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日前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牽頭負責,多家金融監管部門研究員以及海內外金融學教授參與的《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風險防范》課題即將完成。
該課題負責人、發改委體改所研究員張海魚博士5月28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2005年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關鍵的一年,面對金融領域的完全對外開放,及新產品的不斷推出,金
融市場將愈來愈呈現出多樣性與復雜性,各類風險也隨之更加復雜和突出,中國的金融業將面臨嚴重挑戰。
風險根源來自體制漏洞
中國目前的金融業正處在一個改革的非常時期,金融風險相當高。多家包括銀行、證券以及期貨在內的金融企業均被陸續曝光出現幾千萬元甚至數十億元的損失,令人觸目驚心。張海魚認為,所有這些金融損失以及金融風險都與基本的金融體制不完善密切相關,如金融機構的產權關系、治理結構、信息披露、業務程序、激勵約束、金融市場的各種交易制度、基本的監管體系與制度等。
張海魚稱,金融體制的缺陷和漏洞,既擴大了風險,又使風險難以判斷、難以用正常的方法防范和化解風險。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領域對外開放水平的擴大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產品的創新日益豐富與迅速,金融市場愈來愈呈現出多樣性與復雜性,存在于金融領域的各類金融風險也隨之更加突出,也更加復雜。防范風險已成為綜合改革部門、金融監管部門、各類金融機構當前首先要面對的極其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提高監管水平是根本
張海魚認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解決金融領域的風險,建立起較好的金融風險防范的制度。
他認為,在向更加完善、健全、以及市場化的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除了要逐步形成配套的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外,金融風險的防范最重要的是監管問題。必須要改革和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建立合理科學的監管體系,快速準確的判斷風險的能力,強力有效的監管措施是進行有效監管的基本條件。
國內金融界存在著這樣的聲音,認為政府不應該對金融業進行干預,而是應該放松監管的力度。對此張海魚回應:“金融業是一種特殊的行業,金融業越市場化、越活躍就越要加強監管,這與政府對金融業的干預完全是兩回事情。”
張海魚認為,監管者應該通過改革、創新,通過提高監管水平以市場化手段來防范金融風險,而不能以消極的方式防范金融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