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都將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中德經貿關系發展迅速,但目前德國對華投資僅占德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2%左右,與兩國間的重要貿易伙伴關系極為不相稱。近年來,德國國內經濟發展持續乏力,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外,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跨國投資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這些都為我因勢利導地更好吸引德國對華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外資注入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積極意義
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保持著年均9%的持續快速增長。外界普遍認為,中國持續二十多年的“經濟奇跡”大致得益于三點:一是極具國際競爭力的低生產成本;二是日益龐大的內需市場;三是長期貫徹實施的吸引和利用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經濟發展戰略。
1979年至2004年,共有約5600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進入中國。1995至今的十年間,平均每年有420億美元的外資進入中國。據計算,每吸引10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0.9至1.6個百分點,如果中國自2002年起每年增加的500多億美元的外國投資減少一半,則中國經濟將難以保持目前的高速增長。外資注入對于加快本土工業的現代化改造,改善經濟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及實現我國“振興東北”及“西部開發”等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目前高速增長的世界經濟有利于新一輪跨國投資熱的形成
世界經濟正處于新一輪快速增長期。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高達4.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05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將進入整合期,預計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也應保持在4%以上。可以說,世界經濟在經歷了2002年增長1.8%,2003年增長2.5%的兩年起跑期后,目前正處于加速增長階段。
2004年,全球外貿總量增幅超過8%,遠遠高于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全球化進程繼續升溫。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公布的數據顯示,世界范圍的跨國投資在經歷了2000至2002年連續三年下滑后,于2003年呈現3%的增長。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2004年中期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向低成本勞動力國家的轉移還處于啟步階段。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04年底公布的“世界投資報告”指出,目前跨國企業并購正處于快速增長期。可以說,目前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保持在較低水平的利率、世界主要股市價格的持續走高等因素都預示著新一輪跨國投資熱潮的形成。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04年初在335家跨國企業中進行的投資意向調查顯示,未來跨國公司理想的投資地依次是中國、印度和波蘭。最希望進行跨國投資的產業依次是電子業、汽車制造業及機械工程業。該報告還顯示,跨國公司對于跨國服務領域投資也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該報告認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投資將逐漸被信息技術領域及研發領域等資金和技術密集性投資所代替。70年代初,全球服務領域跨國投資占全球跨國投資的25%;2002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60%,總額達4萬億美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5年初的報告指出,目前,服務業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比如,OECD三十個成員國全部就業人口的70%從事于服務業領域。OECD也敦促包括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進口地區-歐盟在內的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全面開放服務業市場。
三、德國對外投資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亞洲正越來越成為德國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
