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 年 1 月 1 日起中國公民出入境、外國人出入境每人每次攜帶人民幣限額由原來的 6000 元上調到 2 萬元。這是12年來央行首次上調人民幣出入境限額。
業內人士認為,覆蓋在出境游便民措施外衣下的此舉,不僅是對人民幣區域國際化現實的承認,而且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積極推動力。這表明,人民幣的國際化雖顯低調,但卻在急速潛行。
一、管制政策大調整
2004 年 12 月2日,央行在其網站上表述:“鑒于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化已經是事實,我國的貨幣政策,包括人民幣現鈔發行及回籠計劃、外匯儲備的流動性安排等都需要適當考慮上述變化,做出相應調整。”
不難看出,政策的調整是基于對人民幣在區域性國際化現實的承認。而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有兩個渠道,一是對外投資,二是在進口貿易中以該國貨幣結算,并維持貿易結算赤字。
首先付諸實踐的是放松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制,包括境外投資外匯資金來源管制政策和境外投資匯回利潤保證金制度。如從 2002 年 10月1日開始,中國部分放松了境外投資外匯資金來源管制政策,允許部分地區企業購匯進行境外投資,試點地區可在所獲購匯額度之內批準符合條件的無自有外匯企業用人民幣購匯向境外投資,取消等于現匯投資額5%的匯回利潤保證金,允許對境外投資的企業將利潤及其它收益留在境外自行使用,并放松其他多項管制。
2003 年 7 月8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關于退還境外投資匯回利潤保證金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自即日起將己經收取的保證金退還給相應的投資主體。
10 月 15日,中國國家外管局又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03]120號文),增加部分地區作為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改革試點。截至2004年 6 月 30 日,全國共批準了 20 個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改革試點,批準額度 22.8 億美元。
2004 年 11 月 16 日,中國央行再發布《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售付匯管理暫行辦法》,從而為合法資產轉移海外開了綠燈,規定自同年12 月1日起,放松對移民將合法財富轉移海外的限制。而此前,政策只允許個人財產性收益可以匯出,本金和資產變現的部分不允許匯出。
同年 11 月17日,中國央行又調整境內居民自費留學購匯政策,自費留學換匯進一步放寬,學費按照境外學校錄取通知書或學費證明上所列明的每年度學費標準進行供匯;生活費的供匯指導性限額為每人每年等值2萬美元。
二、地下轉移陽光化
“人民幣國際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民幣現鈔以及用人民幣表征的金融資產的境外穩健輸出,形成一個富有流動性和受投資者歡迎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進程。”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教授如是說。
以往中國國內居民一旦移民海外,在國內遺留的財產只能托付給親友保管,不能通過購匯的形式帶出國,同樣,境外遺產繼承人也不能將所繼承的財產帶出國。這些限制是由當時國內的外匯儲備形勢決定的。
那時候,中國國內的外匯儲備相當緊張,而人民幣又不能在境外流通。一旦居民轉移國內的財產勢必對原本吃緊的外匯儲備造成不小的沖擊。因此只有在國內的投資所得(包括租金、工資或分紅等)可以轉移出境,本金不能出境。
由于外匯管制,個人合法財產只能“非法轉移境外”,長期以來部分中國公民按照合法程序移居境外,但為支付境外生活費用等,不惜以較高成本和風險,通過一些非法渠道將境內資產轉移出境,一定程度地助長了部分外匯非法交易活動。
而此次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售付匯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為個人合法財產對外轉移提供了正常途徑,就會透明很多,人們不必像過去一樣成天琢磨著如何來轉移自己的財產,這既有利于國家監管、規范這部分資金的流出,也有利于節約人們和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博弈而造成的無謂損耗,個人也不必承擔額外的風險。筆者同時認為,《暫行辦法》的實施可以有效地解決非法洗錢活動等問題。
