞商品貿易,還要大量做服務貿易,通過增值服務提高企業效益。例如安徽徽商集團,它的一大主業是原有的生產資料經營,第二塊是在物流集團把商業集團兼并基礎上,大力發展零售業,第三塊是農村生產資料的連鎖經營,第四塊是房地產開發,第五塊是涉足金融業等。從目前各業態的發展看,徽商集團的綜合商貿集團的雛形已見端倪。二是堅持以原有的生產資料經營為主業來發展。比如浙江物產,它的主業就是生產資料經營,有少量的生活資料經營,內貿為主,外貿也做,現在也在發展現代物流業、電子商務等,但是原有的生產資料經營主業不變。2004年其經營額可望達到400億元。三是通過新的流通方式來發展。比如廣東物資集團,一是汽車搞全省連鎖,銷售量居全國第一;二是向現代物流業發展,主要是鋼材的配送中心,加工配送量非常大;三是搞電子商務,大量的資金投向信息平臺。另外,廣東物資集團還搞了幾個大市場,在廣東省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辦法就是通過現代流通方式來重新整合資源進行發展。所以,他們提出要把廣東物資集團培育成為大批發商、大零售商、大物流商、大市場集成商。四是以自己為核心形成供應鏈。天津物資集團就是采用這種模式,以自身為核心鏈接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鏈接金融企業與生產企業,形成供應鏈,所以他們的銷售額增長特別快。原物資部部屬的一些物資企業,現在變為兩大集團,一個是華星集團,一個是誠通集團。誠通集團明確定位是一個物流集團,所以,它現在向著我國一流的物流企業方向發展。華星集團是以汽車貿易、房地產、金融、設備制造業的方向發展。以上企業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但主業都沒有變。

  二、物資企業要認真研究和解決好八個熱點、難點問題

  一是產權制度改革。對產權制度改革,我們的觀點非常明朗,我不主張省市的物資企業建立國有獨資企業。這樣沒有必要,因為都要進行股份化,不能說省里面物資企業不是國有獨資了,這個省里的生產資料供應就完全癱瘓了,不可能。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通過改制怎樣做大,全國做大的20家流通企業,相當一部分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做大,國家也照樣扶持。只要你做的大,可以成為龍頭企業,可以成為跨國公司,不管所有制。所以,在今后產權制度改革上,應該是經營者逐步持大股。二是怎樣處理債務問題。債務問題是企業比較難辦的問題,也在采取多種辦法來解決。第一種辦法就是將債務捆綁之后,交給銀行的資產經營公司。第二種辦法就是政府采取措施,減免或注入資金。如重慶物資集團通過轉換土地性質的辦法,增加了6000萬元的注冊資金;上海物資集團一開始的確很困難,上海市委、市政府在討論上海物資集團還要不要存在,但后來考慮到上海物資集團的確在計劃經濟時期對上海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所以市委、市政府給了上海物資集團一些政策,特別是在債務上采取了一些扶持措施。第三種就是想辦法通過由外資、民營企業或其他股份制企業入股注入資金,減少資產負債率。另外,也可以采用資產置換的辦法。目前相當多的物資流通企業采用“脫殼”的辦法,就是把原公司放著,將優良資產剝離成立新公司,新公司與原公司無任何經濟關系。經過這10年時間,企業的債務問題我認為在許多地方基本上已經處理的差不多了,路也走出來了。三是職工置換身份問題。我主張有條件的企業一定要進行國有職工身份置換,國有企業今后不可能承擔職工的無限責任。但是有一條,我們在職工身份置換的時候,只要有條件,應該善待職工,能把水平提高的要盡量提高,我講句心里話,整個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國有職工是做了重大貢獻的。現在有許多人想不通,比如老紅軍、離退休干部,過去是把腦袋放在褲腰帶上,現在才掙幾個錢,而現在許多小年青掙的很多,幾百萬、幾千萬,他心理不平衡。我們說這是一種社會進步。改革開放也是一樣,很多國有企業過去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改革是必然的,國有企業現在這種體制在阻礙經濟的發展,必須改革,但我們的國有職工的確是做了貢獻的。所以我們在改革過程中,在職工身份置換過程中,只要有條件就應該善待職工。物資系統在職工身份置換過程中,我們還沒有聽到發生一些大的請愿、靜坐等不穩定的事件,小的問題是有的,說明廣大職工是非常理性的,通情達理的。四是核心競爭力問題。核心競爭力是有一定的固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物資系統的核心競爭力基本上是我們原來的主業,但相當一部分已被淘汰,比如原來黑色、有色、汽車、木材、機電、建材、農機、再生行業等。現在大部分的物資系統只有一兩項,其他的都放棄了,因為其他的不能形成盈利點,抓幾項來形成它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成都物資公司的餐飲業就搞的不錯,它可能成為一個盈利點,有些地方搞旅游業來形成它的盈利點。