亞洲及東歐等新興經濟國家的迅速崛起使之成為吸引德國跨國投資的熱點地區。如果將德國投入亞洲新興國家的資金與投入東歐及拉丁美洲新興國家的資金相比,可以看出,截止到90年代末,德國對亞洲的投資是非常少的。德國對于新興經濟國家的投資占其海外總投資的14-15%,而其中僅有三分之一的資金流向亞洲新興國家。目前,這一情況已有根本性改變,過去幾年拉美國家的經濟危機也削減了德國對這一地區的投資熱情。東歐一些國家于2002年底結束的私有化項目明顯減緩了德國及其它西歐國家對東歐國家的直接投資。與亞洲國家相比,德國企業也普遍認為,東歐國家原材料質量及前期產品的質量不高。但必須指出的是,鑒于東歐國家的地緣優勢及相對于亞洲國家來說,充足的勞動技工使得該地區仍是未來德國的投資熱點。德國WestLB銀行對德國股市(DAX)37家企業做的調查顯示,德國工業最希望投資的國家依次是中國、波蘭、捷克和匈牙利。
(二)中國已成為德國對亞洲地區投資的戰略中心
鑒于快速發展的經濟以及擁有世界人口的45%,潛力巨大的亞洲越來越被德國投資者所看重。如果拋開日本不談,中國大陸則是1997年以來對德國最具投資吸引力的亞洲地區,其次是作為金融及轉口貿易中心的香港和新加坡。90年代中期以來,德國對外投資的3%流入新加坡、香港、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泰國、中國臺灣、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如果加上中國,則德國對亞洲的海外投資額占了其海外投資總額的4%,如果再加上日本,則德國對亞洲的投資總額占其海外投資總額的5-6%。
世界著名的管理顧問公司科爾尼(ATkearney)2004年末在世界前1,000家大公司中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跨國公司將在未來加大跨國投資力度,而跨國投資的一半以上將進入中國和印度。目前,德國與印度的經貿關系迅速升溫,德國經濟界開始將印度納入繼中國之后的亞洲新興熱點投資國家。應該指出的是,印度與中國在吸收外資方面,尤其是吸引德資方面還未構成競爭地位。印度主要吸引的是包括信息技術及研發產業在內的服務業外資,其主要優勢在于勞動力成本低、勞動力水平較高和英語語言。相對于服務業對外投資較少的德國,這些優勢更能夠吸引英國的投資,而德國對亞洲的投資一直傾向于傳統的工業領域。德國媒體對印度在經濟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及基礎設施完善等方面表現出的遲緩也多有批評;比南非更為惡化的艾滋病蔓延情況也引起了德國經濟界的關注。
四、德國對華投資現狀及特點
(一)德國對華投資現狀
2004年,按德方統計,中德雙邊貿易額為535億歐元,比2003年增長了24%。對中國而言,德國是歐洲最大,世界第六大貿易伙伴。對德國而言,中國是世界第9大貿易伙伴,是歐盟之外的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德雙邊持續快速增長的貿易往來為雙邊投資奠定了堅實基礎,貿易與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特性在中德經貿關系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過去三十年來,德國對外投資一直呈上升趨勢;近年來,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也出現快速增長勢頭。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字,2000至2003年間,德國對華投資額分別為8.3億、9.6億、9.9億和19.9億美元,截止2003年底,德國經濟界對華投資總額約為79億歐元,德國成為歐洲最大、世界第七大對華投資國。截止到1995年,德國對華投資總額為8億歐元,短短九年間,德國對華投資總額增長了近十倍。2004年德國對華投資合同外資金額比2003年增長了64.1%。可以說,近年來,德國對華投資呈現明顯的數量大及增長快的特點。
但從國際范圍來看,德國流入中國的直接投資相對較少。盡管德國目前是歐洲對華最大的投資國,德國對華投資總額僅占了德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2%及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不足4%(2003年)。其對華投資僅相當于美國和日本對華投資的五分之一,甚至遠遠落后于韓國以及中國臺灣的對華投資。中國入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德國的對華投資,因為從2000年至2002年,德國對華投資幾乎維持在德國對外投資總額1%的水平,2003年上升到1.2%。據德國聯邦銀行統計,長期來,德國對外投資集中于美國和歐盟地區,兩者各占了德國對外投資的40%。1995年至2001年間,德國對美國投資一直呈增長趨勢,而對歐盟地區投資呈下降趨勢。目前,對兩地的投資趨勢幾乎持平。
(二)德國對華投資主要特點
1.德國對華投資主要來自大型制造業企業
德國DAX股市前30名德國大企業中有23家在華擁有投資。截止2002年底,80%的德國在華投資企業主要來自工業領域,尤其是汽車和電氣工業,其次是化工及機械制造業。德國西門子、拜耳、巴斯夫及大眾等公司都在中國擁有巨額投資。德國服務業對華投資僅占3%,但隨著中國入世后的服務業市場的逐漸開放,德國服務業企業對華投資也呈上升趨勢。目前,一些大型德國服務業企業已經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如批發零售業的麥德龍(Metro)、保險業的安聯(Allianz)、物流業的德國郵政公司的子公司敦豪(DHL)、旅游業的TUI公司以及幾乎所有的德國大型銀行等都開始搶灘中國市場。
估計10-20%的德國對華投資來自于德國中小企業。也就是說,目前,德國對華投資主要還是來自于德國大型企業,尤其是在中國平均有10年經營經驗的大型企業。這些大型企業常常投資于大型項目,并有從合資企業向獨資企業轉變的趨勢。據德國經濟勞動部統計,預計到2006年,德國六家大企業,包括西門子、大眾、拜耳、巴斯夫、蒂森克虜伯及英飛凌,對華投資總額將達79億歐元。
2.德資在華表現出很強的地域密集性
德國對華投資的特點之一是投資地點相對集中,80-90%的德資企業集中在三個沿海地區,一是長江三角洲;二是東北重工業區;三是珠江三角洲。由于政治中心的原因,德資企業一般都在北京設有代表處。
