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充分認識經濟基礎情況 積極構建“和諧湖北”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31日 17: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省委、省政府提出推進“和諧湖北”建設,這是推進湖北新階段發展的重大戰略工程。圍繞“和諧湖北”建設偉大戰略的實施,必須充分認識當前湖北現實經濟基礎、社會結構、人文環境,以及面臨的挑戰。為此,本文利用相關統計數據,從對構建“和諧湖北”的基本內涵、意義、問題、構想、對策等方面提出了初步思考,供領導參考。

    一、構建“和諧湖北”是歷史與現實的必然選擇

    構建“和諧湖北”是當代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給我們提出的時代課題和戰略目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們認為,和諧湖北,是指在湖北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共處、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大同社會。基礎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共處,目標是實現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以及大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和發展成果的社會。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社會各階層和睦相處,社會成員各盡所能,人民的聰明才智全面發揮,人的基本權利和需求得到滿足,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

    科學的發展觀所追求的,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全面發展的含義,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要求全面發展所包括的各個大的方面及其各個組成部分在發展中都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不僅是同向發展的,而且發展速度或數量比例關系是相互適應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是強調發展進程的連續性、持久性。其發展的目的是以人為本,發展的道路是協調的、可持續的,這正是一種和諧的境界。

    (二)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但經濟發展不等于社會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各種社會問題并沒有自動隨之解決,有的矛盾甚至有所加劇,諸如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誠信機制不健全、自然環境的破壞、災害的頻繁發生、資源的浪費,人口的過快增長、新疾病的威脅等等,都沒有在經濟增長中得到很好的解決。目前湖北人均GDP已經越過1000美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已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強烈需求,要求改變城鄉結構、就業結構遠遠落后于產業結構,改變社會保障建設落后于產業建設,改變對資源的浪費落后于對資源的保護等等狀況。因為這些現狀問題的存在將直接危及社會的穩定。所以,促進社會與經濟同步協調地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才會和諧。

    (三)是湖北率先實現“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要實現湖北在中部地區的率先崛起,不僅僅包括經濟的振興,也應包括社會的進步、文化的復興。湖北和諧社會時代的到來,也是湖北在中部乃至全國崛起之日。

    二、構建“和諧湖北”的現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經濟發展階段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化中期轉變,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社會發展從單一的社會形態向多元化的社會轉變。在這一深刻的社會經濟生活歷史變遷中,一方面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另一方面從這些年發展的實際來看,在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以后,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一)經濟發展水平步入工業化中期,但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

    統計數據顯示,90年代中期后,湖北進入了經濟起飛階段,經濟結構的轉換速度也相對加快。2004年湖北人均GDP達1270美元,處于工業化起飛階段。經濟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2004年全省三次產業的增加值構成為16.2:47.4:36.4,與1990年相比,第二、三產業分別提高了9.4、9.5個百分點,第一產業下降了18.9個百分點。2004年湖北就業人口的產業構成為47.7:20.5:31.8,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轉移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湖北城市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城鎮人口的規模不斷擴大,2004年湖北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到43.7%。

    但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仍較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不夠協調。一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存在較大偏差,2004年湖北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3.8%,同期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52.3%,二者偏離31.5個百分點。就業結構轉型滯后,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遠高于其增加值比重,農村還有大量剩余勞動力。長期以來,湖北比較勞動生產率始終小于1,1980年為0.49,1990年為0.57,2004年為0.34,而非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始終大于1,農業與非農業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城鄉二元結構對比系數介于0.2-0.4之間,而發達國家一般在0.5-0.9,說明湖北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非農業,城鄉經濟的二元結構特征突出。二是工業化與城鎮化不協調,城鄉社會結構轉型滯后,城市化水平總體上仍落后于工業化進程。1998年世界城鎮化水平平均為48%左右,西方發達國家平均為78%左右。目前湖北城鎮化水平為43.7%,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三是湖北區域發展不平衡比較突出。2003年,土地面積和人口占全省9.6%和20.1%的五個大城市(武漢、黃石、十堰、宜昌、襄樊,不含市轄縣),GDP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占全省的44.7%和42.3%。縣域經濟實力薄弱,2004年湖北省64個縣市(國家口徑,不含市轄區),土地面積占全省的82.2%,人口占全省的67.8%,實現GDP只占45.0%。財力嚴重不足,全年縣域地方財政收入只占全省26.5%,但財政支出卻占31.8%,尤其是欠發達縣市,財政收支缺口逐年擴大,大多數縣市依靠財政轉移支付。

