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歐等國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設限,國內企業加強行業預警和信息咨詢,可以讓日益升級的紡織品貿易摩擦損失降到最低。
“有限制的后配額時代,企業面臨比配額時代更大的風險。”這是不少紡織服裝企業的共同感受。一旦遭遇過渡期限制措施,不僅企業涉案產品的出口業務將受到抑制,而且國外零售商或進口商也可能從供貨渠道的穩定和安全角度出發,取消原本從中國進口的采購計
劃。
歐美設限的后果,在今年春季廣交會就初露端倪。廣交會一向是紡織服裝企業接大單的大好時機,然而,今年的廣交會紡織服裝攤位卻出奇冷清,紡織品特別是襪子、胸衣、針織襯衫等“敏感商品”的成交額,因受到歐美“特別保護”調查的影響,僅增長了5%左右。由于形勢撲朔迷離,企業根本不敢接6月份以后的訂單。從長期來看,這對我國棉紡織生產鏈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目前紡織服裝業面臨的出口風險,凸顯出我國行業“預警機制”的缺失。“應該在相關警兆指標出現異常變化后,及時調整出口行為,盡量規避案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我國紡織業界一位權威人士說。
據了解,為了應對這一輪貿易保護,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正在醞釀出臺一系列措施,包括協調數量,限定最低正常價,對敏感產品實行經營企業準入資質,制定紅橙藍綠黃五級預警機制等。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調整應對貿易摩擦的心態和技巧,也有助于把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
一是充分利用公眾評議期,發出自己的聲音。《公眾請求對中國的紡織品進行實施保障措施程序》作為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審理對華特保的直接法律依據,嚴格規定了美方的審理程序及限期,同時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也為包括我國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在內的各利益關聯方提供了闡明觀點的機會和時間。在“襪子特保案”中,我國僅由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作為代表遞交了一份評議材料,而美國相關組織、企業、乃至個人在申訴方的號召下,提交了數十份材料,為最終獲得有利裁定結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廣泛游說。4月25日,歐盟決定對中國9類紡織品進行特別限制調查,5月23日起,就是否對進口T恤和麻紗啟動“緊急特保”程序,與我國進行正式磋商。在程序規定的時間節點內,我方應積極主動地組織國內與案件相關的機構和人士向美歐內部有影響的議員政要、財團巨頭、中介團體、進口商及消費者等與案件利益相關的方方面面進行廣泛游說,力爭影響其對案件的審理和裁決。
(信息來源:紡織服裝頻道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