所以,物資企業在調整過程中一定要抓核心競爭力,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該放棄就要放棄。五是新的流通方式問題。我們必須知道現代流通業也是一種生產力,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連鎖經營、傭金代理等都是現代流通方式,我們要適應這種變化,利用新的流通方式,大家在這方面多想想,要有一個認識。六是關于企業文化問題。企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以前到日本和韓國考察時,看到日本和韓國的企業把西方管理和我們中國的“孔孟之道”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有的企業文化,這種企業文化的凝聚力非常大。我們傳統的那套管理方式已經不太適應今天企業的發展,必須有所創新,我們的職工應該是一個整體。我們在研究德國的企業文化時,每年員工的培訓經費是多少,完不成任務是屬于違法的,員工的培訓是一種法定的權利,使所有員工有一種高素質,這是一種企業文化。現在一些國家都是鼓勵員工創新、提合理化建議等,把企業員工當作一種很重要的力量,在西方管理學當中叫行為科學,就是研究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在日本考察我感受特別深的是,我們中國過去的人事管理部門,就是根據領導的任務,那里有幾個編制,我給他調過去,這里有幾個編制,我給他招聘過來;而國外的人事管理部門就是研究你這個人,要是你在崗位上只能發揮60%的積極性,那絕對不行的,為什么40%的積極性發揮不出來?第一崗位不合適,第二知識量不夠。怎么辦?第一給你調換崗位,可能會發揮80%的積極性;第二你缺知識,給你培訓、充電。這就是我們人事部門的責任,這里面很多都是包含企業文化的理念,也包括服務理念。七是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我們要研究企業文化,怎么樣去創造財富,怎么樣發揮人的積極性,并給合理合法的待遇,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很容易把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混在一起。員工叫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層叫人力資本開發,在勞務市場上一般的勞動力,根據能力可能一個月值3000元,而經理人員可能在市場上是年薪100萬元,因為他不是一般的資源而是一種資本。進入市場經濟以后,大家都逐步認識到這一點,因為企業的發展,特別是股份制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它并不是所有的職工決定這個企業命運,而是企業的經營者決定這個企業的命運。八是關于黨的工作。各省市物資企業應該繼續加強黨的工作,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要保證黨的政策貫徹和執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確是思想多元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有基本的目標,黨組織必須要在任何企業和單位保證方針和政策的貫徹落實。中國要不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回答是肯定的,但我們要認真總結前蘇聯解體的經驗教訓。我們不能一講政治體制改革就向西方學習,美國有美國的模式,中國有中國的模式,現在一些外國國家領導入到中國來學中國的模式。對美國威脅最大的是中國模式,不是中國的實力,中國的經濟實力對它威脅不大,而中國模式在世界影響很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照樣可以使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極大的改善,中國模式和美國的民主模式是可以抗衡的。當然,我們還要去提高,我們很多地方是不完善的,包括黨內的腐敗、政府的腐敗,還的確存在很多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們要認真貫徹和落實。我們搞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離開了這個宗旨,搞改革是沒有任何目的的。我們各省市物資企業的黨委,要很好地研究這些問題,怎樣提高我們的執政能力,提高對企業的領導能力。作者:丁俊發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中經網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周 杰 倫
無與倫比時代先鋒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