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家張軍的眼中,實現“中國創造”還是應遵循最自然的市場規律,無須組織一場“大躍進”。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軍日前在“中國創造”上海論壇上指出,之所以今天我們還沒有從“中國制造”跳到“中國創造”,那是因為企業家很明顯地意識到,依靠中國目前大量的投資機會所帶來的回報,遠遠比投身研發得到的收益來得更為容易與豐厚。
中國投資收益高于研發
“中國投資的機會太多,美國投資的機會遠遠小于中國。”張軍分析,美國從事研發的激勵主要是來自于資金的稀缺性。在這個國家,如果資金不投入到研發領域,基本上很難有所回報。有此作為驅動力,企業家才會不斷進行研發,從而追求高端。
但目前在中國有大量的投資機會,這也就是中國經濟比美國增長快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國的企業家完全可以抓住比研發更容易產生回報的機會,并憑借他們的敏銳性盡快地捕捉到這些機會。
不排除個別在研發上的成功案例。張軍表示,有些企業可以在某一研發方面有比較多的投入,但是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及經濟發展的政策,快速提升到高端產業并不符合中國國情。
中國是大國經濟,發展的任務比較重。人均GDP目前僅僅是美國3%的中國,從現在比較低的人均GDP跨越到比較高的發展水平,還有相當長的道路。因此,中國面臨最重要的問題首先是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所得。
中國現在有這么多的潛在投資機會,我們需要有企業家來捕捉這些機會,這樣才可以使中國經濟更快地增長。從總體上講,即使我們有研發的良好愿望,但“中國創造的春天現在還沒有到來”。張軍表示,我們可能還要走相當長的路來完成中國制造這條路。”
創造在中國并不等于“中國創造”
現在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將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為什么依然是中國制造主導中國經濟發展,還沒有跳到中國創造呢?
張軍解釋,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這種現象是“創造在中國”,而不是“中國創造”,如同沒有人把軟件研發放在印度一樣,這并不是由“中國制造”發展到“中國創造”。
中國不應該“快速跳躍”到“中國創造”,并以這種方式去贏得世界尊重。張軍表示,因為它會讓我們喪失掉自己的經濟發展,付出貧窮的代價。以韓國為例,它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根據目前的統計,韓國的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是非常高的。日本花費了十幾年實現科技起飛,但韓國只用了八年就完成了這一任務,很快地解決了研發起飛的問題。
但是,如果關注到經濟的增長,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相比,反而是把自己一些賺錢的東西放棄掉了。韓國和我國臺灣在很多領域的起步是差不多同時的,但是韓國要占領高端,把資金放到研發上去。因此,雖然韓國把汽車賣到美國去了,但是在這個領域它是不賺錢的,它反而扔掉了自己賺錢的東西。
“中國在研發方面和印度一樣,擁有非常好的人力資本存量,一旦在研發方面形成了氣候,中國的起飛將會更快。但是我們現在要分析中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張軍認為,中國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提高國民所得,中國經濟已經融入世界經濟了,能夠在世界鏈條中找到一個區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不能因為急于“攀高枝”,而喪失了眼下很多更為容易獲取的投資機會。
在市場經濟下,企業家的功能就是要發現投資機會。如果有更多的人發現,離開了研發,很多的投資機會都沒有辦法賺錢,那么他們自然就會投資研發。所以從經驗及理論上,“中國的企業一定會走到進行自主知識產權研究的那一步,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會迎來這樣的春天,但是沒有必要組織這種類似‘大躍進’來迅速跨越過去,走向高端。”張軍說,“如果我們過于急迫地向中國創造發展,會讓國內的企業家變得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