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研究報告稱
記者單羽青5月26日北京報道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今天公布最新研究報告稱,美國對于亞太地區經濟影響強度逐年降低,代之而起的是由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火車頭所帶動的一個“泛亞洲供應鏈”。
研究顯示,中國對于亞太地區進口的需求增長一方面是為滿足基礎設施投資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滿足國內消費和出口生產的需要。為滿足前者,需要進口各種商品和原材料。為滿足后者,則需要進口半成品物件和中間產品到中國進行組裝,這一因素也促成了中國主導的“泛亞洲供應鏈”的形成。
目前,亞太地區所有重要經濟體對中國出口的增長都已超越了他們的總出口增長。2003年,中國市場取代美國成為韓國的最大出口市場,而2004年,中國和香港地區成為日本的最大出口國。
在中國迅速成長的上一個十年中,中國是惟一在美國獲得越來越多市場份額的國家,而其他所有亞太地區重要經濟體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都出現了下滑。
報告認為,“泛亞洲供應鏈”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向中國市場出售更多的產品:由于中國保持了出口的快速增長,其出口產品的水平則需要至少保持持平或者超過競爭國的產品水平。如此大量和增長迅速的出口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工業產品將會面對國際競爭的規定和苛刻原則。數據顯示,廉價勞動力這個經常被提到的“中國優勢”只起到相對較小的作用,因為生產中,傳統勞動力附加值只占中國全部附加值生產的10%到15%。而真正的“中國優勢”則來自于逐漸完善的基礎設施,規模經濟和工業集群效應。
因此,與一般的認知相反,單純的出口只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作出很少的貢獻。而出口的真正貢獻在于激勵了生產效率和生產力的增長。由于“泛亞洲供應鏈”的原因,這一影響不只作用于中國自身。作為中國這個高效制造引擎的供應者,其他亞太地區國家也會面臨類似的壓力,以達到不斷提高的競爭標準。
1997年以前的“出口主導期”,美國是亞太地區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而目前中國主導的“泛亞洲供應鏈”成為了新的拉動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中國主導的“泛亞洲供應鏈”同時也是國內消費需求的推動力量,而這種需求在1997年后正在變得愈發重要。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認為,在中期內,如果美國的經濟增長陷入低迷,中國的火車頭作用就不會被削弱,并將繼續主導亞太地區的增長。畢竟,由于中國火車頭的作用,亞太地區比以前更好地抵抗住了美國經濟低迷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