(1)長江三角洲-德資匯集的中心
上海對于德資企業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從數量上講,在長三角的德資企業占德國在華企業的30-60%。幾乎所有在華大型德資企業都在上海設有代表處。尤其是德資服務性企業常把上海作為進軍中國的首站。比如,所有在華的德資銀行都在上海設有辦事機構。全球物流巨擘德國Schenker公司在上海設有物流中心,德國大型批發零售商麥德龍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個其在華的超市。西門子、博世、蒂森克虜伯、德固薩的在華總部都落戶上海。德國大型化工企業巴斯夫、拜耳也在上海漕涇投資大型化工項目。在長三角還有巴斯夫公司在南京建設的大型一體化化工項目,以及德國博世公司在無錫設立的合資企業。上海地區對德資企業的吸引力主要有以下幾點:
A、相當完善的基礎設施(海港)
B、靠近客戶(上海是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區)
C、成功地對外樹立了開放的形象(上海已經具備了與香港競爭和實力)
D、工業中心的吸引力越發明顯(眾多配件供應商云集)
E、眾多德國商的集中已使上海對德商更具親合力。
(2)東北工業區
德國企業在中國東北地區,主要集中在渤海灣地區的傳統重工業城市,還有遼陽及沈陽。德國企業在此地投資的常用模式是與大型國有企業成立合資企業。該地區吸引德國企業的優勢在于資源豐富,如石油、煤炭及鐵礦。西門子公司在長春、蒂森在遼陽和大連、BMW公司在沈陽設有生產廠。
(3)中小企業看重珠江三角洲
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德國企業相對較少。但也有幾個德國大型企業在此投資建廠,如蒂森公司在深圳和廣州設廠。德固薩在廣西南寧設廠。奔馳公司在福州設廠,林德(Linde)公司在廈門設有天然氣項目。
德國企業在珠江三角洲相對較少的原因之一是當地原本就缺乏重工業,而是中小企業集中,多為電子企業,紡織企業。90年代初以來,香港及臺灣的資本在此地投有巨資。但目前,德國經濟界也開始將目光轉向該地區,如德國Altana化工公司已經在該地區建立了幾個生產廠。
(4)中國西部
目前,中國西部吸引的外資的三分之二來自香港、臺灣和東南亞地區。西部投資的中心地區是西安和重慶。德資企業在中國西部幾乎尚未涉足,但這一情況也在逐漸改變,如德國英飛凌公司在西安設立了一個研發中心。
五、目前德資進入中國的主要動機及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對德國商家的吸引力
1.巨大的銷售市場
不論是已經活躍在中國的德國企業還是計劃到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都認為中國潛力巨大的銷售市場是吸引他們到中國投資的第一因素。2001年,中國已經有7600萬購買力強的消費者(指不必將大部分收入支付飲食和住房的人口),這一數字已經接近德國的總人口。預計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增長十倍。
2.成本低廉且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吸引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第二個因素是中國豐富且成本低廉的勞動力資源。隨著國際競爭的白熱化,成本壓力驅使著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向中國投資。從制造業占德國對華投資領域的份額可以看出,德國企業已經將中國視為具有低成本優勢的“海外裝配車間”,尤其對于那些出口型的制造業企業。
3.中國入世為外國投資商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入世成為吸引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中國履行入世承諾使得中國市場更加開放,更加與國際市場接軌,作為銷售市場的潛力也隨之完全釋放。中國連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2008年奧運會的舉行都成為吸引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重要因素。估計2008年中國奧運建設將投資240-350億歐元,主要用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正是吸引德國大型工業企業的項目。
(二)德國對在華投資的主要顧慮及遇到的困難
1.德商對中國的信息安全及法制連續性存有擔心
阻礙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主要問題是法制連續性上的不確定感。這表現在對知識產權沒有足夠的保護,還表現在頻繁變更的法律法規。其次是市場缺額透明度,企業難以獲得客戶結構、客戶意見以及供貨網絡等足夠的市場信息。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間的差異以及地方保護主義也導致外國企業難以獲得正確的市場分析。中國內部存在象東西歐間的差距,外國企業必須針對不同的地區制定不同的市場計劃。
2.高昂的投入成本
除了地方保護主義、日趨昂貴的物流成本以及官僚主義造成的負擔以外,目前中國電力以及原料成本過高也導致德國企業利潤受限。2003年,中國用電需求上漲了15%,而電力供應能力僅增長了8%,這造成了中國電力短缺嚴重,相當于整個澳大利亞的用電量。部分地區的企業無法正常生產。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也導致原材料緊張,銅、鋁、鋅的需求量2003年下半年以來大幅度增長。
3.中國市場上白熱化的競爭
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同時也帶來了中國市場上的競爭白熱化。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者一般都比德國企業更早的進入中國市場。因為德國企業,甚至是歐盟企業對華投資額比起其它亞洲國家對中國投資很少,也落后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德國在中國市場遭遇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領域,這里吸引了三分之二的外國投資。
