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則柯概括的故事
約翰·納什被看作經濟學界最不幸卻又最幸運的人。22歲創建博弈論,重構了經濟學的基礎;8年后,卻突遭精神分裂癥的打擊長達30年;將近60歲時,他奇跡般地走出疾病的陰影,捧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家王則柯這樣概括納什的故事:如果把天才看作正無窮大,那么白癡離負無窮大不會太遠。納什就是這么一個生活在無窮遠區域的邊緣人。推一推,他就掉下去了,將永遠不能回來;拼命拉他,卻未必能夠把他拉住。現在,他終于回來了,那只能是愛的奇跡。22歲提出“納什均衡”
不是每個人都了解博弈論之內涵,但“雙贏”、“多贏”這些源于博弈論的詞語在中國卻家喻戶曉。
納什曾經被稱作普林斯頓大學的“幽靈”。據說,他常常徜徉在數學系所在的范氏大樓的走廊,在墻壁上書寫著一些誰也看不懂的東西。
22歲時,在僅僅27頁的名為《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論文中,納什闡述了后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正確運用這個方法,將能使共同參與一項經濟活動卻又利益沖突的各方,在不合作前提下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但最終結果卻可能共同受益。
經典意義上的經濟學總是以經濟主體的單個行為和市場反應為出發點的,但按博弈論觀點,主體不光受自己市場行為的影響,還要面對其他對手。66歲時,納什因為博弈論的提出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學界的評論是,這個發現是純粹理性思維的勝利,它重構了經濟學的基礎。《美麗心靈》的主人公
1951年,納什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講師,因為年輕英俊的面孔,他被學生們戲稱為“娃娃教授”,這位年輕學者在二十多歲時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納什的博弈論在美國經濟學界的影響力不斷加深。
但這種上升狀態只延續了8年,在此后約30年中,納什遭遇了一個天才難以承受的思想空白,他在30歲時患上偏執型精神分裂癥。
很多人在電影《美麗心靈》中看到了這痛苦的一幕。羅素·克勞飾演的納什面對滿地寫滿數字的紙屑突然怔住,種種經歷掠過腦海化為幻象,無法分辨真偽。
納什的妻子艾麗西亞后來回憶說:“1959年,所有的事情似乎都發生在兩個星期以內。那時約翰已經開始產生幻覺,他開始懷疑所有的東西。”
而更加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納什的兒子隨后也被發現患上與父親同樣的病癥,艾麗西亞和納什的師友們在此后的30年內只能依靠耐心、等待和希望來支撐。奇跡最終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降臨,那時的納什快要60歲了,他的病好了。
1994年,瑞典皇家學會把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遲到的榮譽頒給納什。“我和約翰最幸福的時候就是1994年約翰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時候,這項榮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艾麗西亞說。
晨報記者 張黎明/文
人們終于在北京看到了納什。
因為電影《美麗心靈》,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走到哪里都要面對閃光燈,年輕人總是愛追問他的學術故事,追問關于電影《美麗心靈》的秘密,對這樣一位電影主人公與諾獎得主兩個身份合一的傳奇人物來說,有關他的學說,反而顯得有一點寂寞。
納什這次在中國有一個不短的學術之行。
記者第一次見到納什是在幾天前,他在北京的一個日程是為“中國經濟高峰會”做嘉賓,主講“三方博弈”。說實話,對于現場的很多聽眾來說,納什是在講“天書”。到了提問時間,舉手的人很少。那時,納什神色有一點點尷尬,他還不小心把演講稿掉到了地上。不過,他仍然繼續溫和地接受著攝影記者的閃光燈。幾分鐘后,納什向聽眾致意后回到座位上。
在有禮貌地聽完三位演講者關于中國汽車產業的發言后,納什提起書包,悄悄離開。學者來論歡迎納什博士
王則柯
昨天,諾獎論壇組委會讓我主持了納什博士的演講,我感到非常榮幸。
納什博士是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1950年7月,22歲的納什在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后來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多年。納什博士對博弈論的貢獻很大,特別是提出博弈的均衡概念并且證明均衡的存在性。現在,人們把博弈的這種均衡叫做納什均衡。
經典意義上的經濟學,以經濟主體人的自利行為及相應的市場反應為研究的出發點。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也無論是競爭形勢還是壟斷形勢,基本上是經濟主體人面對市場作出自己的最優決策,行為的結果是主體人自己決策的結果。
現代經濟活動早已超出上述模式。特別是當主體人不但面對市場而且還面對其他強勁對手的時候,主體人決策的后果,就要由他自己的決策和他的對手的決策共同決定。博弈論就是研究利益相關甚至沖突的主體人的對局的理論。
在整個上世紀50年代,納什是美國學界迅速上升的新星。可是天妒英才,在他30歲、學術生涯向巔峰攀升的大好年華,嚴重的偏執型精神分裂癥襲擊了納什,讓他從一些人的視線中消失。但就是在這個時期,學者們引用納什的頻率迅速增加,博弈論的思想和方法,給主流經濟學帶來革命性的變革。與此同時,我們感到非常幸運的是,師友、親人和普林斯頓的關愛,結合長期耐心的醫療,創造了人間奇跡。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納什逐漸康復,回到學術領域,并且獲得199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是一項遲到的崇高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