    ――經濟發展較快,但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僅以教育和衛生事業為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湖北基礎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工作很有成績,但是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還不夠理想。資料顯示:2000年湖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湖北仍有9%的成人是文盲。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上,近幾年來湖北省下滑的趨勢雖有所抑制,但在校學生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能滿足廣大企業經濟發展的需要。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每萬人中在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湖北省為31.5人,不僅低于全國35.5人的水平,而且還低于湖南33.7人、江西36人等周邊省份的水平。

    文化事業投入經費低于全國水平,近幾年來,湖北文化事業投入總量逐年增加,2001年財政投入27524萬元,2002年33294.2萬元,2003年35864萬元,但從人均文化事業經費的水平來看,全國為6.5元,湖北省為5.56元,湖北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湖北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城鄉之間分布很不平衡,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十分嚴重。近幾年來,湖北省衛生資源逐漸向大城市集中,而大城市衛生資源又主要向大醫院集中,在縣以下醫院特別是鄉鎮醫院,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差,技術力量匱乏的情況。據統計,在全省衛生技術人員和醫院床位數中,占全省約60%的農村人口的鄉鎮醫療機構,其衛生技術人員和床位數分別只占27.56%和23.01%,城鄉差距較大。尤其是在全省的行政村中,還有37.93%的村沒有設置醫療點。農村衛生機構設施條件差,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得不到有效保證,農民看病難和因病致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就必然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二)以民為本的社會初步顯現,但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夠協調。

    近年來,全省富民進程明顯加快,城鄉居民收入擺脫了低速增長的狀況。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000元,達8023元,比上年增長9.6%。農民人均純收入2890元,增長12.6%。人居條件不斷改善,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和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繼續增加。社會保障能力有所提高,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政府部門組織開展了清欠農民工工資、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認真清理挪用、截留、拖欠農民征地補償費問題,查處了城鎮拆遷中侵害居民利益的問題、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中造成職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以及教育亂收費、醫療亂收費等,有效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但社會群體之間由客觀因素和制度因素造成的利益關系巨大落差也逐步顯現出來。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很多國家都面臨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挑戰。收入差距過大,超出社會群體的承受力,就會對社會穩定構成重要威脅。近幾年湖北省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相當大。2004年全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023元,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890元。城鎮人均收入是農民人均收入的2.78倍,城鄉居民收入比大大超過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198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43:1,1995年為2.66:1,目前已經達到2.78:1的高水平。大多數國家這個比例不到1.5:1,湖北省農民收入水平大體上比城市居民落后10年。行業之間的收入分配也不夠合理,2004年居于壟斷地位的電力、金融等部門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14390元,而居于競爭的零售業的平均工資為6923元,二者之比為2.1:1。從收入的社會結構看,2004年湖北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和農民均在60%左右,其中,城市居民為60%,農村居民為68.9%,社會結構類似金字塔型,缺乏穩定性。

    ――社會安全體系不完善。本文所指的“安全體系”主要包括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保障。目前,湖北在社會治安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建設還不到位,尤其是社會保障很不完善,體制性問題比較突出。隨著經濟成分的多樣化、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用工制度的市場化等導致人民內部矛盾增多,給社會管理帶來了許多新問題,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2004年,全省刑事案件立案14.3萬余起,破案6.92萬起,破案率為48.3%,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以及社會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治安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在當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由于總量性、結構性、素質性多重就業矛盾交織,加之就業彈性系數長期下降,就業再就業任務依然繁重。據2004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4年湖北省城鎮調查失業率仍居9.24%的高位,勞動力資源利用率較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4050”等困難群體仍有10萬多人,且大多游離于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之外。按國際通行標準,湖北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社會保障體制建設滯后于人口老齡化進程。目前全省養老保險征繳收入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支付需求。同時,對非公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轉移勞動力等群體的社會保障不足。

