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東臣
隨著金融領域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如何化解金融風險已成為中國經濟能否安全平穩發展的關鍵。同時,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也將使國內金融市場愈來愈呈現出多樣性與復雜性,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大型企業來說,對金融風險管理的要求都將越來越高。
5月28日,國家發改委體改所邀請包括中國經濟時報在內的幾家財經媒體的記者座談,國家發改委體改所研究員張海魚博士介紹了該所最新的課題研究——“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風險防范”。該課題從金融風險與金融體制的關系入手,探討了如何通過金融體制改革來防范金融風險。研究不僅涵蓋了“中國商業銀行治理與金融風險”、“中國證券市場制度與風險”、“中國期貨市場風險與防范”,而且還對中國金融監管制度與體系改革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張海魚認為,目前中國金融風險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國金融體制的不完善。金融體制的缺陷和漏洞,既擴大了風險,又使風險難以判斷、難以用正常的方法防范和化解風險。金融風險的管理或防范主要是通過一定的風險管理理論、技術和工具去診斷、計量和分析風險并建立起風險控制的標準與制度。但這一過程須建立在基本的、健全金融體制之上,如果基本的金融體制存在很大的問題,漏洞很多,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方法與工具將會失去作用,有時一些金融工具還會產生更大的風險,這時產品的創新就會產生新的風險。譬如銀行的會計賬目都是混亂的或假的,就無法衡量和判斷風險,如果一種激勵約束使人們行為不是減小風險而是增加風險,那么風險就無法控制等,這都與基本制度有關。
“就目前來看,中國金融風險是相當高的”,張海魚說。首先,就商業銀行來講,不良資產非常高,不斷處置不斷增加;違規貸款、騙貸事件層出不窮;銀行資產被竊取案件屢屢發生,可以說商業銀行的體制中到處都是漏洞,風險可以從所有地方出現。證券市場上的風險同樣巨大。據估計證券公司已形成1000多億元的虧損,50%的公司已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形成了巨大的債務風險。證券市場財務作假、操縱市場已經習以為常,市場預期紊亂,投資者信心喪失是影響證券市場發展的最主要問題。期貨市場經紀公司在為投資人服務時存在不透明和不規范現象,很多投資協議、委托合同很不規范等等。化解和防范各種金融風險已成為綜合改革部門、金融監管部門、各類金融機構當前首先要面對的極其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在張海魚看來,由于中國目前正處在一個轉軌過渡時期,化解和防范金融風險必須進行金融體制全面改革。首先,要讓金融體制更完善、更健全、更市場化,形成配套的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其次,研究和學習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學習國際風險管理較好的金融機構的經驗,全面提高金融風險管理的水平。再次,要通過改革、通過創新、通過更市場化、通過提高監管水平來防范金融風險,不能以消極的方式防范金融風險。比如,不能因為害怕出現風險而停滯衍生品的發展,而應該是市場越完善,監管水平更高、更強,風險控制越有力。最后,要切實改革金融監管體制,加強監管。加強監管與政府對金融業的干預完全是兩回事,必須進行監管部門的改革,金融監管部門應該是一個對金融每個環節都熟悉的技術部門,但是目前的監管部門成了政府行政部門,太看重行政審批,即使監管也是出了問題才針對問題進行檢查。合理科學的監管體系,快速準確的判斷風險的能力,強力有效的監管措施是進行有效監管的基本條件。監管部門不能官僚化,人員應定期在市場中招聘,以克服市場的智慧、風險的智慧永遠高于監管的智慧的現象。另外要有監管上的制衡,要有因監管不力、監管失誤的責任追究制度,以減少由于監管不當造成的風險,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監管。
據透露,為了進一步喚醒國內的金融風險意識,6月18日,國家發改委體改所還將主辦“中國金融風險管理國際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