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6月1日,河南鄭州出口加工區(以下簡稱鄭州出口加工區或出口加工區)將迎來封關運行一周年紀念。
去年的這一天,鄭州出口加工區封關之日,有10家企業當場簽訂了入區協約,創造了
中西部出口加工區封關前企業進駐數量的最好成績。經過一年的運營,區內目前累計注冊項目已達22家。
從入區企業增長數量上看,無疑是一派紅火景象。但鄭州出口加工區管委會主任李殿卿對封關運行一年的總體評價卻是:“溫而不火”。
為什么呢?5月20日,記者走進鄭州出口加工區一探究竟。
首次體驗“境內關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們已經到國外了。”剛剛走進出口加工區,陪同采訪的管委會辦公室小馬笑著告訴我們。
這是一個被綠色鐵柵欄包圍的世界。近處是幾幢藍白相間的現代化標準廠房,旁邊一大叢茂林修竹,再往后就是一大片已經平整好的土地。而唯一能進出的大門口,懸掛的攝像頭和站崗的保安一起,嚴密監控著進出的人和車。
據介紹,出口加工區是由海關特殊監管的、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特區,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利用加工貿易吸引外資、引進技術、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與“保稅區”一樣,出口加工區具有“境內關外”的保稅運營特殊口岸功能,進入該區域的貨物不必繳納關稅及當地其他稅即可將貨物進行加工、儲運或用于生產制造;同樣,區內的貨物在出口時也不必繳納相應的稅賦。
然而,區內的景象卻與我們想像的大不相同。新建的廠房仍有不少空置,只有三家企業正常生產運營。
“目前正式投產企業為3家,另外還有兩家企業正在基建當中。”小馬指著遠處告訴我們。遠遠眺望,空地上矗立著數個腳手架,還有工人忙碌的身影。
入駐企業的“甜蜜”煩惱
“我們成了出口加工區的一塊‘試驗田’。”見到記者,瑞祥電子的總經理李國付開玩笑說。
鄭州市瑞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國北方規模最大的激光頭生產企業之一,是一家典型的“兩頭在外”(原料進口、產品出口)高科技企業。由于對出口加工區的優惠政策熟悉了解,李國付在得知鄭州出口加工區即將成立的消息后,馬上進行聯系,使瑞祥電子成為鄭州出口加工區封關運行后入駐的首家企業,并于去年8月1日正式投產。
“一開始,企業的運營非常困難。”李國付說。由于出口加工區對各部門而言都是新生事物,“有政策、無細則”,因此在瑞祥電子投產之初,有關部門的服務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每個部門都拿我們做試驗”。
“那時候跳樓的心都有。”李國付笑著說,“不過現在一切都變好了。”經過一年的磨合,海關、商檢等部門的服務,已經能讓瑞祥電子的生產經營快速運轉了。現在,瑞祥電子的一票貨報檢、報關的通關時間只需要十幾分鐘;出臺的新政策、新條款,海關工作人員會及時向企業通報,手把手教著做。
管委會提出的“無盲點服務”更是讓李國付贊嘆不已。企業的困難只要提交管委會,交辦的事情全部限時辦理;檢查評比罰款等麻煩事,全部由管委會應付接待。就在5月18日,某部門還對瑞祥電子下達了一份2萬元的罰款單,當時就被管委會擋在了門外。“比起在區外,在這兒辦企業沒有麻煩。今年瑞祥電子生產經營已經步入良性發展,預計完成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李國付說。
不過,仍有困難和問題不可回避。一是政策規定的運費補貼仍未兌付;二是暖氣等基礎設施不能到位;三是出口加工區附近沒有銀行網點,辦理金融業務不太方便。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國務院規定出口加工區不能建設生活和商業服務區域,目前五六百名員工只能在附近租房吃住。“我們理解管委會的難處。但如果把生活區問題盡快解決,瑞祥電子員工將增加到1300多人,年實現創匯超過3000萬美元沒問題。”李國付肯定地說。
在正在建設中的河南嘉奧運動器材有限公司工地,副總經理王冠林也表達出同樣的擔憂。一期工程完工后,馬上就有數百名熟練工人從長葛轉移過來,解決吃住困難的問題迫在眉睫。而按照長遠規劃,該公司所有的出口業務都將從長葛轉移到加工區,屆時職工將達千人以上。“企業得對員工負責,總不能天天用班車在長葛和鄭州之間接送吧!”