    ――社會階層之間不平等。當前由于城鄉差別而產生的就業、教育及權益不平等問題比較嚴重。由于教育資源在城鄉分布上的顯著差異,導致人口受教育不平等。從教育資源來看,2004年,湖北城市居民人均年教育支出939元,是農村居民教育支出的3.8倍。縣域農村與城區學校在教育投入、教學質量、師資力量和生源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2003城市平均每人財政預算教育支出181元,農村每人僅100余元。農民進城務工的就業環境有所改善,但由于長期以來城鄉政策的影響難以徹底消除,對農民工的就業歧視現象仍然存在,就業中農民工權益被侵害問題也較為突出。據2004年調查,有52.5%的外出人員的合法權益受過不同程度的侵害,有的還受到多種不法侵害。其中勞動強度加大,工作時間延長的比重占62.8%,拖欠勞動報酬的占13.8%,在應聘時受到歧視和被中介組織欺騙的比重分別占13.3%和10.2%。

    (三)環境保護力度加大,但生態失衡與資源的濫用仍較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省環境保護取得顯著的實效。不僅確立了人口、資源、環境的政策體系,還推行了環境保護的法制和管理措施。礦產資源開發的有序性得到提高,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永續利用資源的可能。

    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也步入高峰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一是水資源環境質量日益惡化。近幾年,雖然湖北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經過整治逐年減少,但由于排放基數較大,治理投入有限,再加上新的生活污染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湖北省水污染呈日益加重的局面。長江、漢江支流11個監測斷面中,僅有36.4%的監測斷面水質符合功能區劃類別,湖北省武漢、黃石、鄂州、襄樊、十堰、荊門、荊州等7個城市的內湖和小清河、唐白河、竹皮河、漢北河、黃柏河、漳河、東荊河等11條納污河渠的水質劣于五類水質標準,大部分已喪失水體功能,水質污染嚴重。二是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由于有些資源開發利用不當,生態破壞日趨嚴重。湖北森林資源數量少,質量差,加之湖泊的大量減少,洪水的調節能力降低,削弱了湖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功能。湖北省現有森林面積482.84萬公頃,占全國森林面積的3.6%,森林覆蓋率為25.97%,低于長江中上游平均水平。90年代以來,湖北省耕地每年減少27530公頃。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已達7.8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2.4%,在長江流域16個省、市區中僅次于四川省居第二位。三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湖北是能源短缺省份,煤炭、石油等重要戰略資源的占有量大大低于不少兄弟省份,除電力外,絕大部分能源依靠從省外調入。據調查,2000年以來,全省能源產品的自給率只有24%左右。當前湖北省工業整體上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單位工業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出40%。

    三、構建“和諧湖北”必須把握的重點

    針對上述問題與挑戰,必須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構建“和諧湖北”,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并進,城鄉、區域發展協調,社會各階層和睦相處、人與自然長期協調相處,使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安定有序、健康和諧”環境之中。具體來說,和諧社會有三個鮮明特征:

    其一,發展的協調性。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協調、城鄉發展的協調、區域發展的協調、人與自然發展的協調,在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之下,追求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其二,利益的均衡性。當前我國正處在歷史性的經濟社會轉型中,社會結構正在發生一系列新的變化,經濟多樣化,各種新的產權主體和利益主體不斷發展,在20多年的社會變革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思想意識多樣化,諸種文化信仰和價值取向“百花齊放”,從而呈現出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和諧的社會就是要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形成利益均衡,特別是在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應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均衡關系,即形成一種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它不僅僅表現為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表現為人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地位的公平、機會的公平以及整個社會規則和機制的公平,是一個公平發展的體系。

    其三,法制的完備性。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民主與法治相結合,整個社會的運轉服從于法制的權威。

    要達到上述要求,必須著力把握以下幾個重點:

    (一)保護自然資源。和諧社會的實質就是人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透過各種表面現象,人類經濟問題的根源在于資源的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資源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問題。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是要求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生態環境能夠滿足當代和后代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加快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湖北”的第一要務,只有通過經濟發展才能為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一方面,要努力打造在國內外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同時要把湖北建設成在中西部地區具有龍頭地位的優質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生產加工區、現代制造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發展區、現代物流中心區。使湖北經濟社會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和中部崛起的引擎。

