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部委專題--商務部 > 正文
 

解決“三農”問題的產業化途徑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7日 09:02 商務部網站

  2004年,我國一系列政策都突出強調了增加農民收入的緊迫性、重要性,并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主產區糧食加工增值轉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

  一、農業產業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農民以家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進
入市場,并按市場要求安排生產和進行商品交換的超小規模、高度分散的經營組織方式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便日益顯露,致使農民在流通中所獲利益和生產效率越來越低,農業的比較利益和競爭中地位逐步下降,農業發展速度和農民收入增長趨緩、城鄉差距有所擴大。只有發展農業產業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戶農民組織起來整體地進人市場,使農業生產和整個經營活動成為一個產業,即在農業產業內部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的一體化或貿、工、農一體的經營方式和公司+農戶的組織形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風險,使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收入、利潤、風險以適當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農民和公司之間。

  二、發展糧食深加工是實現產業化、帶動主產區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圍繞農民增收問題,中央提出了促進糧食主產區種糧農民增收的緊迫性、重要性。為支持糧食主產區,中央主要強調了搞好糧食生產和促進糧食加工轉化增值。也就是說,在這個問題上,抓住了主產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就抓住了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關鍵。因此,糧食深加工作為農業產業化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途徑被明確下來。

  1.發展糧食加工業可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糧食深加工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最具有延展性的產業環節,因為糧食深加工會向農業生產指示出明確的生產原料數量和品種的需求,給農業生產帶來產業結構調整和品種優化信息。這是糧食加工的市場調整作用之一。據有關資料,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來自產業化的作用,其中食品加工企業在產業化過程的比例約占40%。從產業鏈的角度看,位于上游的農業,按照加工市場的需求,向位于中游的食品工業提供加工原料,生產出來的食品經過下游的批發零售業和餐飲業,供應給廣大的消費者。在這種食物關聯體系中,加工工業是核心,它發展越快,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就越大。因此,發展糧食加工和食品工業,將有利于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單一、產品單一的傳統格局,擴大用于加工的優質、專用農產品比例,提高產品質量,為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2.發展糧食深加工可促進農業經營方式的改變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工業與農業種植業之間脫節的現象比較普遍,農民和糧食工業的加工企業之間沒有形成穩定的產銷關系和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培育一批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靠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牛產與銷售“訂單”式的關系,逐步形成新的糧食生產流通組織模式,并按照市場經濟價值規律,實行糧食品種優質優價,町以使糧食加工企業與生產者之間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有利于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為形成并穩定這種產業鏈條,近幾年一批糧食加工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積極探索通過“公司十協會+農戶”、“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入股等方式,使加工企業和農戶形成穩定的產銷關系和利益共同體,基本實現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

  3.發展糧食深加工可增加糧食的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

  在實施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以增加農業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為切入點,憑借現代生物技術等一批高新技術發展糧食精深加工,以工業化推動農業產業化,以高新技術帶動傳統產業,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是提高糧食生產比較效益和增加農業收入的重要手段。因此,只追求糧食數量來促進農民增收的利潤空間是有限的,而大力發展糧食深加工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的利潤將是更大的。把高新技術應用在農產品資源的充分加工轉化上,做到綜合利用“吃干榨盡”,提高糧食及附產品的加工轉化率。通過不斷的向糧食深加工要產值、要效率,是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重要途徑。

  4.發展糧食深加工可促進農村城鎮化進程、解決就業和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

  糧食加工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產業鏈長、就業吸納能力大的特點。如在美國,目前雖然農業勞動力只有200萬人,但是食品上業的從業人員卻高達1100萬人,相當于從事農業勞動者的5倍。在日本,1990年農業和食品工業的就業人口分別占全同就業總人口的6.5%和11.7%。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約有3億人,食品工業的從業人員卻只有1000多萬?梢,目前我國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食品工業和糧食加工業發展還十分落后和有限,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不寬的情況下,發展食品工業和在主產區發展糧食加工業,可迅速帶動當地的交通運輸、環保、服務業等關聯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就業的機會,有利于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提高農民就業收入和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等多種功效。

  三、政府在發展糧食深加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調整思路,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

  從2002年農民收入來看,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76元,其中生產性純收入2327元,分別由第一產業收入1168元,第二產業收入587元,第三產業收入572元構成。三個產業對農民純收入增量的貢獻分別是2%、50%和35%。由此可以看出,農民收入的第一來源種植業,雖是農民收入的主體,但對增收的作用不大,而第二產業給農民帶來的收入增加值和空間十分顯著。因此在當前土地逐年減少,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民在單位土地上創造的價值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將大批的農業生產者安置在農耕的土地上已不現實。管理部門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問題上要跳出抓種植生產促增收的傳統觀念。在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應有新思路,在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要緊緊抓住農產品加工業和糧食加工業的發展,以扶持大型加工龍頭企業為重點,把農民增收問題放到國民經濟的產業發展中進行總體考慮。在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提倡發展與農民利益相關的產業,并以此帶動農村經濟的相關產業。

  2.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培育穩定的糧食市場是農民利益的重要保障

  自1995年開始,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出現新一輪增長高峰。但是隨著糧食供求關系的變化,不少農產品供過于求,糧食價格的連續下滑,導致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額減少,使以種糧為主的純農戶增收困難。自1998年到2003年,農民尤其是主產區農民農業純收入連續走低,這種局面不僅限制了農民購買力的提高和國內市場的擴大,而且也不利于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和提高。因此,在新形勢下,必須尋求保護農業和農民利益的新途徑和方法,以發展糧食深加工為切入點,以培育穩定的糧食需求市場為重心,通過擴大糧食加工需求量,帶動和穩定糧食價格,并以此為支點,調控糧食的生產與需求量,把農民的利益與相對穩定的市場要求聯系起來,以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的持續增長和國家糧食的總量安全。

  3.以高新技術提升糧食轉化附加值

  我國糧食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加工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整體上仍以初級加工為主,資源的綜合利用率較差,糧食精深加工和食品工業化程度低,高新技術在糧食加工的應用尚屬開創階段,特別是生物技術在此領域的應用剛剛起步。大多數糧食加工企業的產品類同,產品品種少檔次低,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能力不足,缺少有品牌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加工能力薄弱,經濟效益差。當前,我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正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和挑戰。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就要以增加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促進解決“三農”問題為出發點,迅速將現代生物技術等一批高新技術應用于糧食精深加工,以糧食生產和加工的技術裝備水平推動農業現代化,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改變長期以來農業及農產品高成本低效益的局面,最大程度提高技術成果轉化率、產品加工增值率,通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和農民利益的市場風險,從而提高我國農業及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護和提高農民利益。

  作者:張雪 國家糧食局

 。ㄐ畔碓矗嘿Q研院子站)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周 杰 倫
無與倫比時代先鋒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