無法突破的資金瓶頸
在管委會主任李殿卿的名片上,印著兩個頭銜:上面是國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下面是河南鄭州出口加工區管委會主任。
李殿卿解釋說,根據國家政策,出口加工區是設立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從事加工貿易的一個功能區。“從體制上講是一家,從實際功能講又是兩家。”
正是這種“一手托兩家”的身份,給鄭州出口加工區開發建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從土地開發、資金投入到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甚至發展建設中的各個具體問題,除了省、市政府的支持外,更離不開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不過,從開發區這幾年的財政狀況看確實也難以支撐,生活配套區問題更是因為開發區土地幾近售罄,剩余的一點土地因“僧多粥少”難以協調落實。
“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我們也很清楚,并正在積極協調解決之中。但歸根結底,主要是資金瓶頸問題無法突破。”李殿卿說。
據了解,出口加工區一期0.6平方公里工程總概算約12億元。其中,目前已建項目總投資3億元,已支付1.5億元,暫欠款1.5億元。在已支付的1.5億元中資金來源主要為:省財政3000萬元,市財政1050萬元,開發區財政5000萬元,銀行貸款6000萬元。而剩余的1.5億元欠款,則是通過市場化運作,由開發商先期墊資新建8萬平方米廠房,建成一年后予以償還。
而許多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滯后,更是與資金息息相關。如規劃中的5萬平方米商務配套區、25萬平方米生活配套區建設,因無資金來源至今無法開工;規劃中的雙回路電源,因概算3000萬元的資金無人負擔而一拖再拖;規劃中的熱力管網原定于去年必須完工,也因“資金困難”而擱淺至今。
應該說,省、市政府對鄭州出口加工區的建設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支持。省長李成玉、副省長史濟春曾多次現場調研指導;鄭州市市長王文超更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多次到加工區現場辦公,專門協調解決開發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但這些努力,往往被資金來源所困擾。出口加工區與多家銀行洽談貸款事宜,因宏觀調控沒有信貸規模或沒有有效擔保而擱淺。即便是作為加工區建設投資主體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也因財政緊張而無力投入。“我現在快成‘空手套白狼’的騙子了!”李殿卿對此一籌莫展。
一份資料顯示,同樣是中西部地區,武漢、重慶、成都三地的出口加工區建設卻不存在資金的制約問題。除了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外,其所依靠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年超過10億元的財政收入,為出口加工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就是目前鄭州出口加工區溫而不火的主要原因。”李殿卿認為。他舉了兩個例子,年創匯2000萬美元的益群制衣,由于熱力管網沒有入區,生產用熱熨衣問題無法解決而不能入駐。年創匯3000萬美元的駱駝鞋業,因為1500多名員工食宿問題不能解決,至今無法入駐。“一旦基礎配套設施問題得以解決,那些已經簽約但還在觀望的企業將踴躍進駐,全區年出口創匯可突破1億美元。”
招商引資看優劣
經過一年的運營,鄭州出口加工區目前累計登記注冊項目22個,協議投資額約4.2億元。其中外商投資項目12個,高新技術領域項目7個;開工工業項目2個,投產企業3家;合同利用外資約1260萬元;出口創匯650萬美元。
評價這組數據,李殿卿還是認為不夠“火”,原因在于注冊企業中缺少投資規模大、產品附加值高、出口創匯額多、輻射帶動效應強的龍頭項目。
李殿卿的看法來自對國內其他出口加工區的考察結果。在江蘇昆山,臺灣十大筆記本電腦生產企業有6家落戶于此,由此帶動了3年進出口150億美元的佳績;在四川成都,全球最大芯片制造企業英特爾公司的入駐,帶來了友尼森公司、必盛半導體(成都)有限公司以及中芯國際公司等三大企業進區,投資額達11億美元,省市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協調支持加工區的建設發展。而鄭州承東啟西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全省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和能源優勢,以及較為完整的工業門類,都是鄭州出口加工區吸引外來企業的重要砝碼。
為此,加工區管委會在封關后迅速展開招商引資,提出了“重點地區求突破,重點產業要強攻,重點項目要盯牢”的招商思路,立足中原,主攻沿海,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區駐地招商,在深圳、東莞、寧波等地確定了招商代理機構,利用各種展銷節慶活動推介招商,在國內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招商網絡。
但在招商過程中,一些暫時無法克服的困難和不足也逐漸暴露出來。
目前,我省出口加工貿易行業中,電解鋁、毛發制品、皮毛制品三類商品的出口額占全省加工貿易出口額的71%。這些商品均為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產業鏈條短,初級加工對環境有污染,不適合進入出口加工區。而那些科技含量高、出口形勢好的企業都是各地政府的對外名片和經濟支柱,“把它們挖到加工區來,好比挖了各地的‘眼珠子’。”李殿卿笑談。
雖然鄭州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優勢,但地處內陸、不臨海的現實帶來的運距遠、運費高的問題,依然嚴重影響到招商引資的進行。一些外資企業人士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即使到河南投資建廠,目的也是瞄準內地市場,而不是出口加工貿易。
我省工業項目雖然門類較為完整,但仍存在工業結構不完善,產品配套能力較差等問題,制約了龍頭項目的進駐。李殿卿舉例說明,韓國一家生產指紋鎖的企業曾對鄭州出口加工區十分感興趣,但在考察之后他們發現,他們生產所需配套的十余種產品在我省竟然全都沒有廠家生產,而在寧波則全部能夠找到。結果,這家企業當然選擇了寧波。
此外,內陸地區加工貿易起步晚且不發達,按照出口加工區現行監管辦法,具有70%以上的產品出口才適宜進區,政策的制約也影響了項目進區。
“雖然有困難存在,但我們的優勢也明顯。”李殿卿對此十分自信。通過招商,管委會也已經儲存跟進了幾十個項目。讓他們尤為高興的是,隨著東南沿海能源供應緊張和部分產業向內地轉移的趨勢,一些企業已經明確表示出了對鄭州出口加工區的興趣。
“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強本固體,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吸引鳳凰落梧桐。”李殿卿說。
眾人拾柴火焰高
一份國內研究報告指出:當
前各地出口加工區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是,由于進區項目對地方的貢獻主要在社會效益方面,對地方財政的貢獻微乎其微,因而影響了各地財力對出口加工區開發建設的支持力度。
對這一現象李殿卿并不否認,但他對這一觀點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當初河南鄭州出口加工區的建設,是站在推進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作為開放型經濟的前沿和連接世界經濟的通道來構建的,而不是建設一個狹義的“出口創匯”基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首先在認識上應該走出一個誤區,出口加工區不是鄭州的出口加工區,更重要的是河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大家認識統一了,現有的困難會逐一解決的。”李殿卿說,“對此我有一個建議:就像當初籌備階段成立省市領導小組一樣,凡事有人管,工作進展比較順利。發展階段能不能也有個同樣的領導小組?加大協調力度,促進加工區發展!”(信息來源:河南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