    (三)強化民主法制。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最根本的指導原則和最重要的運作機制。當代世界社會進步的潮流表明,制度安排、規則程序、合作參與、責任分擔、利益共享都離不開民主法治。只有將民主法治的指導原則和運作機制引入社會公共治理的過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權制、官僚制向社會滲透可能造成的弊端,從而提高社會結構的協調性和社會發展的合理性。鑒于當前湖北省在民主法制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必須強化民主法制建設的這一基礎支撐。

    (四)發展先進文化。社會發展和進步,不僅是歷史的演進,更是文明的傳承。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共同的價值觀,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要求重視文化、科學和教育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文素質,使其智力水準能達到駕馭自然――社會――經濟這一復雜系統的水平。

    (五)加強社會管理。和諧社會是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公民之間良性互動的社會,在社會多元利益沖突與整合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完善的社會管理體系的網絡支撐,發揮社會組織在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規范行為的自組織作用,盡量消除不穩定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構建和諧社會,除把握以上重點外,還必須正確處理以下重要關系:

    第一,經濟建設與各項社會事業的關系。在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時,要堅持把社會發展放在重要位置,防止一味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犧牲社會效益。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時,要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建設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核心,樹立良好社會風尚和建立新的道德規范,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精神,提高人的素質和修養,營造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社會關系。

    第三,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當前多元化的社會格局中,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呈現出多元交織、錯綜復雜的局面,必須妥善處理和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需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運作機制,維護人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地位的公平、機會的公平以及整個社會規則和機制的公平,形成社會公平發展的體系,通過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來處理各類社會問題和協調利益關系。

    第四,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本政策,形成人與自然、人與人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環境文化價值觀,創造一套能夠為大眾提供愛護環境的行為導向準則。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搞好水、土地、礦產資源的管理,加大工業污染防治的力度,建設生態經濟區域。

    四、構建“和諧湖北”的分層目標體系

    胡錦濤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自然和社會協調等各個方面,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統一。

    根據構建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征,全省應明確本世紀頭20年構建“和諧湖北”目標的總定位。其主題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形成合理的社會結構;加大社會改革力度,健全民主法制,建立以公平、正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和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形成管理規范、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堅持以人為本,繁榮教育和文化,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通過有效途徑實現社會的一致性和多樣性的有機統一,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達至“和而不同”,形成包容開放、誠信友愛、和衷共濟的社會關系。

    就社會結構層面而言,必須針對當前湖北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較大,“三農問題”突出,“未富先老”等客觀實際,調整社會結構,構建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社會階層結構、就業結構的和諧。

    就社會環境層面而言,必須針對當前湖北存在的分配不公、就業不充分、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薄弱、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和行政、司法效能不高等突出問題,在完善民主法制的基礎上,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安全的社會保障機制和有效的矛盾疏導機制。

    就社會關系層面而言,必須針對當前湖北社會發展中存在誠信缺失、人民內部矛盾增多、損害生態環境和浪費資源的現象,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和誠信建設,繁榮教育和文化,以先進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提高人民的人文素質,樹立大國公民風范,營造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寬松和諧的社會氛圍。

    為落實科學發展觀,衡量和諧社會的發展程度,根據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具體要求,我們在研究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湖北實際,經過反復深入的論證和篩選,提出了由16個指標組成的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力求通過加強和完善社會統計,全面反映、適時監測湖北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狀況,為構建和諧湖北的目標制定和實施提供量化分析和決策服務。這16個指標按照公平、和諧和可操作性原則選取和歸類,涉及社會結構、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3個方面。

    “和諧湖北”評價指標體系如下:

    (一)社會結構指標

    1、人均GDP(美元)

    2、人口城鎮化率(%)

    3、城鄉結構: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

    4、區域結構:人均GDP水平偏離度(%)

    5、就業結構:非農產業就業人員比重(%)

    6、社會階層結構:社會中等收入水平以上人口比重(%)

    (二)社會環境指標

    7、失業率(%)

    8、社會保障覆蓋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農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等指標合成

    9、基尼系數

    10、萬人刑事案件發生率(刑事案件破案率、青少年犯罪率)

    11、萬人群體性事件發生率

    12、城鄉人均教育投入水平比率(%)

    13、社會糾紛調解成功率(%)

    14、安全生產事故損失額占GDP比重(%)