德國企業一般都在市場的上游與美國、日本及韓國產品展開競爭。在市場中游一般是臺灣企業。市場下游一般是本土的中國企業。對于想進入市場下游產業與本土企業競爭的德國企業而言,競爭是殘酷的。中國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技術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可以說,已經牢固控制著下游產品市場。在一些極具吸引力的經濟領域,比如汽車業、手機業以及房地產行業,中國當地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也迅速成長,這也導致包括德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的利潤下滑。
六、未來德國對華投資趨勢分析
(一)追求成本優勢的德國海外投資趨勢及由此帶來的“中國投資熱”
成本壓力越來越成為迫使德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企業的海外投資動機有三點:一是開拓新的銷售市場;二是降低生產成本;三是有效利用現存的原料或配件供應關系。為了從世界經濟繁榮中最大限度的獲益,企業必須在國外建設銷售、服務、維修等等設施,這種投資方式能夠促進國內的生產及就業市場,所以開拓新的銷售市場一直是德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原因。但根據德國工業聯合會2004年9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的投資方式已經成為迫使德國企業海外轉移的最主要原因。九十年代,德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點是美國。目前,中國已成為德國制造業企業未來5-10年間的重點投資地區。
德意志銀行2004年9月對DAX股市排名前30位的德國大型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到2010年的未來六年間,德國大型企業對中國大陸地區投資額將超過100億歐元。羅蘭貝格公司和德國亞琛大學2004年8月出版的調查報告顯示,90%的德國機械設備制造企業計劃未來5年內向國外轉移部分生產基地,目的地主要集中于中國和東歐。德國安永(Ernst&Young)會計師事務所2004年9月發布的德國200家汽車配件生產商未來投資意向調查顯示,未來10至15年間,75%的德國汽車配件商計劃在中國投資建廠。
(二)預計未來幾年德國大型企業對華投資將進入整合階段
鑒于德國大型企業已經對華進行了大規模投資,預計未來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大型項目數量將減少。根據在德國23家大型企業中展開的調查結果顯示,到2010年,德國大型企業對華投資將增加180-200億歐元。但是許多大型企業的對華投資計劃是分期進行,并且采用的是項目自籌資金的辦法,也就是說,項目在中國盈利后,再將盈利投入中國市場。如果項目不能持續盈利,那么這些大型德國企業的對華投資計劃將中斷。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越來越的德國企業計劃到中國投資。2003年度,對華投資額已經占到該年度德國對外投資總額的6%。而90年代中期,對華投資額僅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1.2%。德資企業在中國的銷售額也呈上升趨勢。據聯邦銀行的最新數字顯示,德國企業在中國的銷售額已經從1995年占德國海外總銷售額的0.5%上升到2002年的1.5%。
(三)德國中小企業對華投資潛力巨大
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德國有近400萬家企業,其中99%是中小企業。德國中小企業技術力量雄厚,有近1500多家德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在該領域保持著世界最高水平。促進德國中小企業對華投資是進一步促進德國整體對華投資及提高德國對華投資水平的關鍵之一。
(四)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將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歐及亞洲地區轉移研發中心
德國工商總會(DIHK)2005年3月向1,600家研發密集性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企業向海外轉移研發中心正悄然形成趨勢。這一結論的根據是,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的被調查企業中,有三分之二認為,他們在海外的研發中心能夠享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環境。調查顯示,15%的德國研發密集性企業已將研發中心移往國外,還有17%的研發密集型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將研發中心向國外轉移。德國企業向國外轉移研發中心的最大誘因是配合生產基地的轉移,以更好地服務客戶;其次是尋找具有競爭優勢的勞動力成本、享有靈活的工作時間以及較少的官僚主義。
至于轉移目的地,目前,47%的被調查的企業希望向原歐盟15國轉移研發中心,計劃向中東歐國家轉移的企業占31%,有28%的企業計劃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轉移研發中心。
據德國基金聯合會的統計,2001年,德國企業的國外研發投資總額約為119億歐元。近幾年的統計顯示,這一數字正在不斷升高。
作者:商務部駐德國經商參處
商務部駐德國經商參處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