允許個人財產合法外轉可以緩解國家巨額外匯儲備的壓力。預計中國外匯儲備 2005 年底可達到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增加過快,導致貨幣投放量過大,不利于貨幣政策發揮作用。另外,美元的持續貶值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過大,國家此次放寬個人財產對外轉移,不僅僅是迎合了個人的需求,也是央行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舉措之一。而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民的財產權受法律保護。境內居民個人移居境外后,如果其財產不能相應轉移,公民財產權利的行使就受到了限制。《暫行辦法》的實施,有利于充分保障個人法定財產權利。允許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實際上是從一個方面宣示了中國向世界主流文明邁進的決心和步伐,同時也是一個大國對自己和自己的公民越來越自信的表現。這點是最重要的。
現在,國際上的主流觀點是,如果中國大陸經濟保持 20 年來的發展勢頭的話,人民幣勢必將成為一種全球性的主要貨幣。
央行的《暫行辦法》標志著人民幣朝著自由兌換再邁出一大步。因為移民轉移和遺產轉移是資本項目交易的兩項基本內容,發達國家對這兩項交易基本沒有限制,部分發展中國家也放松乃至取消了限制,或者有明確的審批規定。適當放松這方面的管制是中國內地對個人財產轉移管理的一項重大突破,進一步推動了人民幣可兌換進程。
三、可兌換區域擴大
事實上,一些周邊國家對人民幣需求正不斷增加。2000 年 5 月,東盟10國和中、日、韓財長會議上通過《清邁倡議》后,中國分別與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日本、韓國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隨著邊境貿易的發展,人民幣在俄羅斯、蒙古、越南、緬甸、尼泊爾等周邊國家也逐漸成為邊貿結算的主要幣種。
而且,自 2005 年 1 月10日起,中國銀聯正式開通了人民幣銀聯卡在韓國、泰國和新加坡的受理業務,屆時,內地銀行發行的帶“銀聯”標識的人民幣卡,就可在上述三國貼有“銀聯”標識的自動柜員機(ATM)和商戶銷售終端 (POS) 上使用。這是人民幣銀聯卡真正意義上的“出國”。
中國國際金融研究所的有關專家指出,此次銀聯卡跨出國門,是銀聯卡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也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這不僅有助于提高人民幣的地區影響,也有利于提高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統計表明,去年中國出境總人數 2022 萬人次,超過 1700 萬人次的日本,成為亞洲第一旅游客源國,并躋身全球出境旅游消費前10位。以往,中國人出境游消費習慣攜帶大量現金,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如果中國保持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人民幣在國際上日益流通,最終達至自由兌換,甚至如日元那樣成為亞洲主要貨幣,在亞洲和國際金融市場扮演重要角色,并非不可期待。
比如,東南亞經濟格局基本上是出口經濟,為應對1997年金融危機、促進出口,東盟各國無不采取貶值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堅守匯率至今8年,堅持讓利政策,穩定后院;同時,由于人民幣不貶值,成了堅挺貨幣,形成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大面積流通的態勢。
事實上,人民幣已經成為與那些貨幣較疲軟或不能進行自由兌換的國家進行交易時備受歡迎的一種貨幣。如早在 2002 年5月,越南官方已開始給中越邊境地攤銀行發執照,令其走向合法化。
進一步分析后,可以認為,人民幣如果真的成為東盟區域化貨幣,好處有二:一是鑄幣稅,東盟各國使用人民幣,必須向中國出口貨幣,中國等于無償獲得商品消費;二是匯率避險。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國內企業無匯率風險,從理論上看,對東盟實施先期收獲政策,中國并不是真的很虧。
當然,東盟人民幣區域化有沖擊國內貨幣政策的危險,但從政策角度看,東南亞整體經濟能量較小,較好的做法是保持密切關注,讓市場機制自然發展,中國借機積累管理上的經驗。如果人為鼓勵或制止,一方面容易引起政治反彈,另一方面管理經驗跟不上,反而控制不住。
當然,由于長期計劃經濟留下的種種弊端,中國的金融體系尚未健全,貨幣管制的完全取消,很容易使人民幣成為國際炒家上下其手的目標,并且沖擊中國的金融穩定。
因此,人民幣國際化必須按部就班,依據內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自身的需要去調整。
作者:金名 聯合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經濟師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