    (三)社會關系指標

    15、區域人類發展指數

    16、區域資源環境安全系數

    五、構建“和諧湖北”的對策思考

    構建“和諧湖北”意味著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全方位的變革,需要我們從質與量的結合上推進經濟、社會、環境三位一體的協調發展。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戰略思考:

    (一)綜合統籌,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湖北是一個欠發達省份,加快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湖北”的物質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加快發展的“突破口”來抓,以推進“三個三工程”為龍頭,把產業、企業、項目的發展建設同推進行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重點支持汽車、鋼鐵、石化、電子信息、煙草、醫藥、紡織、建材、食品等行業調整和發展,形成占領未來市場、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產業旗艦。

    在城鄉、區域發展上,牢牢把握“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機遇,加快推進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湖北省縣域經濟總體水平發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縣(市)域生產要素聚集困難。要進一步依靠改革擴權、放活,激發縣域經濟活力。通過緩解信貸融資問題、交通基礎設施問題、科技制約問題、財政體制問題、投資環境問題,形成合力,加速產業集群。構建“和諧湖北”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瓶頸”制約是二元經濟結構,要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省重中之重,逐步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機制。在武漢城市圈建設上,加快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促進圈內城市間的經濟技術協作與產業融合。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區域市場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

    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堅持把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作為發展的主戰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和面向市場的活力。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高度重視各類創新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重點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大力發展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支持力度,完善文化產業政策,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

    (二)創新制度,建立社會保障和利益均衡機制,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形成安定有序的公民社會。

    建設和諧湖北,必須推進依法治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科學決策、公正的司法的民主法治體系。要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地方性法規,為建設和諧湖北提供制度保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努力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為建設和諧湖北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保證在司法活動中的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形象公正,為建設和諧湖北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

    建設和諧湖北,必須從妥善協調、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入手,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各項改革措施的基礎上,努力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當前湖北面臨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再就業壓力較突出。要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逐步建立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和制度性安排,通過發展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更多的增長點。同時,加強失業調控,防止失業過于集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湖北實際出發,既要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又要合理確定保障水平,使保障水平與方式同湖北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加強部門聯動,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確保失業人員和“低保”對象按規定足額領到失業保險金和低保金。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的社會參保率。逐步形成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配套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同時要根據湖北經濟發展的實際,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要抓好解決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的政策協調工作,切實維護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現實利益和具體利益。

    建設和諧湖北,正確解決好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隨著改革發展的推進,人民內部矛盾呈多發多樣的狀況,既集中反映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農村土地征用、城市拆遷等方面,也突出反映在社會治安、突發事件和安全生產上,要完善相關法規和民意表達機制,使相關利益保護政策和群眾的意愿能夠真實及時得到反映、解決。

    建設和諧湖北,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要用創新的思維和發展的眼光,深入研究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城鄉基層自治組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和中介組織的作用,建立健全社會管理格局。

    (三)政策推動,開展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

    針對湖北省資源缺乏、浪費等實際,我們必須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盡快轉變增長方式。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實行節水、節地、節能,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建立循環經濟體系。一是制定和實施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產業政策;二是合理布局工業生產力,優化資源配置;三是提倡節儉的消費方式。

    注意環境保護,加強污染治理。首先要著力抓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濕地自然保護區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抓緊治理嚴重威脅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抓好水環境保護等關系湖北發展的綠色工程。其次,要積極推行“綠色管理”,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決策、生產和社會生活之中,創建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示范企業、社區和縣市。第三,搞好環境保護教育,充分利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護環境。

    (四)以人為本,提升國民素質。

    構建和諧湖北,離不開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國是禮儀之邦,荊楚文化歷史悠久,展現出“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蘊涵著開拓創新、團結友愛、寬容大度等核心價值觀念,荊楚文化的這些特質,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善于吸收全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將荊楚文化的深厚內涵與當代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一是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倡導遵紀守法、禮儀誠信、團結友善、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荊楚文化的優秀內核,鼓勵人們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倡導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多為社會盡義務,助人為樂的社會風氣,努力形成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二是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價值觀念、管理規則、制度體系、道德自律、法律規范等新的文化理念體系。使我們的人文理念與行為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形成良性互通的和合機制。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湖北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標
口蹄疫疫情進展
高考最后沖刺
日本甲級戰犯罪行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諾貝爾獎得主來京
汽車笑話集錦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中國艾滋病調查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