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貝寧首都科托努召開了西非四個主要產棉國(馬里、布基納法索、乍得和貝寧)和歐美、世貿組織代表參加的國際棉花會議,會上,貝寧代表闡述了貝寧長期以來依賴棉花產業發展經濟、產業面臨的問題及其改革措施,希望國際社會給予支持、理解,并提供有效的幫助。
一、貝寧棉花經濟狀況
貝寧是個西非農業國家,棉花生產在貝寧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角色,也是貝寧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004-2005棉花軋季,貝寧共產棉花45萬噸,產值達1.22億歐元,有32.5萬人從事棉花產業的開發。棉花出口收入額占官方出口收入統計的80%,占貝寧財政總收入的45%(除關稅外),為國民生產總值(GDP)貢獻了14個百分點。
在工業領域,棉花產業在貝寧工業中所占的比重為60%,它有18個軋棉廠,5個紡織廠、3個棉子油廠。每個軋棉季節生產耗時6個月,能解決3500個就業崗位。此外,棉花產業還帶動了諸如交通、工藝品、商貿和建筑等產業的發展,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貝寧棉花產業孕育了貝寧私有領域的蓬勃發展,也誕生了具有專業化性質的農民組織,貝寧棉花產業成為貝寧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產業,它早已成為貝寧減貧計劃中的戰略工具。但是由于國際市場環境的影響,貝寧棉花產業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造成其生產力低下,發展失調。
二、改革措施
面對棉花產業發展所遇到的困境,貝寧政府積極應對,為挽救棉花產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早在1991年,貝寧政府即出臺了《農村發展政策宣言》(下簡稱宣言),提出棉花產業私有化設想。到2000年,政府重新審議了《宣言》并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同年5月份,貝寧政府再次針對棉花產業經營自由化問題展開討論,并最終達成共識,形成了指導性的《意見書》。通過這些改革,國家將其肩負的棉花產業管理職責交與了私人經營者。
首先,逐漸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料經營自由化,私人經營份額從1992年的20%到1993年40%,再由1994年60%到1999年的100%。其次,軋棉領域向私人開放,并提出對國家農業促進公司(SONAPRA)進行私有化。但是,為保證2004-2005年軋棉季節的順利開展,貝寧部長內閣會議于2005年1月15日決定暫停SONAPRA的私有化進程。
為適應棉花產業的改革,貝寧政府成立了眾多的管理機構,其中代表性的有:貝寧農業生產者聯盟(FUPRO)、貝寧軋棉者專業協會(APEB)、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專業集團(GPDIA)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管理與供應合作社(CAGIA)等等。
三、貝寧棉花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貝寧棉花產業面臨的問題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內部問題,主要表現在貝寧棉花產業改革拖泥帶水、眾說紛紜,造成對SONAPRA進行私有化招標時出現多次反復,以至最終暫停,從而產生眾多矛盾;改革中設立的眾多管理機構間缺乏協調,造成行業間的信任危機,從業者不遵守行業協議,破壞棉籽商業化機制,軋棉廠隨意取消軋棉計劃,在棉農中造成極壞影響,影響棉農的生產積極性。二是外部原因,主要表現在國際市場因素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世界棉花產量的提高、匯率因素造成的價格上揚、生產資料的漲價,歐、美國家對其棉花出口的持續補貼也成為不利于貝寧等西非產棉國棉花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這些補貼造成了世界棉花市場的失衡發展。
四、國際社會的反應
在此次國際棉花會議上,與會各方代表紛紛表示將在尊重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協助西非產棉國增強棉花產業的競爭力、改善其棉花產業結構,建立世界棉花市場價格協調機制、保持西非棉花產業的平衡發展,同時建立旨在減少影響棉花價格和棉農收入的緩解機制。
(信息來源:紡織服裝頻道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