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政府決定大幅度提高74種紡織品出口關稅稅率,以回應歐美在后配額時代展開的對中國紡織品的圍堵,避免貿易戰升級。中國的這一自我犧牲的做法,自然受到歐美的歡迎。但無疑,中國紡織業在此次貿易風波中是最大的輸家(據說代價是數十萬人的失業和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前一階段,就歐美在這一問題上有違世貿原則的實用主義態度,包括很多歐美經濟學家在內的專家以及包括本報在內的海外媒體,皆予討伐。歐美方的不公之處,昭然若揭,已有公論。但塵埃初定,中國紡織業者不能不將目光投向中國紡織品的自身,做
全面深刻的反省。只有在類似事件中,汲取有益教訓,中國紡織品或者其它“中國制造”,才可能在今后的全球自由貿易打拼中,避免吞咽這種既不公且無奈的苦果。就在中國政府宣布提高關稅之后,歐盟一家服裝統計機構稱,中國紡織品的數量確實大幅增加,但金額并無明顯上升。如果這個數據是可信的話,就有點令人拍案驚奇了:第一,中國襯衫涌向歐洲但中國企業并未多賺錢;第二,中國自家沒賺錢卻兇狠沖擊人家的紡織業;第三,一個半歐元一件的中國襯衫讓中產階級說“便宜沒好貨”;當然還有第四,歐盟的低端消費者趨之若鶩。這就是中國紡織業一副現實的白描。假設此次歐盟不圍堵,政府不加稅,中國紡織品在這樣的發展中,能有一個輝煌的未來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為這樣做生意,無異于自己飲鴆止渴,在他鄉竭澤而漁,打的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失去的是和平與平衡,得到的是眼前小利。長遠而言,必然是自己打倒自己。。人們不禁要問,中國貨為什么要賣得如此便宜?是質量差?不是。中國大部分可以出口的企業都有一定規模,都引進了先進的國外生產線。中國的純棉褲子和襯衫,應該與歐美中檔品牌質量不相上下,但就是要接受比人家賤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價格。這是為什么?中國企業應該捫心自問。有中國紡織業領導稱,是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這樣的大家伙玩命壓價所致。“一個半歐元一件襯衫”,責任不在中國。但不幸的是,這個責任恰恰主要在中國。中國業者只要稍在歐美市場做一下同類產品價格的調查,就沒有理由接受這樣的壓榨性的“大筆訂貨”;中國業者只要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就應該想到不能以鋪天蓋地的量去征服海外市場;中國業者之間只要有一點團結對外的精神,就不會讓貪得無厭的沃爾瑪們屢屢得手,就不會在中國企業間引起無休止的惡性競爭。海外華僑華人是中國紡織品一輪輪自家的惡性競爭的見證人。90年代初期,中國的絲綢曾經在歐美市場上大賺了一筆。以法國市場為例。當時一件中國真絲襯衫在巴黎的零售價可以達到200至300法郎(相當于30至45歐元),法國人趨之若鶩。更為可貴的是,法國人將能穿上中國正宗的真絲而感到驕傲。300多法郎,對于工薪階層是貴了一些,但作為高檔奢侈品,卻很值得。法國不產絲綢,卻可以通過這件襯衫感受絲綢的故鄉。這是一幅何等美好的文化與商業結合的圖畫?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資源獨享,沒有沖擊別人市場的問題。產品已經被買主定位為“高檔”。說歐美同時掀起絲綢襯衫熱,并不過分。但是,中國人正是在這種極為有利的市場條件下,通過中國人之間的惡性壓價競爭,在短短數年間,將高檔做成了低檔,將賣方市場做成了買方市場,將絲綢賣“臭了街”。當一件真絲襯衫掛在“家樂福”中即使50法郎也無人問津時,法國人徹底拒絕了這個曾經讓他們動情東方神話。中國企業如果稍微有一點“獨家”意識,一點“物以稀為貴”的常識,一點消費心理學,一點如日本企業那樣的團結精神,何至于輸得這樣慘。今天,真絲襯衫已經完全退出了歐美市場。真絲大潰敗的教訓是多方面的。最為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物美價廉”并非百戰不殆。當“價廉”到讓人看不起時,就是“美物”的末日。對照真絲之死,難道純棉還想重蹈覆轍?如果說15年前,剛剛走出國門中國企業缺乏戰略眼光,尚可原諒的話,今天中國紡織品所付出的高昂學費,就是不可理解的了。今天的中國紡織品,應該辨證地看配額的取消。無配額的自由,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可以指點江山;用不好也可以自毀長城。絲綢不就是在沒有配額時代轟然倒下的嗎?這個教訓,不僅是紡織品,也是中國鞋、中國電視、中國汽車應該記取的。總之,中國人必須集體反思“中國制造”時代的到來。(信息來源:紡織服裝頻道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